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私章第七

水七.png

視頻: https://youtu.be/kANgc06-2JQ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私)故能長生

天地的本質是永恆,因為一切萬有都來自同一個本源;

本就為一體,沒有所謂的主/客體之分;沒有生, 哪來的死?

沒有因,哪來的果?

一切合一,故祂能永恆且天長地久。

道体的本質屬性有:

不盈所以生生不息;不仁所以不主观  

不勤所以不主動不被ˇ動;不自生因為不自私

地久”是指天地本身,

是道体本質屬性的幻化

是形容宇宙無窮盡的形容詞,

因為取天之廣大無垠,

     地之載行運用無窮盡,

所以說是「長」「久」。

天為最大父,地為最大母,

父之道能生育萬物,母之道能長養萬物;生育者施之而不匱乏,

生育萬物永無斷絕,

如同父的長養而不勞苦,

如同母施予永無斷絕為天道的無私,

長養化育而不感辛勞,是地道的無私,以其無私所以能長生。(因為天地沒有私心,不為自己而生 是爲萬物而生。)

道體永恆(久) 道用無窮,

人們也許由於道體虛空,看不到摸不著,而對這個說法難以接受,

天地萬物是道所創生的,是看得到也摸到著的;

用天地來說明,人也就可以由此而上推到道了。

剛才說道體永恆無窮,因此天地也是永恆而無窮的;

天地之所以能夠永恆而無窮,是因為它們無私心的關係,

因為它們生長萬物、長養萬物,只是爲了生長而生長、長養而長養,

陰陽二氣四時運行而普生萬物,

不是爲自己,而是爲萬物能復歸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所以聖人能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因為不執著於『我』,無我、無私,

一切順應自然反而能不受外境的限制,心想事成。先與後 是時間概念的產物;身體是受制於空間的體現~

「後其身」把自己置於他人之後,不敢走在天下人前面,為天下先,本乎謙德,事事讓人,決不與人爭先後及爭利。

 「身先」指聖人因知謙德,先人而後己,不以爭先於天下,卻反而能得到眾人的愛戴,天下人的推尊與仰望,所以稱雖後其身,卻先於人了。

「外其身」把自己的生命置於度外,

引伸為不爭權利名實,重道不重肉體,

不沽名釣譽,功成名遂身退,

渡化一切眾生,卻以為自己所度,

因須度衆必先度己,

所以殉道亦在所不惜。

「而身存」指聖人不惜以身殉道,

故身死而道存,道存而千古如生,

故稱「身存」。(精神萬古流芳)

耶穌殉道的歷史事件

據正統的《聖經》記載,基督耶穌被拘捕、審判,被猶太行省的羅馬總督彼拉多判刑,受到鞭打,最終被羅馬士兵釘十字架聖經的記載表明,公元30年4月7日 它在

耶路撒冷城牆外面。

《馬太福音》描述了許多釘十字架時在場的人:「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

兩個強盜也被釘在十字架上,

一個在耶穌右邊,一個在左邊,

耶穌被剝去衣服,士兵在釘十字架之前讓他喝苦膽調和的酒。

然後他被釘死在兩個被判罪的強盜之間;根據《路加福音》記載「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23:34)

「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23:46)

據《馬可福音》記載,

耶穌在約六個小時後死了。

平安夜聖誕節 平安夜就是耶穌誕生的那個晚上(也就是他的生日)

東方孔子誕辰紀念日9月28日定為教師節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公元1000年北宋范文正公范仲淹身處北宋王朝內憂外患的年代,

對內階級矛盾日益突出,

對外契丹和西夏虎視眈眈。

為了鞏固政權,改善這一處境以

范仲淹開始進行改革,後人稱之為

“慶曆新政”。

但改革觸犯了封建大地主階級保守派

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

而皇帝改革的決心也不堅定,

在以太后為首的保守官僚集團的壓迫下,改革以失敗告終。“慶曆新政”失敗後,范仲淹因得罪了宰相呂夷簡而遭

貶官外放河南鄧州

寫了這篇《岳陽樓記》的名言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聖人效天法地之無私,順應天下人之生,遂順從天下人之天性,決不以私意行乎其間,聖人絕對不以自己私心行道於天下,故能後其身而身先,

所以能把自己置於他人之後,

反而受萬人愛戴,外其身而身存,

把自己生命置之度外,身死而道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聖人遇事謙讓不爭,

反而能得到衆人的擁戴。

將自身置於度外,

自身反而能夠得以保全。

這不正是因爲他無小我故能成就大我?

聖人,會將自身的小我放下,

去其私慾,成就其大我。

聖人遇到利益身退於後,

遇到困難身趨於前,

所以聖人自然得到大家認可與擁戴,

聖人的品德精神就可以傳承。

由此推理,天地萬物順應道法自然,

無私無欲。聖人效法天道之理,

不以自我爲中心,去私存公,

故能得大成就。

 

無私,指聖人之德性,本乎一誠,誠則無私,無欲,無人我,無先後。蓋有私則有限,無私則無限,

有私則利己,無私則利人,

利人則得人,利物則得物;

故知利己則所得有限,

利人則所得無窮,

無私則方成其大私,

無我方成其大我,

無為則成其大為,

無功則成其大功。

雖云:無所有,卻能無所不有,

雖道一無所得,卻能無所不得,

此謂:

「一切有即一切無,一切無即一切有」的真諦所在。

聖人體道、行道,能本乎謙德事事讓人,不敢為天下先,亦不與人爭名奪利,

而能先於人了,經獲得千秋之真名,真利。       又聖人因識透人生真諦,故不爭權利名實,重聖輕凡。重道不重軀體,

置個人死生於度外,

也因其能以身殉道,固身死而道存,

道存則千古如生,此即意味著死而不亡,永世常存,配乎天地之長且久,

而同列於三才之一。

所以聖人因不存偏私的心,

一向光明磊落,反而能成就其學道之大私超越生和死。

聖人如何“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公元前399年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被控以藐視傳統宗教、引進新神、污辱雅典神的罪名當眾受審,被判處服毒而死

蘇格拉底認為靈魂不朽,將死亡看作一個另外的王國,一個和塵世不同的地方,而非存在的終結,死是擺脫肉體束縛,通向絕對自由的途徑

蘇格拉底強調知識的重要性,認為倫理道德要由理智來決定,這種理性主義的思想,在以後西方哲學思想的發展中,起了積極作用

蘇格拉底他不容許最神聖的信仰有絲毫的被褻瀆,以民主自由為標榜、被視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源頭 是追求真理、捨生取義的偉大哲人

在歐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為追求真理而死的聖人,幾乎與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所佔的地位相同。

 

德在人先 利居人後

寵利毋居人前,德業毋落人後;

受享毋逾分外,修為毋減分中

…《菜根譚》

當追求名利時不要搶在他人之先,當進修德業時不要落在他人之後;享受物質生活時不要超過自己的身份地位之外;當修養品德時不要達不到自己分內所能達到的標準。

 

這裡說天地以不生故長生,

以比聖人忘身故身存。

聖人不愛身以喪道,故身死而道存。

道存則千古如生,即身存也。

所以外其身而身存。老子言此,

此豈不是聖人以無私而返成其私耶。

世俗人營營為一身謀劃,身死而名無存。

這一章是修道習德很重要的一個入門,你如何把自己無私除掉,要成聖、成佛,或是聖凡、君子、小人就是這樣的分出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經典課題 講題
    全站熱搜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