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覺愚人忠正書法園地
學聖書軒之版主天覺愚人忠正的書法作品(其中"聖賢志願者銘","樂道生涯","覺性參天","國學之樂","天覺歌"等絕無僅有的個人經典之作),以歐陽詢楷書字體書寫,謝謝欣賞。

目前分類:講題課題 (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若水章第八

水八.png

視頻:  https://youtu.be/L0SzWIL8Wys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若水章是說水德「無為」而達到「無所不為的」目的。

 

上善:最適合的、最好的

利萬物:因勢利導,順應萬物的意思

不爭:是隨方就圓,順其自然。不做任何刻意的爭執改變

最好的處事方法是像水一樣,善於適應各種環境,遇圓則圓、

遇方則方,隨方救圓順其自然,不做任何努力去改變,

在老子看來,水的品質最符合到家思想,水沒有自己獨特的形態,

能夠順應外界的一切變化,寬闊處水也寬闊,狹窄處水也狹窄,

他要求人們也要像水一樣去順應自然,不要抗爭,不要去改變。

這是覺者善觀悟道(烏鴉反哺 羔羊跪乳)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世人通常會好高而惡下。唯聖人不同。

故說處眾人之惡,故幾於道。幾,是接近。

由於聖人處謙下不爭之德,

所以無往而不善。

自願處於眾人都厭惡的卑下之地,所以最接近於「道」的境界。

老子以水喻道,因水的品德很多,而近乎道的緣故。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

「居」指立身之處, 「善地」最恰當之地  居則止於至善,

所以說善地

 

「心」是思想的根源:「淵」為深水坑,引申為不可測度,

心則淵靜深默,

無往而不定,所以說善淵

 

「與」給與,施與。「善仁」係因世間一切萬物都離不開水的滋潤,水亦無分厚薄,善利萬物而不計酬報。所以說與善仁

上善者居住善於適應環境,胸懷深沉善於包容,與人交往友愛熱情,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水之德言無不誠,至誠不妄,蓋因水有如潮水漲落能有一定時,

春雨秋雙冬雪必適時而來。所以說善信

 

「政」為眾人,眾生之事。「治」為管哩,治理。

﹝水善利萬物具有生生不息之機,有化化無窮之妙﹞。

為政不爭,則行其所無事,所以說善治

 

水的德性完全,心神活潑﹝因機而用,於應事接物之間隨方就圓,善於應用於處己待人之際﹞為事不爭,即是「事善能」。

 

水最能按時而動,春雨秋霜,依時而降,潮漲潮落,從無失時,

不違人事,不違天命,皆是善時之妙動,聖人效法可行則行,

該止則止,事不妄為,言不妄發,即習水之「動善時」。

不爭,則用捨隨時,迫不得已而後動,所以說善時

說話嚴守信用,為政治國有條有理,處事能夠發揮所長,

行動積極把握時機。

水因為有著這樣多的特質,老子以水的各種特性做為比喻,

來說明最上乘的善

身為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人格狀態~不爭的美德

夫唯不爭,故無尤。

不爭之德如此,則無人怨,無鬼責。故曰夫惟不爭,故無尤矣。

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因而沒有過失,亦不會招來怨尤。

 

修道 所修之道

道有三乘上中下,善也有三等。

下乘之道如一般邪說異端等,

即不同於上之盡性,那麼下等沽名之善,

當然亦不能與上善相較而語了,

不過這之與雖屬異名,其實終不出一物之體用關係。

故若明悉上乘之道者,自能生發上等之善,而修下乘法之人,

因不能透悟真理,故自然就要趨向於有為之途了。

老子有鑑於此,所以在大道真象剖明之後,

又將最好上善之方法告知世人。

 

老子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乃在萬物中取水作比喻,

水不捨晝夜,如大道不息之機,大潤乾坤,

天地萬物生生化化而不窮,流行萬古,所以認為水俱備了

多方面上善的條件,故說「上善若水」,此即若水章之意。

 

道本無言:聖人要留他的心法,也是相當的困難,

因為道本來不可以闡釋

出來,他無形無象,看不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在

這種很特殊的情況之下,聖人怎麼把心法闡釋出來呢?

一定要借物言道。

道本無言,那怎麼來講,在宇宙天地之間,他要借這

個物來講道,那麼老子他很高的智慧,他以水言道。

取水之道:藉這個水來言道,聖人也是要借物來言道,

所以我們常講借相

言理。

借相言理:借很多的相來講這些,本來道無形無相,

但是各位前賢最後一

定要去相明理,把這個相去掉,像金剛經釋迦牟尼佛所說: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好比說自性含萬法,他說自性本來就含萬法,

為什麼還要來講這個法呢?

因為在迷的時候,我們要借很多法來喻,借很多的法門,

佛講八萬四千的法門。

但是最後釋迦牟尼佛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他拿這個筏來

比喻。

我們從此岸要到彼岸

此岸…………………………彼岸

(凡) 苦海 (佛)

 

這個苦海到極樂,你都還沒有過的話,請問你,你要丟掉什麼?

不可能丟掉,要拿很多的法,這些法就是這個筏子。

釋迦牟尼佛說的很好,他說我們的方法,好像這個筏,

讓人從這一岸跑到彼岸,目前都尚未到彼岸,

請問是要把什麼丟掉?

不可能丟掉,所以很多前賢說,自性本來含萬法,那就不必再講法,

不講法,眾生就不能過岸,所以法者筏也。

 

以水喻道,是水德近道。拿這個水來比喻道,是因為水德近道?

性質:無色、無臭、無味。

形狀:無我,無私,無欲。

因為水是無色、無臭、無味的一個液體,

無色是無我的意思,沒有我的存在,你看不出來,

無臭他是無私的,

無味是無欲的,沒有這個欲望,沒有我,

所以他的性質、形狀,功用近道。

水靜則平,水動則低,因為有水平的原理,水靜就平,

各位我們一靜下來不要有波浪,

所以這一章拿水來比喻我們的自性,水靜則平,水動則低,

 

上善:高到無以復加,最高點。

那麼這個善:就是道的用途。道是一個體,道在內,

所表露出來的就是用,善就是體用的關係,

所以道和善是一個體用的關係。

那麼上善已經達到率性,那我們講若水呢?

