天覺愚人忠正書法園地
學聖書軒之版主天覺愚人忠正的書法作品(其中"聖賢志願者銘","樂道生涯","覺性參天","國學之樂","天覺歌"等絕無僅有的個人經典之作),以歐陽詢楷書字體書寫,謝謝欣賞。

1~172.jpg

20171122學聖書軒1.png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勝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奴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豔妝。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與肩挑貿易,勿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多溫恤。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兄弟叔侄,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貲財,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讒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勢力而凌逼孤寡,勿貪口腹而恣殺生禽。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道1934860.png

道1934861.png

道1934862.png

道1934863.png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水章第八

水八.png

視頻:  https://youtu.be/L0SzWIL8Wys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若水章是說水德「無為」而達到「無所不為的」目的。

 

上善:最適合的、最好的

利萬物:因勢利導,順應萬物的意思

不爭:是隨方就圓,順其自然。不做任何刻意的爭執改變

最好的處事方法是像水一樣,善於適應各種環境,遇圓則圓、

遇方則方,隨方救圓順其自然,不做任何努力去改變,

在老子看來,水的品質最符合到家思想,水沒有自己獨特的形態,

能夠順應外界的一切變化,寬闊處水也寬闊,狹窄處水也狹窄,

他要求人們也要像水一樣去順應自然,不要抗爭,不要去改變。

這是覺者善觀悟道(烏鴉反哺 羔羊跪乳)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世人通常會好高而惡下。唯聖人不同。

故說處眾人之惡,故幾於道。幾,是接近。

由於聖人處謙下不爭之德,

所以無往而不善。

自願處於眾人都厭惡的卑下之地,所以最接近於「道」的境界。

老子以水喻道,因水的品德很多,而近乎道的緣故。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

「居」指立身之處, 「善地」最恰當之地  居則止於至善,

所以說善地

 

「心」是思想的根源:「淵」為深水坑,引申為不可測度,

心則淵靜深默,

無往而不定,所以說善淵

 

「與」給與,施與。「善仁」係因世間一切萬物都離不開水的滋潤,水亦無分厚薄,善利萬物而不計酬報。所以說與善仁

上善者居住善於適應環境,胸懷深沉善於包容,與人交往友愛熱情,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水之德言無不誠,至誠不妄,蓋因水有如潮水漲落能有一定時,

春雨秋雙冬雪必適時而來。所以說善信

 

「政」為眾人,眾生之事。「治」為管哩,治理。

﹝水善利萬物具有生生不息之機,有化化無窮之妙﹞。

為政不爭,則行其所無事,所以說善治

 

水的德性完全,心神活潑﹝因機而用,於應事接物之間隨方就圓,善於應用於處己待人之際﹞為事不爭,即是「事善能」。

 

水最能按時而動,春雨秋霜,依時而降,潮漲潮落,從無失時,

不違人事,不違天命,皆是善時之妙動,聖人效法可行則行,

該止則止,事不妄為,言不妄發,即習水之「動善時」。

不爭,則用捨隨時,迫不得已而後動,所以說善時

說話嚴守信用,為政治國有條有理,處事能夠發揮所長,

行動積極把握時機。

水因為有著這樣多的特質,老子以水的各種特性做為比喻,

來說明最上乘的善

身為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人格狀態~不爭的美德

夫唯不爭,故無尤。

不爭之德如此,則無人怨,無鬼責。故曰夫惟不爭,故無尤矣。

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因而沒有過失,亦不會招來怨尤。

 

修道 所修之道

道有三乘上中下,善也有三等。

下乘之道如一般邪說異端等,

即不同於上之盡性,那麼下等沽名之善,

當然亦不能與上善相較而語了,

不過這之與雖屬異名,其實終不出一物之體用關係。

故若明悉上乘之道者,自能生發上等之善,而修下乘法之人,

因不能透悟真理,故自然就要趨向於有為之途了。

老子有鑑於此,所以在大道真象剖明之後,

又將最好上善之方法告知世人。

 

老子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乃在萬物中取水作比喻,

水不捨晝夜,如大道不息之機,大潤乾坤,

天地萬物生生化化而不窮,流行萬古,所以認為水俱備了

多方面上善的條件,故說「上善若水」,此即若水章之意。

 

道本無言:聖人要留他的心法,也是相當的困難,

因為道本來不可以闡釋

出來,他無形無象,看不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在

這種很特殊的情況之下,聖人怎麼把心法闡釋出來呢?

一定要借物言道。

道本無言,那怎麼來講,在宇宙天地之間,他要借這

個物來講道,那麼老子他很高的智慧,他以水言道。

取水之道:藉這個水來言道,聖人也是要借物來言道,

所以我們常講借相

言理。

借相言理:借很多的相來講這些,本來道無形無相,

但是各位前賢最後一

定要去相明理,把這個相去掉,像金剛經釋迦牟尼佛所說: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好比說自性含萬法,他說自性本來就含萬法,

為什麼還要來講這個法呢?

因為在迷的時候,我們要借很多法來喻,借很多的法門,

佛講八萬四千的法門。

但是最後釋迦牟尼佛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他拿這個筏來

比喻。

我們從此岸要到彼岸

此岸…………………………彼岸

(凡) 苦海 (佛)

 

這個苦海到極樂,你都還沒有過的話,請問你,你要丟掉什麼?

不可能丟掉,要拿很多的法,這些法就是這個筏子。

釋迦牟尼佛說的很好,他說我們的方法,好像這個筏,

讓人從這一岸跑到彼岸,目前都尚未到彼岸,

請問是要把什麼丟掉?

不可能丟掉,所以很多前賢說,自性本來含萬法,那就不必再講法,

不講法,眾生就不能過岸,所以法者筏也。

 

以水喻道,是水德近道。拿這個水來比喻道,是因為水德近道?

性質:無色、無臭、無味。

形狀:無我,無私,無欲。

因為水是無色、無臭、無味的一個液體,

無色是無我的意思,沒有我的存在,你看不出來,

無臭他是無私的,

無味是無欲的,沒有這個欲望,沒有我,

所以他的性質、形狀,功用近道。

水靜則平,水動則低,因為有水平的原理,水靜就平,

各位我們一靜下來不要有波浪,

所以這一章拿水來比喻我們的自性,水靜則平,水動則低,

 

上善:高到無以復加,最高點。

那麼這個善:就是道的用途。道是一個體,道在內,

所表露出來的就是用,善就是體用的關係,

所以道和善是一個體用的關係。

那麼上善已經達到率性,那我們講若水呢?

為什麼老子特地拿水來比喻上善?各位前賢,

我們要把自己的自性,自己的所作所為和水來做比較,

所以水對我們的啟發太大了。

在天地萬物之間,老子什麼都不比喻,他拿水來比喻最高的善。

 

(一)水之善,非由外而學

水的善不是外來所學到的,是順水性之自然而出。

這一點我們就要去效法,所以在中庸講率性之謂道。

因為水本身的善,他不是有外力來叫他做的,

他非由外而學,是順水性自然而出,所以率性之謂道,

率性即自然,率性就是很自然的流露,即真善。

 

(二)水無爭

第一句水率性,第二句水無爭,水之性---

就是無我、無私、無欲,如果能

夠無我、無私、無欲的話,就會盡其性以利萬物。

這是我們要效法的第二點。

 

(三)水能常清

因為水常清,清是水的本體。

清靜的本體,他能隨時、隨地保持清靜的本體。

不昧本心:他不會改變自己,同時不住於物。

不住於物:人有兩個方向,人活得很無奈,活在現實的環境中。

 

人有永恒的自性,和短暫的肉體,靈性是不滅的,

短暫的肉體會毀壞的。

要體會這個道 求道便是入手 ,不懂得靈性不滅的話,

沒有辦法活出生命的光芒。

凡夫:會覺得死了一了百了,死了什麼都沒有,會拿名利來定位。

修道:進入道場去其本無 還其本有 ,定位在道德。

 

死了沒完,永恒的自性要接受審判的,

求了道之後,我們會感謝

天恩師德,我們才知道肉體消失了,

自性是永恒的,自性是不滅的。

所以如果只覺得死是一了百了的話,

他會盲目的爭啊!會爭名利財富、權勢地位,來短暫的自我

平衡,來定位自我。

 

《老子道德經》啟示我們:「上善若水」的七種人生境界。

 所以古往今來的能人誌士紛紛效仿, 聖者隨時而行,

賢者應事而變; 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

 

水德七種境界。

  1. 水可結為冰,冰卻比水堅硬百倍。 越在寒冷惡劣的環境下,

它越能體現出堅如鋼鐵的特性。 

人生的第一種境界:愈挫愈勇,百折不撓

  1. 水可化成氣,氣無形無象,越在炎熱的環境下,

它蒸發的速度越快,熱氣在一定的範圍內聚集在一起形成爆發力,會變得力大無窮,無比強大。

    人生的第二種境界:大象無形,聚氣生財

水既是財,想瞭解錢的本性,就要瞭解水的本性。

做生意賺錢的關鍵:其實就在一個「氣」字,人旺才會「氣」旺,

「氣」旺才會財旺,財旺才會運旺!

