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章第八

水八.png

視頻:  https://youtu.be/L0SzWIL8Wys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若水章是說水德「無為」而達到「無所不為的」目的。

 

上善:最適合的、最好的

利萬物:因勢利導,順應萬物的意思

不爭:是隨方就圓,順其自然。不做任何刻意的爭執改變

最好的處事方法是像水一樣,善於適應各種環境,遇圓則圓、

遇方則方,隨方救圓順其自然,不做任何努力去改變,

在老子看來,水的品質最符合到家思想,水沒有自己獨特的形態,

能夠順應外界的一切變化,寬闊處水也寬闊,狹窄處水也狹窄,

他要求人們也要像水一樣去順應自然,不要抗爭,不要去改變。

這是覺者善觀悟道(烏鴉反哺 羔羊跪乳)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世人通常會好高而惡下。唯聖人不同。

故說處眾人之惡,故幾於道。幾,是接近。

由於聖人處謙下不爭之德,

所以無往而不善。

自願處於眾人都厭惡的卑下之地,所以最接近於「道」的境界。

老子以水喻道,因水的品德很多,而近乎道的緣故。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

「居」指立身之處, 「善地」最恰當之地  居則止於至善,

所以說善地

 

「心」是思想的根源:「淵」為深水坑,引申為不可測度,

心則淵靜深默,

無往而不定,所以說善淵

 

「與」給與,施與。「善仁」係因世間一切萬物都離不開水的滋潤,水亦無分厚薄,善利萬物而不計酬報。所以說與善仁

上善者居住善於適應環境,胸懷深沉善於包容,與人交往友愛熱情,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水之德言無不誠,至誠不妄,蓋因水有如潮水漲落能有一定時,

春雨秋雙冬雪必適時而來。所以說善信

 

「政」為眾人,眾生之事。「治」為管哩,治理。

﹝水善利萬物具有生生不息之機,有化化無窮之妙﹞。

為政不爭,則行其所無事,所以說善治

 

水的德性完全,心神活潑﹝因機而用,於應事接物之間隨方就圓,善於應用於處己待人之際﹞為事不爭,即是「事善能」。

 

水最能按時而動,春雨秋霜,依時而降,潮漲潮落,從無失時,

不違人事,不違天命,皆是善時之妙動,聖人效法可行則行,

該止則止,事不妄為,言不妄發,即習水之「動善時」。

不爭,則用捨隨時,迫不得已而後動,所以說善時

說話嚴守信用,為政治國有條有理,處事能夠發揮所長,

行動積極把握時機。

水因為有著這樣多的特質,老子以水的各種特性做為比喻,

來說明最上乘的善

身為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人格狀態~不爭的美德

夫唯不爭,故無尤。

不爭之德如此,則無人怨,無鬼責。故曰夫惟不爭,故無尤矣。

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因而沒有過失,亦不會招來怨尤。

 

修道 所修之道

道有三乘上中下,善也有三等。

下乘之道如一般邪說異端等,

即不同於上之盡性,那麼下等沽名之善,

當然亦不能與上善相較而語了,

不過這之與雖屬異名,其實終不出一物之體用關係。

故若明悉上乘之道者,自能生發上等之善,而修下乘法之人,

因不能透悟真理,故自然就要趨向於有為之途了。

老子有鑑於此,所以在大道真象剖明之後,

又將最好上善之方法告知世人。

 

老子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乃在萬物中取水作比喻,

水不捨晝夜,如大道不息之機,大潤乾坤,

天地萬物生生化化而不窮,流行萬古,所以認為水俱備了

多方面上善的條件,故說「上善若水」,此即若水章之意。

 

道本無言:聖人要留他的心法,也是相當的困難,

因為道本來不可以闡釋

出來,他無形無象,看不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在

這種很特殊的情況之下,聖人怎麼把心法闡釋出來呢?

一定要借物言道。

道本無言,那怎麼來講,在宇宙天地之間,他要借這

個物來講道,那麼老子他很高的智慧,他以水言道。

取水之道:藉這個水來言道,聖人也是要借物來言道,

所以我們常講借相

言理。

借相言理:借很多的相來講這些,本來道無形無相,

但是各位前賢最後一

定要去相明理,把這個相去掉,像金剛經釋迦牟尼佛所說: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好比說自性含萬法,他說自性本來就含萬法,

為什麼還要來講這個法呢?

因為在迷的時候,我們要借很多法來喻,借很多的法門,

佛講八萬四千的法門。

但是最後釋迦牟尼佛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他拿這個筏來

比喻。

我們從此岸要到彼岸

此岸…………………………彼岸

(凡) 苦海 (佛)

 

這個苦海到極樂,你都還沒有過的話,請問你,你要丟掉什麼?

不可能丟掉,要拿很多的法,這些法就是這個筏子。

釋迦牟尼佛說的很好,他說我們的方法,好像這個筏,

讓人從這一岸跑到彼岸,目前都尚未到彼岸,

請問是要把什麼丟掉?

不可能丟掉,所以很多前賢說,自性本來含萬法,那就不必再講法,

不講法,眾生就不能過岸,所以法者筏也。

 

以水喻道,是水德近道。拿這個水來比喻道,是因為水德近道?