為什麼老子特地拿水來比喻上善?各位前賢,

我們要把自己的自性,自己的所作所為和水來做比較,

所以水對我們的啟發太大了。

在天地萬物之間,老子什麼都不比喻,他拿水來比喻最高的善。

 

(一)水之善,非由外而學

水的善不是外來所學到的,是順水性之自然而出。

這一點我們就要去效法,所以在中庸講率性之謂道。

因為水本身的善,他不是有外力來叫他做的,

他非由外而學,是順水性自然而出,所以率性之謂道,

率性即自然,率性就是很自然的流露,即真善。

 

(二)水無爭

第一句水率性,第二句水無爭,水之性---

就是無我、無私、無欲,如果能

夠無我、無私、無欲的話,就會盡其性以利萬物。

這是我們要效法的第二點。

 

(三)水能常清

因為水常清,清是水的本體。

清靜的本體,他能隨時、隨地保持清靜的本體。

不昧本心:他不會改變自己,同時不住於物。

不住於物:人有兩個方向,人活得很無奈,活在現實的環境中。

 

人有永恒的自性,和短暫的肉體,靈性是不滅的,

短暫的肉體會毀壞的。

要體會這個道 求道便是入手 ,不懂得靈性不滅的話,

沒有辦法活出生命的光芒。

凡夫:會覺得死了一了百了,死了什麼都沒有,會拿名利來定位。

修道:進入道場去其本無 還其本有 ,定位在道德。

 

死了沒完,永恒的自性要接受審判的,

求了道之後,我們會感謝

天恩師德,我們才知道肉體消失了,

自性是永恒的,自性是不滅的。

所以如果只覺得死是一了百了的話,

他會盲目的爭啊!會爭名利財富、權勢地位,來短暫的自我

平衡,來定位自我。

 

《老子道德經》啟示我們:「上善若水」的七種人生境界。

 所以古往今來的能人誌士紛紛效仿, 聖者隨時而行,

賢者應事而變; 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

 

水德七種境界。

  1. 水可結為冰,冰卻比水堅硬百倍。 越在寒冷惡劣的環境下,

它越能體現出堅如鋼鐵的特性。 

人生的第一種境界:愈挫愈勇,百折不撓

  1. 水可化成氣,氣無形無象,越在炎熱的環境下,

它蒸發的速度越快,熱氣在一定的範圍內聚集在一起形成爆發力,會變得力大無窮,無比強大。

    人生的第二種境界:大象無形,聚氣生財

水既是財,想瞭解錢的本性,就要瞭解水的本性。

做生意賺錢的關鍵:其實就在一個「氣」字,人旺才會「氣」旺,

「氣」旺才會財旺,財旺才會運旺!

  1. 水唯善下方為海,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窪地流。

水之所以能成百谷王,就是因為它最低,不棄小溪小流納百川。

 無論你是污水髒水,它都敞開胸懷無怨無悔地接納,

然後凈化萬物。 

    人生的第三種境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胸懷寬廣的人才能包容,內心有愛才能包容。 眾人喜歡處上,

水獨處下; 眾人喜歡處安逸,水獨處危難; 眾人喜歡潔淨,

水卻不棄污垢。

 水處在所有人厭惡的地方,有誰還願意和它爭搶呢?

 所以水是上善。

  1. 水看似柔弱無力,自高往下流淌,遇阻擋之物,

即可水滴石穿,持之以恆,堅韌無比。

亦有洶濤拍岸的氣勢,無堅不摧,

    若遇菱角磐石,即可把菱角磨園。 

     人生的第四種境界:水滴石穿,以柔克剛。

人若沒有水滴石穿,堅韌不拔的精神怎能創下一番功業,

同時老子告訴我們要懂得“天下之至柔,為天下之至堅!

“天下最柔弱的,才是天下最堅硬的,柔弱能勝堅強。

人的舌頭最軟,牙齒最硬,最先掉的卻是牙齒。

 大自然中,小草柔弱,參天大樹強大,當狂風來臨時,

大樹被連根拔起,小草隨風飄動卻安然無恙。

五. 水隨方就圓,能任意變換形態,能上能下,上化為雲霧,

   下化作雨露,匯涓涓細流成江河湖海,從高處往低處流,

   高至雲端,低入大海。 

       人生的第五種境界:隨方就圓,能屈能伸。

  1. 水性雖寒,卻有著一顆仁慈善良的心。

它從不參與爭鬥, 恩澤哺育了世間萬物,

卻不向萬物索取,施恩不求報。 

       人生的第六種境界:澤被萬物,無我利他。

  1. 水霧飄渺,聚可成雲結雨,化為有形之水,

   散可無影無蹤,飄忽於天地之內。

       人生的第七種境界:應時而變,功成身退。 

   真正的智者懂得,當行則行,當止即止,

   在關鍵時刻,敢於挺身而出,

   順勢而為,同時,也懂得適可而止,功成身退。

   才是立身長久的不敗之道!

 

道德經教我們修道應該是

至德濟人以無為

上善利物而不爭

水4.png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私章第七

水七.png

視頻: https://youtu.be/kANgc06-2JQ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私)故能長生

天地的本質是永恆,因為一切萬有都來自同一個本源;

本就為一體,沒有所謂的主/客體之分;沒有生, 哪來的死?

沒有因,哪來的果?

一切合一,故祂能永恆且天長地久。

道体的本質屬性有:

不盈所以生生不息;不仁所以不主观  

不勤所以不主動不被ˇ動;不自生因為不自私

地久”是指天地本身,

是道体本質屬性的幻化

是形容宇宙無窮盡的形容詞,

因為取天之廣大無垠,

     地之載行運用無窮盡,

所以說是「長」「久」。

天為最大父,地為最大母,

父之道能生育萬物,母之道能長養萬物;生育者施之而不匱乏,

生育萬物永無斷絕,

如同父的長養而不勞苦,

如同母施予永無斷絕為天道的無私,

長養化育而不感辛勞,是地道的無私,以其無私所以能長生。(因為天地沒有私心,不為自己而生 是爲萬物而生。)

道體永恆(久) 道用無窮,

人們也許由於道體虛空,看不到摸不著,而對這個說法難以接受,

天地萬物是道所創生的,是看得到也摸到著的;

用天地來說明,人也就可以由此而上推到道了。

剛才說道體永恆無窮,因此天地也是永恆而無窮的;