  1. 水唯善下方為海,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窪地流。

水之所以能成百谷王,就是因為它最低,不棄小溪小流納百川。

 無論你是污水髒水,它都敞開胸懷無怨無悔地接納,

然後凈化萬物。 

    人生的第三種境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胸懷寬廣的人才能包容,內心有愛才能包容。 眾人喜歡處上,

水獨處下; 眾人喜歡處安逸,水獨處危難; 眾人喜歡潔淨,

水卻不棄污垢。

 水處在所有人厭惡的地方,有誰還願意和它爭搶呢?

 所以水是上善。

  1. 水看似柔弱無力,自高往下流淌,遇阻擋之物,

即可水滴石穿,持之以恆,堅韌無比。

亦有洶濤拍岸的氣勢,無堅不摧,

    若遇菱角磐石,即可把菱角磨園。 

     人生的第四種境界:水滴石穿,以柔克剛。

人若沒有水滴石穿,堅韌不拔的精神怎能創下一番功業,

同時老子告訴我們要懂得“天下之至柔,為天下之至堅!

“天下最柔弱的,才是天下最堅硬的,柔弱能勝堅強。

人的舌頭最軟,牙齒最硬,最先掉的卻是牙齒。

 大自然中,小草柔弱,參天大樹強大,當狂風來臨時,

大樹被連根拔起,小草隨風飄動卻安然無恙。

五. 水隨方就圓,能任意變換形態,能上能下,上化為雲霧,

   下化作雨露,匯涓涓細流成江河湖海,從高處往低處流,

   高至雲端,低入大海。 

       人生的第五種境界:隨方就圓,能屈能伸。

  1. 水性雖寒,卻有著一顆仁慈善良的心。

它從不參與爭鬥, 恩澤哺育了世間萬物,

卻不向萬物索取,施恩不求報。 

       人生的第六種境界:澤被萬物,無我利他。

  1. 水霧飄渺,聚可成雲結雨,化為有形之水,

   散可無影無蹤,飄忽於天地之內。

       人生的第七種境界:應時而變,功成身退。 

   真正的智者懂得,當行則行,當止即止,

   在關鍵時刻,敢於挺身而出,

   順勢而為,同時,也懂得適可而止,功成身退。

   才是立身長久的不敗之道!

 

道德經教我們修道應該是

至德濟人以無為

上善利物而不爭

水4.png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私章第七

水七.png

視頻: https://youtu.be/kANgc06-2JQ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私)故能長生

天地的本質是永恆,因為一切萬有都來自同一個本源;

本就為一體,沒有所謂的主/客體之分;沒有生, 哪來的死?

沒有因,哪來的果?

一切合一,故祂能永恆且天長地久。

道体的本質屬性有:

不盈所以生生不息;不仁所以不主观  

不勤所以不主動不被ˇ動;不自生因為不自私

地久”是指天地本身,

是道体本質屬性的幻化

是形容宇宙無窮盡的形容詞,

因為取天之廣大無垠,

     地之載行運用無窮盡,

所以說是「長」「久」。

天為最大父,地為最大母,

父之道能生育萬物,母之道能長養萬物;生育者施之而不匱乏,

生育萬物永無斷絕,

如同父的長養而不勞苦,

如同母施予永無斷絕為天道的無私,

長養化育而不感辛勞,是地道的無私,以其無私所以能長生。(因為天地沒有私心,不為自己而生 是爲萬物而生。)

道體永恆(久) 道用無窮,

人們也許由於道體虛空,看不到摸不著,而對這個說法難以接受,

天地萬物是道所創生的,是看得到也摸到著的;

用天地來說明,人也就可以由此而上推到道了。

剛才說道體永恆無窮,因此天地也是永恆而無窮的;

天地之所以能夠永恆而無窮,是因為它們無私心的關係,

因為它們生長萬物、長養萬物,只是爲了生長而生長、長養而長養,

陰陽二氣四時運行而普生萬物,

不是爲自己,而是爲萬物能復歸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所以聖人能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因為不執著於『我』,無我、無私,

一切順應自然反而能不受外境的限制,心想事成。先與後 是時間概念的產物;身體是受制於空間的體現~

「後其身」把自己置於他人之後,不敢走在天下人前面,為天下先,本乎謙德,事事讓人,決不與人爭先後及爭利。

 「身先」指聖人因知謙德,先人而後己,不以爭先於天下,卻反而能得到眾人的愛戴,天下人的推尊與仰望,所以稱雖後其身,卻先於人了。

「外其身」把自己的生命置於度外,

引伸為不爭權利名實,重道不重肉體,

不沽名釣譽,功成名遂身退,

渡化一切眾生,卻以為自己所度,

因須度衆必先度己,

所以殉道亦在所不惜。

「而身存」指聖人不惜以身殉道,

故身死而道存,道存而千古如生,

故稱「身存」。(精神萬古流芳)

耶穌殉道的歷史事件

據正統的《聖經》記載,基督耶穌被拘捕、審判,被猶太行省的羅馬總督彼拉多判刑,受到鞭打,最終被羅馬士兵釘十字架聖經的記載表明,公元30年4月7日 它在

耶路撒冷城牆外面。

《馬太福音》描述了許多釘十字架時在場的人:「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

兩個強盜也被釘在十字架上,

一個在耶穌右邊,一個在左邊,

耶穌被剝去衣服,士兵在釘十字架之前讓他喝苦膽調和的酒。

然後他被釘死在兩個被判罪的強盜之間;根據《路加福音》記載「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23:34)

「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23:46)

據《馬可福音》記載,

耶穌在約六個小時後死了。

平安夜聖誕節 平安夜就是耶穌誕生的那個晚上(也就是他的生日)

東方孔子誕辰紀念日9月28日定為教師節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公元1000年北宋范文正公范仲淹身處北宋王朝內憂外患的年代,

對內階級矛盾日益突出,

對外契丹和西夏虎視眈眈。

為了鞏固政權,改善這一處境以

范仲淹開始進行改革,後人稱之為

“慶曆新政”。

但改革觸犯了封建大地主階級保守派

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

而皇帝改革的決心也不堅定,

在以太后為首的保守官僚集團的壓迫下,改革以失敗告終。“慶曆新政”失敗後,范仲淹因得罪了宰相呂夷簡而遭

貶官外放河南鄧州

寫了這篇《岳陽樓記》的名言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聖人效天法地之無私,順應天下人之生,遂順從天下人之天性,決不以私意行乎其間,聖人絕對不以自己私心行道於天下,故能後其身而身先,

所以能把自己置於他人之後,

反而受萬人愛戴,外其身而身存,

把自己生命置之度外,身死而道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聖人遇事謙讓不爭,

反而能得到衆人的擁戴。

將自身置於度外,

自身反而能夠得以保全。

這不正是因爲他無小我故能成就大我?