性質:無色、無臭、無味。

形狀:無我,無私,無欲。

因為水是無色、無臭、無味的一個液體,

無色是無我的意思,沒有我的存在,你看不出來,

無臭他是無私的,

無味是無欲的,沒有這個欲望,沒有我,

所以他的性質、形狀,功用近道。

水靜則平,水動則低,因為有水平的原理,水靜就平,

各位我們一靜下來不要有波浪,

所以這一章拿水來比喻我們的自性,水靜則平,水動則低,

 

上善:高到無以復加,最高點。

那麼這個善:就是道的用途。道是一個體,道在內,

所表露出來的就是用,善就是體用的關係,

所以道和善是一個體用的關係。

那麼上善已經達到率性,那我們講若水呢?

為什麼老子特地拿水來比喻上善?各位前賢,

我們要把自己的自性,自己的所作所為和水來做比較,

所以水對我們的啟發太大了。

在天地萬物之間,老子什麼都不比喻,他拿水來比喻最高的善。

 

(一)水之善,非由外而學

水的善不是外來所學到的,是順水性之自然而出。

這一點我們就要去效法,所以在中庸講率性之謂道。

因為水本身的善,他不是有外力來叫他做的,

他非由外而學,是順水性自然而出,所以率性之謂道,

率性即自然,率性就是很自然的流露,即真善。

 

(二)水無爭

第一句水率性,第二句水無爭,水之性---

就是無我、無私、無欲,如果能

夠無我、無私、無欲的話,就會盡其性以利萬物。

這是我們要效法的第二點。

 

(三)水能常清

因為水常清,清是水的本體。

清靜的本體,他能隨時、隨地保持清靜的本體。

不昧本心:他不會改變自己,同時不住於物。

不住於物:人有兩個方向,人活得很無奈,活在現實的環境中。

 

人有永恒的自性,和短暫的肉體,靈性是不滅的,

短暫的肉體會毀壞的。

要體會這個道 求道便是入手 ,不懂得靈性不滅的話,

沒有辦法活出生命的光芒。

凡夫:會覺得死了一了百了,死了什麼都沒有,會拿名利來定位。

修道:進入道場去其本無 還其本有 ,定位在道德。

 

死了沒完,永恒的自性要接受審判的,

求了道之後,我們會感謝

天恩師德,我們才知道肉體消失了,

自性是永恒的,自性是不滅的。

所以如果只覺得死是一了百了的話,

他會盲目的爭啊!會爭名利財富、權勢地位,來短暫的自我

平衡,來定位自我。

 

《老子道德經》啟示我們:「上善若水」的七種人生境界。

 所以古往今來的能人誌士紛紛效仿, 聖者隨時而行,

賢者應事而變; 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

 

水德七種境界。

  1. 水可結為冰,冰卻比水堅硬百倍。 越在寒冷惡劣的環境下,

它越能體現出堅如鋼鐵的特性。 

人生的第一種境界:愈挫愈勇,百折不撓

  1. 水可化成氣,氣無形無象,越在炎熱的環境下,

它蒸發的速度越快,熱氣在一定的範圍內聚集在一起形成爆發力,會變得力大無窮,無比強大。

    人生的第二種境界:大象無形,聚氣生財

水既是財,想瞭解錢的本性,就要瞭解水的本性。

做生意賺錢的關鍵:其實就在一個「氣」字,人旺才會「氣」旺,

「氣」旺才會財旺,財旺才會運旺!

  1. 水唯善下方為海,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窪地流。

水之所以能成百谷王,就是因為它最低,不棄小溪小流納百川。

 無論你是污水髒水,它都敞開胸懷無怨無悔地接納,

然後凈化萬物。 

    人生的第三種境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胸懷寬廣的人才能包容,內心有愛才能包容。 眾人喜歡處上,

水獨處下; 眾人喜歡處安逸,水獨處危難; 眾人喜歡潔淨,

水卻不棄污垢。

 水處在所有人厭惡的地方,有誰還願意和它爭搶呢?

 所以水是上善。

  1. 水看似柔弱無力,自高往下流淌,遇阻擋之物,

即可水滴石穿,持之以恆,堅韌無比。

亦有洶濤拍岸的氣勢,無堅不摧,

    若遇菱角磐石,即可把菱角磨園。 

     人生的第四種境界:水滴石穿,以柔克剛。

人若沒有水滴石穿,堅韌不拔的精神怎能創下一番功業,

同時老子告訴我們要懂得“天下之至柔,為天下之至堅!

“天下最柔弱的,才是天下最堅硬的,柔弱能勝堅強。

人的舌頭最軟,牙齒最硬,最先掉的卻是牙齒。

 大自然中,小草柔弱,參天大樹強大,當狂風來臨時,

大樹被連根拔起,小草隨風飄動卻安然無恙。

五. 水隨方就圓,能任意變換形態,能上能下,上化為雲霧,

   下化作雨露,匯涓涓細流成江河湖海,從高處往低處流,

   高至雲端,低入大海。 

       人生的第五種境界:隨方就圓,能屈能伸。

  1. 水性雖寒,卻有著一顆仁慈善良的心。

它從不參與爭鬥, 恩澤哺育了世間萬物,

卻不向萬物索取,施恩不求報。 

       人生的第六種境界:澤被萬物,無我利他。

  1. 水霧飄渺,聚可成雲結雨,化為有形之水,

   散可無影無蹤,飄忽於天地之內。

       人生的第七種境界:應時而變,功成身退。 

   真正的智者懂得,當行則行,當止即止,

   在關鍵時刻,敢於挺身而出,

   順勢而為,同時,也懂得適可而止,功成身退。

   才是立身長久的不敗之道!

 

道德經教我們修道應該是

至德濟人以無為

上善利物而不爭

水4.pn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經典課題 講題
    全站熱搜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