天地之所以能夠永恆而無窮,是因為它們無私心的關係,

因為它們生長萬物、長養萬物,只是爲了生長而生長、長養而長養,

陰陽二氣四時運行而普生萬物,

不是爲自己,而是爲萬物能復歸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所以聖人能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因為不執著於『我』,無我、無私,

一切順應自然反而能不受外境的限制,心想事成。先與後 是時間概念的產物;身體是受制於空間的體現~

「後其身」把自己置於他人之後,不敢走在天下人前面,為天下先,本乎謙德,事事讓人,決不與人爭先後及爭利。

 「身先」指聖人因知謙德,先人而後己,不以爭先於天下,卻反而能得到眾人的愛戴,天下人的推尊與仰望,所以稱雖後其身,卻先於人了。

「外其身」把自己的生命置於度外,

引伸為不爭權利名實,重道不重肉體,

不沽名釣譽,功成名遂身退,

渡化一切眾生,卻以為自己所度,

因須度衆必先度己,

所以殉道亦在所不惜。

「而身存」指聖人不惜以身殉道,

故身死而道存,道存而千古如生,

故稱「身存」。(精神萬古流芳)

耶穌殉道的歷史事件

據正統的《聖經》記載,基督耶穌被拘捕、審判,被猶太行省的羅馬總督彼拉多判刑,受到鞭打,最終被羅馬士兵釘十字架聖經的記載表明,公元30年4月7日 它在

耶路撒冷城牆外面。

《馬太福音》描述了許多釘十字架時在場的人:「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

兩個強盜也被釘在十字架上,

一個在耶穌右邊,一個在左邊,

耶穌被剝去衣服,士兵在釘十字架之前讓他喝苦膽調和的酒。

然後他被釘死在兩個被判罪的強盜之間;根據《路加福音》記載「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23:34)

「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23:46)

據《馬可福音》記載,

耶穌在約六個小時後死了。

平安夜聖誕節 平安夜就是耶穌誕生的那個晚上(也就是他的生日)

東方孔子誕辰紀念日9月28日定為教師節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公元1000年北宋范文正公范仲淹身處北宋王朝內憂外患的年代,

對內階級矛盾日益突出,

對外契丹和西夏虎視眈眈。

為了鞏固政權,改善這一處境以

范仲淹開始進行改革,後人稱之為

“慶曆新政”。

但改革觸犯了封建大地主階級保守派

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

而皇帝改革的決心也不堅定,

在以太后為首的保守官僚集團的壓迫下,改革以失敗告終。“慶曆新政”失敗後,范仲淹因得罪了宰相呂夷簡而遭

貶官外放河南鄧州

寫了這篇《岳陽樓記》的名言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聖人效天法地之無私,順應天下人之生,遂順從天下人之天性,決不以私意行乎其間,聖人絕對不以自己私心行道於天下,故能後其身而身先,

所以能把自己置於他人之後,

反而受萬人愛戴,外其身而身存,

把自己生命置之度外,身死而道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聖人遇事謙讓不爭,

反而能得到衆人的擁戴。

將自身置於度外,

自身反而能夠得以保全。

這不正是因爲他無小我故能成就大我?

聖人,會將自身的小我放下,

去其私慾,成就其大我。

聖人遇到利益身退於後,

遇到困難身趨於前,

所以聖人自然得到大家認可與擁戴,

聖人的品德精神就可以傳承。

由此推理,天地萬物順應道法自然,

無私無欲。聖人效法天道之理,

不以自我爲中心,去私存公,

故能得大成就。

 

無私,指聖人之德性,本乎一誠,誠則無私,無欲,無人我,無先後。蓋有私則有限,無私則無限,

有私則利己,無私則利人,

利人則得人,利物則得物;

故知利己則所得有限,

利人則所得無窮,

無私則方成其大私,

無我方成其大我,

無為則成其大為,

無功則成其大功。

雖云:無所有,卻能無所不有,

雖道一無所得,卻能無所不得,

此謂:

「一切有即一切無,一切無即一切有」的真諦所在。

聖人體道、行道,能本乎謙德事事讓人,不敢為天下先,亦不與人爭名奪利,

而能先於人了,經獲得千秋之真名,真利。       又聖人因識透人生真諦,故不爭權利名實,重聖輕凡。重道不重軀體,

置個人死生於度外,

也因其能以身殉道,固身死而道存,

道存則千古如生,此即意味著死而不亡,永世常存,配乎天地之長且久,

而同列於三才之一。

所以聖人因不存偏私的心,

一向光明磊落,反而能成就其學道之大私超越生和死。

聖人如何“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公元前399年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被控以藐視傳統宗教、引進新神、污辱雅典神的罪名當眾受審,被判處服毒而死

蘇格拉底認為靈魂不朽,將死亡看作一個另外的王國,一個和塵世不同的地方,而非存在的終結,死是擺脫肉體束縛,通向絕對自由的途徑

蘇格拉底強調知識的重要性,認為倫理道德要由理智來決定,這種理性主義的思想,在以後西方哲學思想的發展中,起了積極作用

蘇格拉底他不容許最神聖的信仰有絲毫的被褻瀆,以民主自由為標榜、被視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源頭 是追求真理、捨生取義的偉大哲人

在歐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為追求真理而死的聖人,幾乎與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所佔的地位相同。

 

德在人先 利居人後

寵利毋居人前,德業毋落人後;

受享毋逾分外,修為毋減分中

…《菜根譚》

當追求名利時不要搶在他人之先,當進修德業時不要落在他人之後;享受物質生活時不要超過自己的身份地位之外;當修養品德時不要達不到自己分內所能達到的標準。

 

這裡說天地以不生故長生,

以比聖人忘身故身存。

聖人不愛身以喪道,故身死而道存。

道存則千古如生,即身存也。

所以外其身而身存。老子言此,

此豈不是聖人以無私而返成其私耶。

世俗人營營為一身謀劃,身死而名無存。

這一章是修道習德很重要的一個入門,你如何把自己無私除掉,要成聖、成佛,或是聖凡、君子、小人就是這樣的分出來。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谷神章第六 

水六.png

視頻:  https://youtu.be/whCneGVFW1c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谷」為空虛 「谷」,虛而能應 山間水流會聚的地方。(聚焦要點所在)