聖人,會將自身的小我放下,

去其私慾,成就其大我。

聖人遇到利益身退於後,

遇到困難身趨於前,

所以聖人自然得到大家認可與擁戴,

聖人的品德精神就可以傳承。

由此推理,天地萬物順應道法自然,

無私無欲。聖人效法天道之理,

不以自我爲中心,去私存公,

故能得大成就。

 

無私,指聖人之德性,本乎一誠,誠則無私,無欲,無人我,無先後。蓋有私則有限,無私則無限,

有私則利己,無私則利人,

利人則得人,利物則得物;

故知利己則所得有限,

利人則所得無窮,

無私則方成其大私,

無我方成其大我,

無為則成其大為,

無功則成其大功。

雖云:無所有,卻能無所不有,

雖道一無所得,卻能無所不得,

此謂:

「一切有即一切無,一切無即一切有」的真諦所在。

聖人體道、行道,能本乎謙德事事讓人,不敢為天下先,亦不與人爭名奪利,

而能先於人了,經獲得千秋之真名,真利。       又聖人因識透人生真諦,故不爭權利名實,重聖輕凡。重道不重軀體,

置個人死生於度外,

也因其能以身殉道,固身死而道存,

道存則千古如生,此即意味著死而不亡,永世常存,配乎天地之長且久,

而同列於三才之一。

所以聖人因不存偏私的心,

一向光明磊落,反而能成就其學道之大私超越生和死。

聖人如何“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公元前399年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被控以藐視傳統宗教、引進新神、污辱雅典神的罪名當眾受審,被判處服毒而死

蘇格拉底認為靈魂不朽,將死亡看作一個另外的王國,一個和塵世不同的地方,而非存在的終結,死是擺脫肉體束縛,通向絕對自由的途徑

蘇格拉底強調知識的重要性,認為倫理道德要由理智來決定,這種理性主義的思想,在以後西方哲學思想的發展中,起了積極作用

蘇格拉底他不容許最神聖的信仰有絲毫的被褻瀆,以民主自由為標榜、被視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源頭 是追求真理、捨生取義的偉大哲人

在歐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為追求真理而死的聖人,幾乎與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所佔的地位相同。

 

德在人先 利居人後

寵利毋居人前,德業毋落人後;

受享毋逾分外,修為毋減分中

…《菜根譚》

當追求名利時不要搶在他人之先,當進修德業時不要落在他人之後;享受物質生活時不要超過自己的身份地位之外;當修養品德時不要達不到自己分內所能達到的標準。

 

這裡說天地以不生故長生,

以比聖人忘身故身存。

聖人不愛身以喪道,故身死而道存。

道存則千古如生,即身存也。

所以外其身而身存。老子言此,

此豈不是聖人以無私而返成其私耶。

世俗人營營為一身謀劃,身死而名無存。

這一章是修道習德很重要的一個入門,你如何把自己無私除掉,要成聖、成佛,或是聖凡、君子、小人就是這樣的分出來。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谷神章第六 

水六.png

視頻:  https://youtu.be/whCneGVFW1c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谷」為空虛 「谷」,虛而能應 山間水流會聚的地方。(聚焦要點所在)

比喻道體至虛,靈妙而不可測,古今長存。

「神」指有靈 說明變化的妙用,

「神」是指主宰萬物之主,

谷神為空中妙有的道,亦即道的別名,

「谷神」即是在真無中主宰萬物。

天地萬物各具古神之千變萬物,

皆從無中生有,便是谷神不死之秘義。

谷神,不但指宇宙之道體,

同時亦指人身之道體。

聖人老子說谷神不死之說

而世人“無神之見”即是自欺欺人欺世與欺天 四非即是罪人

天地若無谷神則天地之運御不順,

三光(日、月、星)不能發光,

四時(春、夏、秋、冬)不能順序,

所以天地能長且久謂谷神不死。

無可計數年經多久永無盡期,所以稱不死

人身上有谷神,命不能長存,

身不能堅固,人能長生,

也是谷神不死的意思

(不死就是永遠存在不生不滅)。

「在人為明德自性」

人的元神是不生不滅,因為它是融合了無極的真理,所以它可以生化一切,

它可以嘹解一切。

元神為什麼沒有生死,

因為它是無形故沒有生死。

元神在扶住人體之後,

因為人體是有形之體,所以就有生死,只是生來死去都是無所掛礙來去自如。為什麼來去自如,是因它如如不動,

不被外塵誘引,保持真如才能來去自如。

人要讓谷神不死,是永遠抱著道心,

讓道心不停的在身上發揮作用,

這樣谷神才能主見,才能不輕易隨著形色外物打轉,使其元神凝聚,元神不死,不死。內谷神:自性  外谷神:自然之道

谷神不死

孔子對鬼的論述說明無所不在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

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惰)思,矧(審)可射(抑)思。

’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自性光明正直為神,自性邪曲不明為鬼。

(神為陽之靈,鬼為陰之靈)

孔子說:鬼神的性情變化,莫測高深,

充塞宇宙,真是偉大到極點,

因為鬼神虛靈縹緲,看也看不見,

聽也聽不到,但卻是萬物的本體,

是萬物不可缺少的。」。

天下的人都齋戒淨心,

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去祭祀它,

道也好,鬼神也好,就像空氣一樣,

看不見,聽不到,任何人也離不開它。

但卻無處不在,無所不在啊!

好像就在你的頭上,好像就在你左右。

《詩經》上說:神的降臨,不可揣測,

自己的行為怎可厭倦或不謹慎?

又怎能怠慢不敬呢?」

因為鬼神的奧妙莫測,本來是隱微難見,

但卻又靈驗而明顯,可見人的誠心,

是這樣的不可以掩蓋的。!

 既然如此,當然應該對天地鬼神誠心誠意,敬畏的虔誠禮拜才是對的

道之宗旨: 敬天地 禮神明

朱子家訓: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里仁為美 祭祀祠堂(今佛堂或聖苑)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玄牝也是道的別名。玄是玄妙

(北極玄天上帝~玄武),北帝據說擁有消災解困,治水禦火,護持武運及延年益壽的神力,為統理北方之道教大神

牝是所受而能生物者。

牝」是指生養萬物的母體,

「玄牝」即是在玄妙隱微之中生養萬物。

「玄牝」之用於人稱之為玄關,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如來的心發生妙用,就有種種清淨的境界。若是衆生妄心,發生的作用就是一種染汙的境界染汙的萬象。

衆生是妄心,如來是真心,

妄心真心是一體,不過作用不同而已。妄心是無明造業,真心了去無明業。

道偈曰:

「人人身中有一神,一神中有一靈光,

  靈光獨耀超千古,道化無窮徹萬谷」,

道雖無形,但能靈妙的主宰人生。

玄妙的創生體,天地萬物都是從其中變化出來的,這玄妙創生體的大門就是天地萬物的本根,其體是永遠不變易、不毀壞的,牠是奧妙的萬物之母,生化由此而出。

谷神就是玄牝,兩者互為表裡

谷神表示主宰性,

玄牝表示功能性。

谷神分散於萬殊後,賦於人謂之性,人身上之谷神,就是宇宙大谷神之分體,為生發萬德之核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大寶藏。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六祖惠能大師

自性本自清淨

自性本不生滅

自性本自具足

自性本無動搖

自性能生萬法

古云:天得谷神能生育萬物,

地得谷神能長養萬物,

人得谷神能調理萬物,

物得谷神能物物成用。

玄牝之門

*萬物之的生生不息(母),雖然無門路可尋,但是天地萬物都由此而出,從此而入,

因為他才是天地萬物的根源。是謂天地根。

中庸經文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

所以至誠的人,無論獨善其身或是

兼善天下,都沒有止息的時候。

因為永遠不休不息行至誠之道,

自然就會長久永存。」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

所以天地間的道理,

可以用拿一個『誠』字包括完盡 

谷神是玄關的別名,亦即本性之所在。

自家房內主人公,同居同住不知蹤,虛中

若能退步回頭望,物物頭頭總得逢。得中

法身性體若太虛,性道原來總一同,守中

只因逐妄迷真性,所以輪迴六道中。執中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綿綿」是連續不斷的意思,

「若存」是似有非有似無非無。

不勤是其造化之機自然而然,

不求而得不為而成的意思」

在天地來說,雖是無形無相不可捉摸的東西,但是卻能永遠有條不紊的運行陰陽、調劑寒暑、孕育萬物更能生生不息。再以人身來說,這道雖是不著跡相無處証見的東西,但亦是靈妙的主宰人生,供給理智生發萬德又能無休無盡,

所以老子說這道之功用是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稍停;