比喻道體至虛,靈妙而不可測,古今長存。

「神」指有靈 說明變化的妙用,

「神」是指主宰萬物之主,

谷神為空中妙有的道,亦即道的別名,

「谷神」即是在真無中主宰萬物。

天地萬物各具古神之千變萬物,

皆從無中生有,便是谷神不死之秘義。

谷神,不但指宇宙之道體,

同時亦指人身之道體。

聖人老子說谷神不死之說

而世人“無神之見”即是自欺欺人欺世與欺天 四非即是罪人

天地若無谷神則天地之運御不順,

三光(日、月、星)不能發光,

四時(春、夏、秋、冬)不能順序,

所以天地能長且久謂谷神不死。

無可計數年經多久永無盡期,所以稱不死

人身上有谷神,命不能長存,

身不能堅固,人能長生,

也是谷神不死的意思

(不死就是永遠存在不生不滅)。

「在人為明德自性」

人的元神是不生不滅,因為它是融合了無極的真理,所以它可以生化一切,

它可以嘹解一切。

元神為什麼沒有生死,

因為它是無形故沒有生死。

元神在扶住人體之後,

因為人體是有形之體,所以就有生死,只是生來死去都是無所掛礙來去自如。為什麼來去自如,是因它如如不動,

不被外塵誘引,保持真如才能來去自如。

人要讓谷神不死,是永遠抱著道心,

讓道心不停的在身上發揮作用,

這樣谷神才能主見,才能不輕易隨著形色外物打轉,使其元神凝聚,元神不死,不死。內谷神:自性  外谷神:自然之道

谷神不死

孔子對鬼的論述說明無所不在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

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惰)思,矧(審)可射(抑)思。

’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自性光明正直為神,自性邪曲不明為鬼。

(神為陽之靈,鬼為陰之靈)

孔子說:鬼神的性情變化,莫測高深,

充塞宇宙,真是偉大到極點,

因為鬼神虛靈縹緲,看也看不見,

聽也聽不到,但卻是萬物的本體,

是萬物不可缺少的。」。

天下的人都齋戒淨心,

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去祭祀它,

道也好,鬼神也好,就像空氣一樣,

看不見,聽不到,任何人也離不開它。

但卻無處不在,無所不在啊!

好像就在你的頭上,好像就在你左右。

《詩經》上說:神的降臨,不可揣測,

自己的行為怎可厭倦或不謹慎?

又怎能怠慢不敬呢?」

因為鬼神的奧妙莫測,本來是隱微難見,

但卻又靈驗而明顯,可見人的誠心,

是這樣的不可以掩蓋的。!

 既然如此,當然應該對天地鬼神誠心誠意,敬畏的虔誠禮拜才是對的

道之宗旨: 敬天地 禮神明

朱子家訓: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里仁為美 祭祀祠堂(今佛堂或聖苑)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玄牝也是道的別名。玄是玄妙

(北極玄天上帝~玄武),北帝據說擁有消災解困,治水禦火,護持武運及延年益壽的神力,為統理北方之道教大神

牝是所受而能生物者。

牝」是指生養萬物的母體,

「玄牝」即是在玄妙隱微之中生養萬物。

「玄牝」之用於人稱之為玄關,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如來的心發生妙用,就有種種清淨的境界。若是衆生妄心,發生的作用就是一種染汙的境界染汙的萬象。

衆生是妄心,如來是真心,

妄心真心是一體,不過作用不同而已。妄心是無明造業,真心了去無明業。

道偈曰:

「人人身中有一神,一神中有一靈光,

  靈光獨耀超千古,道化無窮徹萬谷」,

道雖無形,但能靈妙的主宰人生。

玄妙的創生體,天地萬物都是從其中變化出來的,這玄妙創生體的大門就是天地萬物的本根,其體是永遠不變易、不毀壞的,牠是奧妙的萬物之母,生化由此而出。

谷神就是玄牝,兩者互為表裡

谷神表示主宰性,

玄牝表示功能性。

谷神分散於萬殊後,賦於人謂之性,人身上之谷神,就是宇宙大谷神之分體,為生發萬德之核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大寶藏。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六祖惠能大師

自性本自清淨

自性本不生滅

自性本自具足

自性本無動搖

自性能生萬法

古云:天得谷神能生育萬物,

地得谷神能長養萬物,

人得谷神能調理萬物,

物得谷神能物物成用。

玄牝之門

*萬物之的生生不息(母),雖然無門路可尋,但是天地萬物都由此而出,從此而入,

因為他才是天地萬物的根源。是謂天地根。

中庸經文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

所以至誠的人,無論獨善其身或是

兼善天下,都沒有止息的時候。

因為永遠不休不息行至誠之道,

自然就會長久永存。」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

所以天地間的道理,

可以用拿一個『誠』字包括完盡 

谷神是玄關的別名,亦即本性之所在。

自家房內主人公,同居同住不知蹤,虛中

若能退步回頭望,物物頭頭總得逢。得中

法身性體若太虛,性道原來總一同,守中

只因逐妄迷真性,所以輪迴六道中。執中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綿綿」是連續不斷的意思,

「若存」是似有非有似無非無。

不勤是其造化之機自然而然,

不求而得不為而成的意思」

在天地來說,雖是無形無相不可捉摸的東西,但是卻能永遠有條不紊的運行陰陽、調劑寒暑、孕育萬物更能生生不息。再以人身來說,這道雖是不著跡相無處証見的東西,但亦是靈妙的主宰人生,供給理智生發萬德又能無休無盡,

所以老子說這道之功用是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稍停;

日月晝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

閒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閒的趣味。

得中 虛中 執中 守中

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相間,

動靜一如體用同功

【谷神章】道體常存, 用之不盡。宇宙的大風箱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且能生天生地,生萬物象這種變化的玄妙,不是現在才有的,是自古以來就有的。

這就是道體至虛,無心而應用,所以不知不勤。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經守中章第五

防疫五毒89.png

視頻: https://youtu.be/oAtXdpgE0sU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真的不仁慈嗎?為什麼將萬物當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樣,

用過之後就不要了。

天地無所謂仁慈,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不以仁自居、自炫

天地生生不息之道,致使生長滅循環 天地既然生育了萬物,養育了萬物,卻又不讓萬物長存於世,只是讓這些萬物飛在天地間顯露一下就消失無形了。人無千日好

意謂上天完全沒有偏愛,一視同仁,讓萬物自行發展,

任其榮枯。不加干涉。

天地是在無心無意、無欲無為狀態下,

化生養育萬物的仁善之德。

天地本無心,以無心生養萬物,不聲不息,

施恩無遺,為而不恃,生而不佔有,為而不圖報。

這種純粹質樸、大公無私的捨己精神。

這種不言之仁,天地不知,人也不覺。

“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尚書·大禹謨》

正人之德,盡物之用 又正物德,厚民之生

方能利用自然資源,以達使人們生活富足、

社會和諧之目的。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真的不仁慈嗎?為什麼將天下百姓,當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樣,用過之後就不要了。

聖人無所謂仁慈,任憑百姓自生自滅。

芻狗為古人在祭祀時用草紮成狗形,慎重行禮、

祭祀後便拆毀、焚化拋棄。

比喻用時可貴,不用時即淘汰之意。 

聖人看起來好像也很不仁道,為什麼呢?