日月晝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

閒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閒的趣味。

得中 虛中 執中 守中

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相間,

動靜一如體用同功

【谷神章】道體常存, 用之不盡。宇宙的大風箱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且能生天生地,生萬物象這種變化的玄妙,不是現在才有的,是自古以來就有的。

這就是道體至虛,無心而應用,所以不知不勤。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經守中章第五

防疫五毒89.png

視頻: https://youtu.be/oAtXdpgE0sU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真的不仁慈嗎?為什麼將萬物當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樣,

用過之後就不要了。

天地無所謂仁慈,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不以仁自居、自炫

天地生生不息之道,致使生長滅循環 天地既然生育了萬物,養育了萬物,卻又不讓萬物長存於世,只是讓這些萬物飛在天地間顯露一下就消失無形了。人無千日好

意謂上天完全沒有偏愛,一視同仁,讓萬物自行發展,

任其榮枯。不加干涉。

天地是在無心無意、無欲無為狀態下,

化生養育萬物的仁善之德。

天地本無心,以無心生養萬物,不聲不息,

施恩無遺,為而不恃,生而不佔有,為而不圖報。

這種純粹質樸、大公無私的捨己精神。

這種不言之仁,天地不知,人也不覺。

“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尚書·大禹謨》

正人之德,盡物之用 又正物德,厚民之生

方能利用自然資源,以達使人們生活富足、

社會和諧之目的。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真的不仁慈嗎?為什麼將天下百姓,當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樣,用過之後就不要了。

聖人無所謂仁慈,任憑百姓自生自滅。

芻狗為古人在祭祀時用草紮成狗形,慎重行禮、

祭祀後便拆毀、焚化拋棄。

比喻用時可貴,不用時即淘汰之意。 

聖人看起來好像也很不仁道,為什麼呢?

他因為心中充滿了愛護世人,

希望世人享有祥和大同的生活,所以發明了、制定了人倫規則,讓世人遵守,

但世人卻因遵守這無上真理寶貴的人倫規則,

犧牲了寶貴的生命,消失於無形,

增深了人們多少的痛苦和埋怨與奈何,

所以就以不仁道來指責聖人 

旨意是天地聖人的無功用道,為無為而無不為。

“聖人不仁”,是說聖人愛養萬民,法天地,行自然,

無心無為,毫無痕跡。雖為天下施行大恩大德,但天下人卻不知不覺,這就是聖人的“不仁”之德。

芻狗雖是至賤之草,但天地對萬物一視同仁,

不分貴賤,無論賢愚善惡,均一樣同施化育,

不因其賤而厚此薄彼。

這好比陽光普照、佛光普照一樣。

體萬物而無心,順萬物而無情。

人與萬物同體,與萬物相通。

聖人,心如天地,明如日月,一切所作所為,

自視為理所當為、義所當為之事,便自然而然地去做去行。

天地化育萬物與聖人博愛的精神是遍及一切的,

絕不存有偏狹之心與分別之念。

萬物之退化,完全是隨著他們的因果造化,

這完全是人們自己所作所為招來之因果禍福,

無關乎天地或聖人不仁慈呢?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橐籥,是指的是古代冶煉時,用以鼓風吹火的裝置,

猶如今現代的風箱。取其動蕩鼓風的義意。

風箱看似空虛一似,但其中造化卻是萬端,鼓風煽火其氣不盡,其用無窮。

道本是真空與風箱中空一樣,雖然空虛,但不短缺,越拉動它風量越多。

所以說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個風箱一樣。

如果沒有人去搖動它,它就虛靜無為,

但是它生風的本性仍然是不變的,如果有人去拉動它,

那麼─風就自然吹出來。

天地之間的虛中,猶如橐龠,靜則無生息,

動則生萬物,千變萬化,無有限量。

天地之用,大用無方。

人能效法天之虛中,則會動靜自如,以應無餘。

律己,宜帶秋氣。處世,須帶春風。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寬宏為本。

能這樣 抱本守元,致虛靜篤,內默涵養,

則身中至虛之元炁即會妙生無窮,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例如:果實到了熟透的時候,就是不採收,

它還是要掉落,消失於無形,這好像世人在祭神一樣,

當在拜祭之前,或在拜祭時,祭品是被視為最珍貴的,

很珍惜它。而在拜祭完成之後。

那個祭品不是被吃掉就是被丟棄,

說起來,有點不仁。

聖人制定了人倫規則,讓世人遵守而享有,但也有世人卻因遵行這真理,而因道德仁義犧牲了寶貴的生命,消失於無形。1. 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愛國詩人。

他被世人稱為「詩歌之父」,心懷大志,後被楚襄王迫害,幾經沉浮。在報國無門,不忍心看到國家滅亡,遂跳江自殺,現在的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

2. 如春秋末期吳國大夫伍子胥,軍事家、謀略家。

   屢進忠言而不被採納,反遭太宰伯嚭誣陷,

   被逼自殺,以死明志。

3.漢文帝時晁錯,有辯才,號稱「智囊」。

  多次上書中央集權,提出削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議。

  但是因為得罪了藩國利益被殺,也是政治的替罪羊。

4.宋朝的岳飛被奸人秦檜所害。

  他的忠貞不屈,為國為民的的表示是世人的楷模。

  岳飛的滿江紅更是流傳至今,可悲可敬。

  民俗中嶽飛是武財神。任天界四大法律主之一

5. 明朝的于謙,保衛了國家尊嚴。

  憂國忘身,性格剛直,遭受了眾人的妒忌,

  也因他重江山社稷輕君言,而被殺。

  留下千古絕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單身照汗青。

  忠臣自會流芳百世,這是我們高貴的精神。

  他們擔當的上忠義二字

6.南宋大臣文天祥,官職做到宰相。為官清正後被殺害 以   死盡忠氣節光耀千秋,成為偉大的民族英雄

文天祥在獄中「遇異人,指示大光明正法」

他寫了首詩:

「誰知真患難,忽悟大光明。

  日出雲俱靜,風消水自平;

  功名幾滅性,忠孝太勞生。

  天下惟豪傑,神仙立地成。」

因為有些人,忽視了人倫的規則,卻盡情的尋找自己的最愛,必定製造很多痛苦,讓別人去受,

這樣就增添了人們多少的痛苦和埋怨,

所以世人就以不仁來指責聖人。

聖人發現無上真理而示之於人,人們遵守它,

可減少內心的痛苦,這樣說來聖人的幫助,

是以真理認知苦因,而自我幫助,

是以實行真理來剷除苦因,其實聖人並非不仁。

成仙成佛,都是出於大忠大孝的人。

人道的基礎穩固了自然上達天道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靜時看不出來,至動用時愈動時愈出,至無可限量。

空即是有空而不空的道理,從這裏也可以引證。

人也是一個小天地,亦像風箱一樣,同樣是無窮盡,

有了用不完的智慧,不斷的發明出很多東西來。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智慧活水再一性中

虛心明義理

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

一個人一定要有虛懷若谷的胸襟,

只有謙虛才能容納真正的學問和真理;

實心卻物慾

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慾不入。

同時人也要有擇善固執的態度,

只有堅強的意志才能抵抗外來物慾的誘惑。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說話時,只說所當說,說過便休。

不必多說,才是守中的道理。

譬如風箱,在當用的時候,便鼓動成風,助人成事。

如不得其時,不需要的時候,便悠然止息,緘默無事。

說的多了就行不通了,還不如保持適中的態度,

守住虛靜無為之中道。

中為道的本體,守中就是守道的本體。

天地有天地之中,天地之中道為萬物之母;

天地之中,生生不息,運行日月長養萬物,四時皆中節。

天地若不中,天地之運御不順,水旱相伐,

陰陽不調,風雨不節,隆冬不寒,盛夏隕霜,

山崩地裂,山河枯竭,種種變乘之異皆出。

道固其深奧莫測,若強以言辭來論是無法道盡其奧妙的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言論愈多離真理就恐愈遠,故不如來守住中體,

觀天之道,執行自然妙在中節中道的地方。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

即使十句話說對九句也未必有人稱讚你,

可你若說錯一句話就會立刻受到指責;

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業興,

即使十次設計九次成功也未必有人會獎賞你,

可只要有一次計劃失敗,埋怨責難之聲就會紛紛而至。

君子所以寧默毋躁,守拙無巧。

所以一個有修養的君子,寧可保持沉默寡言,

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話都不隨便說;

尤其在做事方面,寧可顯得笨拙一些,

也絕對不能自作聰明。      ….菜根譚

“多言”是智慧不夠、涵養膚淺,不能準確的表達真義。

 “數窮”是理屈辭窮。理不通明,言辭必不足,

大道之理無法說清,故必多言,

反映出一種正炁不足、內心空虛的心理實態。

求道之要,在於 “得中”。

明道之要,在於 “虛中”。

辦道之要,在於 “執中”。

修道之要,在於 “守中”。

只有中心虛靈常住,不落在有無、

虛實的任何一面,自然可以不致生滅曲直一邊,

了了常明,洞然燭照。倘若言多絮繁,

則是理屈辭窮的狀態,多言者欲蓋彌彰。

言要簡約,貴在真誠,守中虛靜,

所言既無太過,亦無不及。

言之得體,言語平和,言出有禮,語無口過。

知此守中,不為外情所牽,不隨外物所動,

則心自清而神自靜,行不勞而氣不散。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此是守中之妙也。

中即中空,正像風箱未動時的虛靜無為道體,

虛中空靜

81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誠實的話不一定動聽,動聽的話不一定誠實。世間的好人不會花言巧語,能言善辯的人不一定是好人。

聰明的人不一定博學,見多識廣的人不一定真正聰明。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博士生王小明第一天上班的職員遲到了三分鐘

到單位見了主管

主管說:小明你遲到了

小明說: 才晚到三分鐘而已 

        因為鬧鐘沒響的關係 因為塞車導致 因為車拋錨 因為汽車晚點

        因為下雨  因為…..

 還不如說:是 抱歉 這事反省檢討改過

你為何會遲到呢? 環境功課沒做好 我當檢討改進

      守時守信的態度

孔子的弟子 子貢說 君子有了過失 就像日蝕月蝕一樣 當犯了過失時 天下人都看得到 當他改過時 就像日月回復光明一樣 人人都仰望著他  意指 君子有過必改 不加掩飾

 

成語文過飾非用來指掩飾過錯。

《論語.子張》篇記載,他說「小人犯了錯,不但不知改過,還會加以掩飾自己的過失。」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 必文。」

《論語.子張》

據載,孔子和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名叫盜跖。

隨從盜跖的士卒有九千多人,他們到處橫行霸道,

搶人牛馬,奪人婦女,貪得無厭,使千萬民眾感到痛苦。

有一天,孔子對柳下季說∶「當父親的一定會教育兒子,

做為兄長的一定會教導弟弟,使他們走向正途。

如果做不到這些,就沒有人注重父子兄弟間的親情了。

現在,你是當世有才德的人,而弟弟卻是危害天下的盜跖,你不能教導他走正道,我替你感到羞愧,我自願為你前去說服他。」

柳下季說∶「您說∶『做父親的一定能教育兒子,

做兄長的一定能教導弟弟。』

如果兒子不聽從父親教育,弟弟不接受兄長教導,

即使像您這麼能言善辯,又能拿他怎樣呢!況且盜跖的為人,

心思敏銳就像噴涌的泉水,

情緒變化猶如驟起的暴風,飄忽不定,

力量強大得足以抗敵,

雄辯的口才足以掩飾自己的過錯,

順從他的心意就高興,違逆他的心意就發怒,

還容易用話來侮辱別人,您就不必去了。」

「文過」和「飾非」被合用為「文過飾非」這句成語,

用來形容指掩飾過錯。

世人的謊言 欺騙 推諉 甩鍋 都是人性污點良知泯滅的表現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直躬不畏人忌

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

一個人與其委屈自己的意願而千方百計博取他人的高興歡心,

實在不如以剛正不阿、光明磊落的言行而遭受小人的猜疑妒忌;
 

無惡不懼人毀

無善而致人譽,不若無惡而致人毀。

一個人與其根本沒有善行而又無緣接受他人的誇耀讚譽,

實在不如由於沒有惡行劣跡而遭受小人的毀謗攻擊。
 

本章言天地之道,以無心而成就萬事萬物。

(天地為而無心)

        天之道 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以忘言而體察其中玄奧。

(聖人為而不爭)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彌勒佛音 真理流行_ 苦集滅道(上)

防疫五毒86.png

https://youtu.be/5w4AODlAss0

已知 然無所知

已斷然無所斷

已證然無所證

已修然無所修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經不盈章第四 

防疫五毒83.png

https://youtu.be/kUN0clcYhpA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沖是虛。盈是充滿。

道可比器物杯可容物的空間處,空無一物整個杯子用途全在其空虛無處,道的作用如此無窮無盡。

道是空虛的,而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

《易》曰:「形而上之謂道,形而下之謂器。」

器物是有形有範限,雖然能容納物體,容納空間一定會有盈滿。大道不是有形的器物,所以能容納萬有而若沒有容納不了的,能生化萬有而卻似無生的自然,能覆蓋承載天地萬物而若無若有。

道德信仰是文明的基石 我們大家所信仰的道,大家在修持的 “道” 雖說祂是無形、無情和無名,但卻是非常完美。古今中外的聖賢人無時不刻都在傳達這個美好的訊息,都在傳播這個非常完美的道;

道體充滿宇宙之中,大而無外,

道在身上 一點自性小而無內,

運用於萬物之中而不自滿,如不足者。如聖人之德已臻極至,而其行為如常人,沒有一絲滿溢、驕泰之氣。

唐代 白鹿洞書院,是我國歷史上一所非常著名的書院,李渤兄弟曾隱居於此讀書。 李渤養有一隻白鹿,終日相隨,

所以人稱白鹿先生。 後來李渤就任江州刺史,在修建亭臺樓閣,疏引山泉,種植花木,成為一處遊覽勝地。

有一次他問智常禪師說道:「佛經記載」

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

未免太過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麼可能容納 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

 末不是在騙人吧? “

智常禪師聽后笑著問道:”人家說你涉獵書籍超過萬卷,人稱李萬卷,

可有這回事呢? “李渤回答”當然! 我讀過的書豈止萬卷! “李渤頗為得意! “禪師質問:”奇怪,

你的頭顱只有一顆椰子這麼大,

如何將那萬冊書卷放進這小小的腦袋裡去呢? 莫非你也騙人嗎?

李渤聽後心中若有所領悟

到家說 道沖(盅)而用之,或不盈

佛家說「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

以“芥子”比喻極為微小。

以“須彌山”比喻極為巨大。

以極小與極大的對比,說明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道理。須彌雖大,納極小之芥子自然很容易,但也不會因此而使須彌山有增加體積;芥子雖小,卻也能夠輕易地容納須彌山,並且毫無扭曲形體的必要。一切平常,相容無礙。看似不可思議的道理,其實極為平易。自然就是道

心就像芥子一般能包容萬有,無論好壞都在我的心中。一心善念時,世界一片美好;一旦惡念升起時,世界便處處礙眼。心如芥子,能輕易容納彌之大而無所變形,正如一沙一世界,足以涵納萬有,無所妨礙。是以,一切如如,並無不思議之處。

「一虛(靈)藏萬用,無用(體)不成虛,正反皆可用,宇宙一太虛」。

不盈~天道忌盈,卦終未濟

不論作任何事都要留有餘地,就是不要做得太絕,

假如一切事物都要求達到盡善盡美的地步,一切功勞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即使不為此而發生內亂,也必為此而招致外患。

物極必反 窮極生變

易經推演天道的消長與人事的治亂興廢最後一掛 ,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天道循環,始卒若環,無始無終,以未濟為終正是代表這不是一個實質的結束,而是另一循環的開始。

64卦 火水未濟

不盈章 ~天道忌盈,卦終未濟

淵兮似萬物之宗。

淵是寂靜深廣。宗是本源

浩瀚深遠的很哪,象是萬物的宗主。

大道不器故能容萬物而若無容能生萬物,而若無生,因其用能生天地萬物,故為萬物之宗源(本源),道為一切之根本,是萬物之所依歸,亦猶水之必歸於淵一樣。

廣博精深的內德,好像是萬物的老祖宗一樣。比喻德行深廣,可以包容萬事萬物,就好像父母親在包容自己的子女一般。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挫減銳氣,人剛銳之志,勇銳之氣,精銳之智