他因為心中充滿了愛護世人,

希望世人享有祥和大同的生活,所以發明了、制定了人倫規則,讓世人遵守,

但世人卻因遵守這無上真理寶貴的人倫規則,

犧牲了寶貴的生命,消失於無形,

增深了人們多少的痛苦和埋怨與奈何,

所以就以不仁道來指責聖人 

旨意是天地聖人的無功用道,為無為而無不為。

“聖人不仁”,是說聖人愛養萬民,法天地,行自然,

無心無為,毫無痕跡。雖為天下施行大恩大德,但天下人卻不知不覺,這就是聖人的“不仁”之德。

芻狗雖是至賤之草,但天地對萬物一視同仁,

不分貴賤,無論賢愚善惡,均一樣同施化育,

不因其賤而厚此薄彼。

這好比陽光普照、佛光普照一樣。

體萬物而無心,順萬物而無情。

人與萬物同體,與萬物相通。

聖人,心如天地,明如日月,一切所作所為,

自視為理所當為、義所當為之事,便自然而然地去做去行。

天地化育萬物與聖人博愛的精神是遍及一切的,

絕不存有偏狹之心與分別之念。

萬物之退化,完全是隨著他們的因果造化,

這完全是人們自己所作所為招來之因果禍福,

無關乎天地或聖人不仁慈呢?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橐籥,是指的是古代冶煉時,用以鼓風吹火的裝置,

猶如今現代的風箱。取其動蕩鼓風的義意。

風箱看似空虛一似,但其中造化卻是萬端,鼓風煽火其氣不盡,其用無窮。

道本是真空與風箱中空一樣,雖然空虛,但不短缺,越拉動它風量越多。

所以說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個風箱一樣。

如果沒有人去搖動它,它就虛靜無為,

但是它生風的本性仍然是不變的,如果有人去拉動它,

那麼─風就自然吹出來。

天地之間的虛中,猶如橐龠,靜則無生息,

動則生萬物,千變萬化,無有限量。

天地之用,大用無方。

人能效法天之虛中,則會動靜自如,以應無餘。

律己,宜帶秋氣。處世,須帶春風。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寬宏為本。

能這樣 抱本守元,致虛靜篤,內默涵養,

則身中至虛之元炁即會妙生無窮,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例如:果實到了熟透的時候,就是不採收,

它還是要掉落,消失於無形,這好像世人在祭神一樣,

當在拜祭之前,或在拜祭時,祭品是被視為最珍貴的,

很珍惜它。而在拜祭完成之後。

那個祭品不是被吃掉就是被丟棄,

說起來,有點不仁。

聖人制定了人倫規則,讓世人遵守而享有,但也有世人卻因遵行這真理,而因道德仁義犧牲了寶貴的生命,消失於無形。1. 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愛國詩人。

他被世人稱為「詩歌之父」,心懷大志,後被楚襄王迫害,幾經沉浮。在報國無門,不忍心看到國家滅亡,遂跳江自殺,現在的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

2. 如春秋末期吳國大夫伍子胥,軍事家、謀略家。

   屢進忠言而不被採納,反遭太宰伯嚭誣陷,

   被逼自殺,以死明志。

3.漢文帝時晁錯,有辯才,號稱「智囊」。

  多次上書中央集權,提出削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議。

  但是因為得罪了藩國利益被殺,也是政治的替罪羊。

4.宋朝的岳飛被奸人秦檜所害。

  他的忠貞不屈,為國為民的的表示是世人的楷模。

  岳飛的滿江紅更是流傳至今,可悲可敬。

  民俗中嶽飛是武財神。任天界四大法律主之一

5. 明朝的于謙,保衛了國家尊嚴。

  憂國忘身,性格剛直,遭受了眾人的妒忌,

  也因他重江山社稷輕君言,而被殺。

  留下千古絕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單身照汗青。

  忠臣自會流芳百世,這是我們高貴的精神。

  他們擔當的上忠義二字

6.南宋大臣文天祥,官職做到宰相。為官清正後被殺害 以   死盡忠氣節光耀千秋,成為偉大的民族英雄

文天祥在獄中「遇異人,指示大光明正法」

他寫了首詩:

「誰知真患難,忽悟大光明。

  日出雲俱靜,風消水自平;

  功名幾滅性,忠孝太勞生。

  天下惟豪傑,神仙立地成。」

因為有些人,忽視了人倫的規則,卻盡情的尋找自己的最愛,必定製造很多痛苦,讓別人去受,

這樣就增添了人們多少的痛苦和埋怨,

所以世人就以不仁來指責聖人。

聖人發現無上真理而示之於人,人們遵守它,

可減少內心的痛苦,這樣說來聖人的幫助,

是以真理認知苦因,而自我幫助,

是以實行真理來剷除苦因,其實聖人並非不仁。

成仙成佛,都是出於大忠大孝的人。

人道的基礎穩固了自然上達天道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靜時看不出來,至動用時愈動時愈出,至無可限量。

空即是有空而不空的道理,從這裏也可以引證。

人也是一個小天地,亦像風箱一樣,同樣是無窮盡,

有了用不完的智慧,不斷的發明出很多東西來。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智慧活水再一性中

虛心明義理

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

一個人一定要有虛懷若谷的胸襟,

只有謙虛才能容納真正的學問和真理;

實心卻物慾

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慾不入。

同時人也要有擇善固執的態度,

只有堅強的意志才能抵抗外來物慾的誘惑。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說話時,只說所當說,說過便休。