收斂那鋒芒銳氣。一個道德才氣過人的人,當然有敏銳的覺知力,如果將他敏銳的覺知力表現在外,人們就不願接近他,就無法產生教化眾生的作用。所以要收斂他的鋒芒銳氣。如要勸作惡之人歸於善,不可直接揭穿他的惡心,否則只有更加深他的惡念。

   解其紛以道本無言,無是無非,所以說解開糾紛,

天下萬事紛紛擾擾,環環相扣,聖德之人能挫其銳氣,隱藏其先知先覺的外表,與世人同處紛亂的世界中,替世人找到出世之法要,帶領世人走出紛擾。如進入迷宮,帶領迷途之人走回正途。

涵蓄光亮 和其光 唯有道者,韜光內照,光而不耀。聖賢大德之人為了度化眾生,將自己遍照宇宙的七彩白毫相光,自然的溶合於世人的暗淡微光之中,使世人不覺。

混同垢塵,與俗混一而不分 呼我阿狗阿貓,就以貓狗回應他。所以說同其塵

為解救苦海眾生,只得與世人同處於五濁惡世之中。

人之聰明才智尤如利刃的鋒芒一般,若不磨治挫其鋒芒必自驕、自滿自盈之失反被聰盟所誤。以妙智慧來滌除煩惱,以道理來御眾紛亂。一切有情無情,種種形色皆有此心德之光 ,

追求學問的人,知識一天比一天增加。“修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減少,私妄減少再減少,就達到了無為的境地。這是挫其銳、解其紛

與眾人相處在污泥塵埃之中,內心仍能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在塵不染塵。必須抱素養拙,達到圓融境地。這是和其光、同其塵

所以人必法道起修,以求合於道。法道之要點,在於挫銳解紛,和光同塵

湛兮似或存。幽隱的很哪,似無而卻是真實存在。

道妙用,變化無方。道體則是湛然不動,雖用而沒有行跡。所以說湛兮似或存。

「無」為道體  隱隱約約似無像有的樣子,所以道體是虛無的,但道的作用卻無窮無盡永不止息,道體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又能創生萬物,所以可說是萬物的本源。它不露鋒芒、消除紛擾、隱藏光芒、混同塵俗,它雖隱藏沒無形卻能生化萬物,則是真實而不虛,似乎自古而存在。

聖賢大德的人雖身與凡人同在世上,而其心境早脫離六道輪迴,世上的喜怒哀樂…早已鎖不住聖人的心。所以形容聖人清靜空寂,其形雖還在世上,他的心早超世外。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無形無相如此要妙,而不知其所從來。

所以說 吾不知誰之子。好似在天帝前即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從哪裡產生的,應該在有形象稱謂的天帝之前就有。三皇五帝之前就有它。

莊子曰:「道自己是自己的本,自己是自己的根,在沒有天地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創造了鬼,創造了帝,出生了天,出生了地」意思與這段相似,用來說明道並不是任何東西所創造,但卻是所有一切的創造者。

宇宙萬象。像這種神祕莫測的大德者,我不知是誰所生的(可說是天縱英明,鬼神莫測),聖人的心早已經超離有形有象的萬物之外,好像生天地之前就有的大道理了吧!

老子曰:不知道,這道是誰生的,但我了悟其在天地未生前即已存在了。

無極化育兒生 所以稱之為母 敬稱之為老母 無生老母

眾生當知誰之子~無生老母

是諸天神聖,萬仙菩薩,三世諸佛之母,也是宇宙唯一至尊的神。

明明上帝

不但是靈性之母,也是創造宇宙,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之大主宰。

明明上帝是永遠存在,獨一無二,無始無終,不生不滅,無所不在,無所不能,

永恆不改變的萬靈真宰。明明上帝的聖靈,神妙莫測,變化無窮,為萬有的本源,

萬化的主宰,所以尊稱為:「明明上帝 無量清虛 至尊至聖 三界十方 萬靈真宰」。

「明明」言其本體;「上帝」尊其主宰; 

「無量」形容其大;「清虛」說明其相; 

「至尊」崇拜其位;「至聖」敬重其德; 

「三界」即其範圍;「十方」言無不在; 

「萬靈」用在萬靈;「真宰」永恆不變。

天地造化,日月升墜,

春夏秋冬,四時運行,

寒熱溫涼,氣候變化,

陰晴圓缺,晝夜輪替,

風起雨落,震雷閃電,

鳥飛魚游,獸走蟲鳴,

果黃草青,潺潺水聲,

緡蠻鳥語,花放水瀑,

人生百態,這一切切,

全賴明明上帝所運作。

人體中,

眼睛之能觀察形形色色,

耳朵之能聽種種聲音,

鼻子之能嗅諸般的氣味,

口之能飲食、言論,

手之能執提捉拿,

腳之能行奔跑,

全身之知覺運用,

飢寒飽暖,冷熱痛癢,

全是自性的功能。

無生老母 是無量智慧的根本,無量妙行的起始,無量功德的源頭。

眾生修道的終極目的即是 歸根認母

人類最大的悲哀就是 “無知”  吾不得不知 是誰之子:

「明明上帝 無量清虛 至尊至聖 三界十方 萬靈真宰」

明明靈靈一點光,上帝賜兒真寶藏,

無量慈懷傳懿旨,清虛大化救原皇,

至尊無上威靈力,至聖心法賦賢良,

三界法雨慈雲佈,十方共沐朝母娘,

萬靈歸根樂歡喜,真宰無為居天堂。

這章讚道之體用的微妙,而不可測知。老子所言道妙,是述說自己胸中體會受用的意境。

妙道虛空是祖宗  

古今應化不相同  

若人悟得真常道  

便識從前主人翁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經 安民章第三

防疫五毒83.png

https://youtu.be/vP4JTgB60IU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惡性競爭

一個人最好不要標榜自己的尊大,就不會讓人去爭取虛名的地位,那麼人與人之間反而能達到和平相處。

老子不是主張不崇尚具備才德的人,而是主張不要崇尚才德的「名」。因為一旦過分標榜它,在名可名、非常名的作用下,就會有人為了爭取德性之名,而假惺惺作一些事,這叫沽名釣譽;為了備受重用,獲得金錢權力,原本該適性發展的才能就容易被扭曲

是指不要刻意標榜賢才,

莊子天道說.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黨尚齒,行事尚賢 ,大道之序也」

在宗廟祭祀時;以尊卑次序而排之,在朝廷者,論爵位的高低。

在鄉鄰行處者,必以年齡大小而定其稱,在承辦事業中。則只推崇賢能者;

這是自然之序,非有意作為,崇尚賢才,是自然而然的,若有意標榜。人工機心樹立。必使人們爭名逐利而不務實際,坐享其成而不作貢獻,賢名為形式障蔽,為投機者所用,必失其真,流於虛名,貽誤後人。

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司馬法·仁本》

國家雖然大,好戰必然滅亡,天下即使安定,忘記戰爭必然危險。

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

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

以戰止戰,雖戰可也。

貪夫徇財兮,烈士殉名;誇者死權兮,品庶每生。

漢·賈誼《鵬鳥賦》貪婪的人為錢財而死, 有志氣抱負的人為名節而死; 好虛名喜權勢的人為追求權勢而死, 一般的人則貪生怕死。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要特別去標榜或是珍藏難得的財貨。這樣別人就不會有貪慾的妄念,而淪為盜賊。

君主不以珍稀之物為貴,沒有物質功利的崇拜,那人民感其典範,就不易因欲望而爭奪寶物。明星粉絲競相模仿追逐,那勾起的一波波欲望如山谷一般深,如何能滿足?