不必多說,才是守中的道理。

譬如風箱,在當用的時候,便鼓動成風,助人成事。

如不得其時,不需要的時候,便悠然止息,緘默無事。

說的多了就行不通了,還不如保持適中的態度,

守住虛靜無為之中道。

中為道的本體,守中就是守道的本體。

天地有天地之中,天地之中道為萬物之母;

天地之中,生生不息,運行日月長養萬物,四時皆中節。

天地若不中,天地之運御不順,水旱相伐,

陰陽不調,風雨不節,隆冬不寒,盛夏隕霜,

山崩地裂,山河枯竭,種種變乘之異皆出。

道固其深奧莫測,若強以言辭來論是無法道盡其奧妙的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言論愈多離真理就恐愈遠,故不如來守住中體,

觀天之道,執行自然妙在中節中道的地方。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

即使十句話說對九句也未必有人稱讚你,

可你若說錯一句話就會立刻受到指責;

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業興,

即使十次設計九次成功也未必有人會獎賞你,

可只要有一次計劃失敗,埋怨責難之聲就會紛紛而至。

君子所以寧默毋躁,守拙無巧。

所以一個有修養的君子,寧可保持沉默寡言,

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話都不隨便說;

尤其在做事方面,寧可顯得笨拙一些,

也絕對不能自作聰明。      ….菜根譚

“多言”是智慧不夠、涵養膚淺,不能準確的表達真義。

 “數窮”是理屈辭窮。理不通明,言辭必不足,

大道之理無法說清,故必多言,

反映出一種正炁不足、內心空虛的心理實態。

求道之要,在於 “得中”。

明道之要,在於 “虛中”。

辦道之要,在於 “執中”。

修道之要,在於 “守中”。

只有中心虛靈常住,不落在有無、

虛實的任何一面,自然可以不致生滅曲直一邊,

了了常明,洞然燭照。倘若言多絮繁,

則是理屈辭窮的狀態,多言者欲蓋彌彰。

言要簡約,貴在真誠,守中虛靜,

所言既無太過,亦無不及。

言之得體,言語平和,言出有禮,語無口過。

知此守中,不為外情所牽,不隨外物所動,

則心自清而神自靜,行不勞而氣不散。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此是守中之妙也。

中即中空,正像風箱未動時的虛靜無為道體,

虛中空靜

81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誠實的話不一定動聽,動聽的話不一定誠實。世間的好人不會花言巧語,能言善辯的人不一定是好人。

聰明的人不一定博學,見多識廣的人不一定真正聰明。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博士生王小明第一天上班的職員遲到了三分鐘

到單位見了主管

主管說:小明你遲到了

小明說: 才晚到三分鐘而已 

        因為鬧鐘沒響的關係 因為塞車導致 因為車拋錨 因為汽車晚點

        因為下雨  因為…..

 還不如說:是 抱歉 這事反省檢討改過

你為何會遲到呢? 環境功課沒做好 我當檢討改進

      守時守信的態度

孔子的弟子 子貢說 君子有了過失 就像日蝕月蝕一樣 當犯了過失時 天下人都看得到 當他改過時 就像日月回復光明一樣 人人都仰望著他  意指 君子有過必改 不加掩飾

 

成語文過飾非用來指掩飾過錯。

《論語.子張》篇記載,他說「小人犯了錯,不但不知改過,還會加以掩飾自己的過失。」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 必文。」

《論語.子張》

據載,孔子和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名叫盜跖。

隨從盜跖的士卒有九千多人,他們到處橫行霸道,

搶人牛馬,奪人婦女,貪得無厭,使千萬民眾感到痛苦。

有一天,孔子對柳下季說∶「當父親的一定會教育兒子,

做為兄長的一定會教導弟弟,使他們走向正途。

如果做不到這些,就沒有人注重父子兄弟間的親情了。

現在,你是當世有才德的人,而弟弟卻是危害天下的盜跖,你不能教導他走正道,我替你感到羞愧,我自願為你前去說服他。」

柳下季說∶「您說∶『做父親的一定能教育兒子,

做兄長的一定能教導弟弟。』

如果兒子不聽從父親教育,弟弟不接受兄長教導,

即使像您這麼能言善辯,又能拿他怎樣呢!況且盜跖的為人,

心思敏銳就像噴涌的泉水,

情緒變化猶如驟起的暴風,飄忽不定,

力量強大得足以抗敵,

雄辯的口才足以掩飾自己的過錯,

順從他的心意就高興,違逆他的心意就發怒,

還容易用話來侮辱別人,您就不必去了。」

「文過」和「飾非」被合用為「文過飾非」這句成語,

用來形容指掩飾過錯。

世人的謊言 欺騙 推諉 甩鍋 都是人性污點良知泯滅的表現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直躬不畏人忌

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

一個人與其委屈自己的意願而千方百計博取他人的高興歡心,

實在不如以剛正不阿、光明磊落的言行而遭受小人的猜疑妒忌;
 

無惡不懼人毀

無善而致人譽,不若無惡而致人毀。

一個人與其根本沒有善行而又無緣接受他人的誇耀讚譽,

實在不如由於沒有惡行劣跡而遭受小人的毀謗攻擊。
 

本章言天地之道,以無心而成就萬事萬物。

(天地為而無心)

        天之道 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以忘言而體察其中玄奧。

(聖人為而不爭)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彌勒佛音 真理流行_ 苦集滅道(上)

防疫五毒86.png

https://youtu.be/5w4AODlAss0

已知 然無所知

已斷然無所斷

已證然無所證

已修然無所修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經不盈章第四 

防疫五毒83.png

https://youtu.be/kUN0clcYhpA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沖是虛。盈是充滿。

道可比器物杯可容物的空間處,空無一物整個杯子用途全在其空虛無處,道的作用如此無窮無盡。

道是空虛的,而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

《易》曰:「形而上之謂道,形而下之謂器。」

器物是有形有範限,雖然能容納物體,容納空間一定會有盈滿。大道不是有形的器物,所以能容納萬有而若沒有容納不了的,能生化萬有而卻似無生的自然,能覆蓋承載天地萬物而若無若有。

道德信仰是文明的基石 我們大家所信仰的道,大家在修持的 “道” 雖說祂是無形、無情和無名,但卻是非常完美。古今中外的聖賢人無時不刻都在傳達這個美好的訊息,都在傳播這個非常完美的道;