金玉珠寶,是謂難得之貨,本已珍貴,若再加提倡,必然促使人們去行盜地。

這說明人為地加尊於某種東西,必然導致不良後果,濃妝豔抹,賣弄媚姿,顯其麗色,必惑人之本性。亂人的平常心 ,觸動人的邪念 引誘人的妄行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不去見那些足以起心動念的聲色貨利。心思就不會受到外物的迷惑。

不讓看到可以引起貪慾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擾亂。  不顯現過度滿足的基本欲望,如鋪張美食、沉溺美色,百姓仿而效之,自然心神有所節約而不喪志。老子在這三句話分別處理了「名」、「利」與「基本欲望」,這就是心所以不靜、疲於奔命的主因。

同樣的道理,為政者若彰榮華,顯富貴,揚虛名,倡奢糜,亦會惑亂民心,上行下效,弊病四起,敗亂綱紀

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為善德者,

            利敗之也;故君子羞言利名。

漢·劉向《說苑·貴德》

所有人的本性都是希望自己的品德完善美好的, 然而, 有的人不能使自己的品德得到完善, 那是因為名利損害了他; 所以, 有德君子是羞於談論名利的。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因此聖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先教人斷除一切的邪思妄念為首要的步驟。因為能斷除邪思妄念,身心才能神清氣爽,精神飽滿。再來又教人,消除高傲與自滿的骨氣,及不擇手段的互相競爭之心,能夠這樣的話,爭端就平息了。再其次是增加人的體魄,

聖人的治民方式,在於使人民具世智聰辯與貪欲的心空虛下來,只滿足其基本欲望。弱化人民追求名利的志向,只管強健他們的體魄。反觀當今社會「完美地」與聖人之治背道而馳─大環境鼓吹聰明套利、吃不飽穿不暖沒得住、一生拚比力爭上流、在學校熬夜背書/在社會加班賣肝,社會混亂不安,也是剛好而已。

聖人心地純素,不留一物、性體圓明虛朗。不甘陷入虛華的塵網之中,他們恬淡。

無為 ,心虛意靜,柔弱謙和,不與物爭,斂華就實,神凝氣聚,精全髓滿,自然百病不生,身康體健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人人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以及堅定自強不息的概念,更保持天真和諧的狀態,又沒有偽詐的心智,及爭奪的慾念。

老子不是反智,無為也不是消極。使民無知是要人民沒有「充滿目的的聰明才智」,沒有貪欲

假使人們保持淳樸的自然天性,不炫機智,不尚狡詐,返樸還淳,樂享天真,

至誠無息博厚悠遠是天地大道

「誠」的狀態,是天道,也是人應有的狀態,真誠是沒有止息的

至誠之人的天真性德。顯露出來就會悠遠,悠遠就會廣博深厚,

人們對自己的認識、對真知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所謂至誠,就是對真知的無休止的追求過程。無知無欲旨在真誠真知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像這樣教化人民的方法縱然有幾位詭計多端的陰謀家,也不敢胡作非為了。

而具才智之人之所以不妄動,是因為君主不尚賢,所以逞現其才能也沒用,自然能安住其位置上,妥善發揮專長。

使人民沒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為。用無為的原則辦事,

賢與貴賤相忘於德化之中,少數尚機詐者,自然不敢妄為。此乃以德化民之方, 而非愚民之策

小人之譽人,反為損.劉安《淮南子說山訓》

 小人的讚譽人, 反而是一種損害。

「寧為小人所忌毀,毋為小人所媚悅;

寧為君子所責備,毋為君子所包容。」

我們寧可被小人妒忌詆毀,也不能被小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

只因小人之為,皆有所圖謀,被小人惦記,我們尚可處處留意,小心防範,假若被其花言巧語所迷惑,則很容易放鬆警惕,而陷入局中,被小人所擺布。

而親近君子則要注意,寧可被德高望重、德才兼備的人責罵,也不要被他們所包庇容忍。

如果我們不求上進,他們看不到希望,認為無論怎麼努力也不會有絲毫改進,他們就會包容我們,我們就得不到他們的指點,這正是「朽木不可雕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因此照這樣無為又安然的方法來治理天下。天下那裏還有治不好的道理呢?

總結來說,聖人之治在於做到「不尚賢」、「不貴貨」、「不見可欲」,這三不政策就是無為的功夫,一旦做到,自然萬事治理的服貼妥當,天下太平。

道的體性是無,無形無象,無聲無色,不陰不陽,不上不下,空空洞洞,杳杳冥冥,似有非有,似無非無,一切皆無。然而萬類咸仗,群生皆賴,無所不生,無所不造。這說明道的體性和功能是無為而無不為。以此類推,人若法天地自然之道,使其體性合於大道,虛無自然,無私無欲, 無執無偏,恬淡無為,以「道」的「無為」原則修身治國,必可無所不治,無所不達,修身身康壯,治國國太平。收到最佳之效果。

為無為則無不治,乃述上古聖人之行事者。

賢愚也只是比較出來的相對看法,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可供判定賢與愚。

那就不要去崇尚賢能的虛名,這樣人就不會用巧詐的手段爭相欺騙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經》觀徼章第二  

防疫五毒83.png

https://youtu.be/R55pBtwNOuk

 

道是無形的,永恆的,由道生出的有形有象、可生可滅的萬事萬物」 。自性是無形永恆的

可道,和非常道即為「太極”」

道,是無極,陰陽則是太極「道」是無;

陰陽則是有; 道借用無極圖表示,陰陽用太極圖表示

無極一動生太極《周易繫辭上》云:

一陰一陽之謂道。

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涵蓋陰陽,是陰陽二氣的中和、平衡與統一,道分而為陰陽。陰陽合而為 「道」

,陰陽沖和之氣便化育生成萬物」 。

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稍停;

日月盡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

陰陽二氣,互相吸引,相互凝聚,

必然生出了自然萬物。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

         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男清女濁,男動女靜。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自然萬物皆分為陰陽,植物動物皆分雌雄。

人則分乾坤男女。氣、物、人皆分陰陽,

陰陽並立則為太極、太極是相反對立矛盾體的、同時也是統一互補的

例舉: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這是說,任何事物都由正反兩種因素組合而成,它們互相聯繫,互相依賴,互相滲透

互相補充,有正必有反,

二者對待存在相輔相成。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

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例舉: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想要收藏它,一定先要攤開它。(例如:遮陽簾)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想要弱化它,一定先要強化它。(例如:橡皮圈.小數大樹砍樹)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想要廢掉它,一定先要興盛它。(例如:老外早晚喝咖啡 )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想要奪取它,一定先要給予它。(例如:捉雞施米)

 

這就說,事物的運動變化規律,

是「物極必反。理窮必變」,任何事物達到極端,,超過一定限度就會走向反面

宇宙萬物由陰陽二氣和合而成,

陰陽是一對矛盾體,陰陽二氣,陽動陰靜,

陽剛陰柔,陽熱陰寒,陽生陰殺,有聚有散,有生有死有強有弱可變可化謂 “可道”

因成敗興衰變化不定  不能永恆存在

故稱 “非常道”

無極即無,太極即有。老子說:

                    有生於無 ,有無相生

這就是說,無極生太極,太極歸無極,

無極是本。 太極是末。

無極是母,太極是子,

無極是源太極是流;,無極是總;太極是分;,無極是全;太極是偏,

無極是定,太極是變等等。

無極順而生太極;太極逆而歸無極,

無極動而生太極;太極靜而歸無極,

一本散為萬殊,萬殊歸於一本。

太極與無極的關係。可比是母子關係,

太極中的陰和陽的關係。可比是夫妻關係

。老子主張,復歸於無極,復歸其根,

             復歸於嬰兒 復歸於樸

             一切復歸於本 (自然)

方法: 抱一為天下式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聖棄智」、  絕學無憂」  ,「致虛極、 守靜篤。」等等,

都是主張「崇本息末」,守母存子,以道為本,為無為而無不為,為無為而無不治,

「道」是全在全備全息全能的,抱守此道,

必可使人自身得到昇華,發生質的根本變化。得道成真。老子所說的「聖人」是道的人格化,具有道的體性、特徵、氣質、品格的人,是真正的「得道者」

 

觀徼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的人對於美有所定義時,這就不好了 。美和不美、善和不善的定義,是肯定與否定二分關係。

實際上是對美和善設定了評價標準,但不論是何種渠道產生的美和善的主觀或客觀的標準,在設定的同時,等於宣稱不符合這一標準的就是不美,就是不善。

世道風氣,以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為人生觀的人,為了追求名利,往往用假美、假善來偽裝自己,這樣就不好了。