道體充滿宇宙之中,大而無外,

道在身上 一點自性小而無內,

運用於萬物之中而不自滿,如不足者。如聖人之德已臻極至,而其行為如常人,沒有一絲滿溢、驕泰之氣。

唐代 白鹿洞書院,是我國歷史上一所非常著名的書院,李渤兄弟曾隱居於此讀書。 李渤養有一隻白鹿,終日相隨,

所以人稱白鹿先生。 後來李渤就任江州刺史,在修建亭臺樓閣,疏引山泉,種植花木,成為一處遊覽勝地。

有一次他問智常禪師說道:「佛經記載」

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

未免太過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麼可能容納 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

 末不是在騙人吧? “

智常禪師聽后笑著問道:”人家說你涉獵書籍超過萬卷,人稱李萬卷,

可有這回事呢? “李渤回答”當然! 我讀過的書豈止萬卷! “李渤頗為得意! “禪師質問:”奇怪,

你的頭顱只有一顆椰子這麼大,

如何將那萬冊書卷放進這小小的腦袋裡去呢? 莫非你也騙人嗎?

李渤聽後心中若有所領悟

到家說 道沖(盅)而用之,或不盈

佛家說「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

以“芥子”比喻極為微小。

以“須彌山”比喻極為巨大。

以極小與極大的對比,說明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道理。須彌雖大,納極小之芥子自然很容易,但也不會因此而使須彌山有增加體積;芥子雖小,卻也能夠輕易地容納須彌山,並且毫無扭曲形體的必要。一切平常,相容無礙。看似不可思議的道理,其實極為平易。自然就是道

心就像芥子一般能包容萬有,無論好壞都在我的心中。一心善念時,世界一片美好;一旦惡念升起時,世界便處處礙眼。心如芥子,能輕易容納彌之大而無所變形,正如一沙一世界,足以涵納萬有,無所妨礙。是以,一切如如,並無不思議之處。

「一虛(靈)藏萬用,無用(體)不成虛,正反皆可用,宇宙一太虛」。

不盈~天道忌盈,卦終未濟

不論作任何事都要留有餘地,就是不要做得太絕,

假如一切事物都要求達到盡善盡美的地步,一切功勞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即使不為此而發生內亂,也必為此而招致外患。

物極必反 窮極生變

易經推演天道的消長與人事的治亂興廢最後一掛 ,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天道循環,始卒若環,無始無終,以未濟為終正是代表這不是一個實質的結束,而是另一循環的開始。

64卦 火水未濟

不盈章 ~天道忌盈,卦終未濟

淵兮似萬物之宗。

淵是寂靜深廣。宗是本源

浩瀚深遠的很哪,象是萬物的宗主。

大道不器故能容萬物而若無容能生萬物,而若無生,因其用能生天地萬物,故為萬物之宗源(本源),道為一切之根本,是萬物之所依歸,亦猶水之必歸於淵一樣。

廣博精深的內德,好像是萬物的老祖宗一樣。比喻德行深廣,可以包容萬事萬物,就好像父母親在包容自己的子女一般。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挫減銳氣,人剛銳之志,勇銳之氣,精銳之智

收斂那鋒芒銳氣。一個道德才氣過人的人,當然有敏銳的覺知力,如果將他敏銳的覺知力表現在外,人們就不願接近他,就無法產生教化眾生的作用。所以要收斂他的鋒芒銳氣。如要勸作惡之人歸於善,不可直接揭穿他的惡心,否則只有更加深他的惡念。

   解其紛以道本無言,無是無非,所以說解開糾紛,

天下萬事紛紛擾擾,環環相扣,聖德之人能挫其銳氣,隱藏其先知先覺的外表,與世人同處紛亂的世界中,替世人找到出世之法要,帶領世人走出紛擾。如進入迷宮,帶領迷途之人走回正途。

涵蓄光亮 和其光 唯有道者,韜光內照,光而不耀。聖賢大德之人為了度化眾生,將自己遍照宇宙的七彩白毫相光,自然的溶合於世人的暗淡微光之中,使世人不覺。

混同垢塵,與俗混一而不分 呼我阿狗阿貓,就以貓狗回應他。所以說同其塵

為解救苦海眾生,只得與世人同處於五濁惡世之中。

人之聰明才智尤如利刃的鋒芒一般,若不磨治挫其鋒芒必自驕、自滿自盈之失反被聰盟所誤。以妙智慧來滌除煩惱,以道理來御眾紛亂。一切有情無情,種種形色皆有此心德之光 ,

追求學問的人,知識一天比一天增加。“修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減少,私妄減少再減少,就達到了無為的境地。這是挫其銳、解其紛

與眾人相處在污泥塵埃之中,內心仍能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在塵不染塵。必須抱素養拙,達到圓融境地。這是和其光、同其塵

所以人必法道起修,以求合於道。法道之要點,在於挫銳解紛,和光同塵

湛兮似或存。幽隱的很哪,似無而卻是真實存在。

道妙用,變化無方。道體則是湛然不動,雖用而沒有行跡。所以說湛兮似或存。

「無」為道體  隱隱約約似無像有的樣子,所以道體是虛無的,但道的作用卻無窮無盡永不止息,道體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又能創生萬物,所以可說是萬物的本源。它不露鋒芒、消除紛擾、隱藏光芒、混同塵俗,它雖隱藏沒無形卻能生化萬物,則是真實而不虛,似乎自古而存在。

聖賢大德的人雖身與凡人同在世上,而其心境早脫離六道輪迴,世上的喜怒哀樂…早已鎖不住聖人的心。所以形容聖人清靜空寂,其形雖還在世上,他的心早超世外。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無形無相如此要妙,而不知其所從來。

所以說 吾不知誰之子。好似在天帝前即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從哪裡產生的,應該在有形象稱謂的天帝之前就有。三皇五帝之前就有它。

莊子曰:「道自己是自己的本,自己是自己的根,在沒有天地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創造了鬼,創造了帝,出生了天,出生了地」意思與這段相似,用來說明道並不是任何東西所創造,但卻是所有一切的創造者。

宇宙萬象。像這種神祕莫測的大德者,我不知是誰所生的(可說是天縱英明,鬼神莫測),聖人的心早已經超離有形有象的萬物之外,好像生天地之前就有的大道理了吧!