“美”,是喜的意思。

”,是厌恶的意思。

“善”,是成的意思。

“不善”,是反的意思。

 

。所以,有和無互助產生,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

音和聲互助諧和,前和後互助跟從,

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

沒有“有”也就沒有“無”,

沒有“長”也就沒有“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因此,聖人以無為處理事務,實行無言的教導,萬物自己發生變化而不干預它。

生長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撫育了萬物而不自恃己能,

成功後而不居功。正是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失去。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為惡而畏人知,惡中尤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一個人做了壞事而怕人知道,可見這種人還有羞恥之心,也就是在惡性中還保留一些向善之心;

一個人做了善事而急於讓人知道,就證明他做善事只是為了貪圖虛名和讚譽,那麼在他做善事時,已種下了可怕的禍根。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貂皮 孔雀最大的能飛鳥類 羽毛富有金屬光澤

被稱為“軟黃金”。貂皮具有“風吹皮毛毛更暖,雪落皮毛雪自消,雨落皮毛毛不濕”的三大特點。貂皮用它製成的皮草服裝,皮板優良,輕柔結實,毛絨豐厚,色澤光潤。雍容華貴被認為是富人之寶。

美味食品 有害添加物?

運動風氣 奧運比賽&爭名逐利

標節義者,必以節義受謗;

榜道學者,常因道學招尤。

故君子不近惡事,亦不立善名,

只渾然和氣,才是居身之珍。

一個愛好標榜節義的人,到頭來必然為了節義而受人批評誹謗;

一個標榜道學的人,經常由於道學而招致人們的抨擊指責。

因此一個真有修養的君子,平日既不接近壞人作壞事,也不標奇立異建立聲譽,只是保留那種純樸、敦厚、和藹的氣象,這才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無價之寶。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勤奮的人應當在品德修養上多下工夫,

可是有些人卻把勤奮用在解決自己的貧困上,而忽略了道德修養,就算掙到錢也不一定守得住,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勤儉節約的人不看重財物利益,

可是有些人卻以勤儉節約為名來掩飾

自己的吝嗇。 君子處世的原則標準

 可惜卻成了小人謀私利的工具

勤者敏於德義,而世人借勤以濟其貧;

儉者淡於貨利,而世人假儉以飾其吝。

施恩者,內不見己,外不見人。

則斗粟可當萬鍾之報;

利物者,計己之施,責人之報,

雖百鎰難成一文之功。

無求之施一粒萬鍾 有求之施萬金無功

一個施恩惠給別人的人,不可老把這種恩惠記在心頭,更不可存讓別人讚美的觀念,這樣即使是一斗米也可收到萬鐘的回報;

一個用財物幫助別人的人,不但計較自己對別人的施捨,而且要求人家的報答,這樣即使是付出一百鎰,也難收到一文錢的功德。

陰惡之惡大 顯善之善小

為惡而畏人知,惡中尤有善路;

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宋代文人蘇東坡,才華洋溢,堪稱文壇上的奇葩,一生受的打擊很大,所以他有一首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他後悔自己聰明;「但願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希望笨兒子一輩子平平安安有福氣,功名富貴都有。

天下有那麼便宜的事嗎?

他不是又用聰明了嗎?這個聰明就不對了。

拋棄聰明才智,人民反而可以得到比以往百倍的好處;

不去談仁義,人民自然就會恢復孝慈的本性;拋棄投機取巧營營汲利,自然就不會有強盜小偷。

聖智、仁義、巧利這三個都是人特意去強調出來不能夠用來治理天下。

要讓人民能有遵循的依據,外在看起來要純真質樸,而內在要減少個人私心降低慾望。

有妍必有丑為之對,我不夸妍,誰能丑我?

有潔必有污為之仇,我不好潔,誰能污我?

不夸妍好潔,無丑污之辱

大凡人間的事情,有美好的就有醜陋的來作對比,假如我不自誇其德說自己美好,又有誰會諷刺我醜陋呢?

大凡世上的東西,有潔淨的就有骯髒的,假如我不自贊潔淨,有誰能髒污我呢?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兩忘;

仇因恩立,故使人如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一切怨恨都會由於行善而更加明顯,所以行善與其要人讚美,還不如把讚美和埋怨兩件事都忘掉;

仇恨都是由於恩惠才產生,恩惠既然不能普遍施給他人,得到恩惠的人固然心生感激之情,得不到恩惠的人就會發出牢騷之聲,可見與其施恩而希望人家感恩圖報,還不如把恩惠與仇恨兩者都徹底消除。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作到極處俱是合當如此,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頭。

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倫常本乎天性,不可認德懷恩

父母對子女的慈祥,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兄姐對弟妹的愛護,弟妹對兄姐的尊敬等等,即便拿出最大愛心作到最完美境界,也都是骨肉至親之間所應這樣做的;因為這完全都是出於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彼此之間絕對不可以存有一點感激的想法。假如父母的養育子女,兄姐的友愛弟妹,個個都懷著一顆思恩圖報的觀念;以及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弟妹對兄姐的尊敬,也都懷著感恩報答的心理,那就等於把骨肉至親變成了路上陌生的人,而且也把出自真誠的骨肉之情變成了一種市井交易。

文章作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有恰好;

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本然。

一個人寫文章寫到登峰造極的最高境界時,說來並沒有什麼特別奇妙的地方,只是把自己內心的感情和思想表達到恰到好處而已;文華不如簡素

一個人的品德修養如果達到爐火純青的最高境界時,其實和普通平凡人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只是使自己的精神回到純真樸實的本然之性而已。(斯惡:矯揉造作失本真)

聖人知虛名之不足崇尚,所以處無為之道去做事。

知多言之不可用,所以行不言之教以化民。

如天地以無心而生物,即萬物皆往資生,不以長養萬物而多說什麼。

雖生成萬物,而不以萬物為己有。

雖能生物,而不自恃其能。且四時推移,雖有成物之功,功成而不居。

因不居其功,所以至功不朽。不尚其名,所以真名常存。

聖人處無為之道,也是這樣。天地萬物的大德,以比擬聖人的德行。。

落入後天就變成相對的分別心,所以相對之發生,

美、善就容易變質,所謂大道不道,大名不名,大德不德,凡所有名相,皆起於心意,識神用事,執物而不能離物,執相而不能離相所致。

美分二種︰

一、這個「有」:美的會變化。

二、這個「無」:美德,無:不會變化。

我們來到世間是不是為了美,美大家都喜歡。

有的愛美人,有的人愛美德。美人老了,七八十歲還漂亮嗎?

花開很美,但是凋零、謝了,就馬上丟掉。青山依舊在,人生幾度夕陽紅?

難易相成

「易」為「本」,「難」為「用」,難作的大事由小事作起,例如: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是從修身、齊家的小事做起。我們要孝順父母是容易或困難,我們的良知有沒有具足?有啊!上天給我們就有了,那裡會難。只是為或不為而已,要做就有辦法,如果「不能」是「人為」的,要不要做而已。

春秋時期楚國的政治家、軍事家於經濟學家 “范蠡” 因為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國有功,選擇離開退隱 世人稱其為「陶朱公」。最後安詳的死去

文種卻沉迷功名權力其中由於沒有功成身退,從而功高振主成為君主的心腹大患,最終落得死亡可悲的命運。

漢朝建立時的: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個人

韓信為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勞,但後來卻遭到劉邦的疑忌,最後被安上謀反的罪名而遭處死。

張良漢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因此,體現真常自然之道的聖人,他們明曉天地萬物之理,深知自然運化之機,而能使自己,體性和於大道,因任自然,清靜無為,正己化人,以德化民,不施酷政 使人民不知不覺地處於渾厚的淳風之中

大道 虛無自然,清靜無為,生化萬物而不多說什麼,創造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不自恃己能沒,不居功自傲 。由於不居功,它的功績才永久不被埋沒。

真正的智慧,就是既能取得榮譽,又能夠放得下這些榮譽。

人在功成名就的時候,就應該從容地對待確立和名譽,我們一定要冷靜下來看待事物。

急流勇退,是一種智慧。功成身退,更是一種逍遙的人生境界。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