老子曰:不知道,這道是誰生的,但我了悟其在天地未生前即已存在了。

無極化育兒生 所以稱之為母 敬稱之為老母 無生老母

眾生當知誰之子~無生老母

是諸天神聖,萬仙菩薩,三世諸佛之母,也是宇宙唯一至尊的神。

明明上帝

不但是靈性之母,也是創造宇宙,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之大主宰。

明明上帝是永遠存在,獨一無二,無始無終,不生不滅,無所不在,無所不能,

永恆不改變的萬靈真宰。明明上帝的聖靈,神妙莫測,變化無窮,為萬有的本源,

萬化的主宰,所以尊稱為:「明明上帝 無量清虛 至尊至聖 三界十方 萬靈真宰」。

「明明」言其本體;「上帝」尊其主宰; 

「無量」形容其大;「清虛」說明其相; 

「至尊」崇拜其位;「至聖」敬重其德; 

「三界」即其範圍;「十方」言無不在; 

「萬靈」用在萬靈;「真宰」永恆不變。

天地造化,日月升墜,

春夏秋冬,四時運行,

寒熱溫涼,氣候變化,

陰晴圓缺,晝夜輪替,

風起雨落,震雷閃電,

鳥飛魚游,獸走蟲鳴,

果黃草青,潺潺水聲,

緡蠻鳥語,花放水瀑,

人生百態,這一切切,

全賴明明上帝所運作。

人體中,

眼睛之能觀察形形色色,

耳朵之能聽種種聲音,

鼻子之能嗅諸般的氣味,

口之能飲食、言論,

手之能執提捉拿,

腳之能行奔跑,

全身之知覺運用,

飢寒飽暖,冷熱痛癢,

全是自性的功能。

無生老母 是無量智慧的根本,無量妙行的起始,無量功德的源頭。

眾生修道的終極目的即是 歸根認母

人類最大的悲哀就是 “無知”  吾不得不知 是誰之子:

「明明上帝 無量清虛 至尊至聖 三界十方 萬靈真宰」

明明靈靈一點光,上帝賜兒真寶藏,

無量慈懷傳懿旨,清虛大化救原皇,

至尊無上威靈力,至聖心法賦賢良,

三界法雨慈雲佈,十方共沐朝母娘,

萬靈歸根樂歡喜,真宰無為居天堂。

這章讚道之體用的微妙,而不可測知。老子所言道妙,是述說自己胸中體會受用的意境。

妙道虛空是祖宗  

古今應化不相同  

若人悟得真常道  

便識從前主人翁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經 安民章第三

防疫五毒83.png

https://youtu.be/vP4JTgB60IU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惡性競爭

一個人最好不要標榜自己的尊大,就不會讓人去爭取虛名的地位,那麼人與人之間反而能達到和平相處。

老子不是主張不崇尚具備才德的人,而是主張不要崇尚才德的「名」。因為一旦過分標榜它,在名可名、非常名的作用下,就會有人為了爭取德性之名,而假惺惺作一些事,這叫沽名釣譽;為了備受重用,獲得金錢權力,原本該適性發展的才能就容易被扭曲

是指不要刻意標榜賢才,

莊子天道說.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黨尚齒,行事尚賢 ,大道之序也」

在宗廟祭祀時;以尊卑次序而排之,在朝廷者,論爵位的高低。

在鄉鄰行處者,必以年齡大小而定其稱,在承辦事業中。則只推崇賢能者;

這是自然之序,非有意作為,崇尚賢才,是自然而然的,若有意標榜。人工機心樹立。必使人們爭名逐利而不務實際,坐享其成而不作貢獻,賢名為形式障蔽,為投機者所用,必失其真,流於虛名,貽誤後人。

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司馬法·仁本》

國家雖然大,好戰必然滅亡,天下即使安定,忘記戰爭必然危險。

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

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

以戰止戰,雖戰可也。

貪夫徇財兮,烈士殉名;誇者死權兮,品庶每生。

漢·賈誼《鵬鳥賦》貪婪的人為錢財而死, 有志氣抱負的人為名節而死; 好虛名喜權勢的人為追求權勢而死, 一般的人則貪生怕死。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要特別去標榜或是珍藏難得的財貨。這樣別人就不會有貪慾的妄念,而淪為盜賊。

君主不以珍稀之物為貴,沒有物質功利的崇拜,那人民感其典範,就不易因欲望而爭奪寶物。明星粉絲競相模仿追逐,那勾起的一波波欲望如山谷一般深,如何能滿足?

金玉珠寶,是謂難得之貨,本已珍貴,若再加提倡,必然促使人們去行盜地。

這說明人為地加尊於某種東西,必然導致不良後果,濃妝豔抹,賣弄媚姿,顯其麗色,必惑人之本性。亂人的平常心 ,觸動人的邪念 引誘人的妄行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不去見那些足以起心動念的聲色貨利。心思就不會受到外物的迷惑。

不讓看到可以引起貪慾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擾亂。  不顯現過度滿足的基本欲望,如鋪張美食、沉溺美色,百姓仿而效之,自然心神有所節約而不喪志。老子在這三句話分別處理了「名」、「利」與「基本欲望」,這就是心所以不靜、疲於奔命的主因。

同樣的道理,為政者若彰榮華,顯富貴,揚虛名,倡奢糜,亦會惑亂民心,上行下效,弊病四起,敗亂綱紀

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為善德者,

            利敗之也;故君子羞言利名。

漢·劉向《說苑·貴德》

所有人的本性都是希望自己的品德完善美好的, 然而, 有的人不能使自己的品德得到完善, 那是因為名利損害了他; 所以, 有德君子是羞於談論名利的。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因此聖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先教人斷除一切的邪思妄念為首要的步驟。因為能斷除邪思妄念,身心才能神清氣爽,精神飽滿。再來又教人,消除高傲與自滿的骨氣,及不擇手段的互相競爭之心,能夠這樣的話,爭端就平息了。再其次是增加人的體魄,

聖人的治民方式,在於使人民具世智聰辯與貪欲的心空虛下來,只滿足其基本欲望。弱化人民追求名利的志向,只管強健他們的體魄。反觀當今社會「完美地」與聖人之治背道而馳─大環境鼓吹聰明套利、吃不飽穿不暖沒得住、一生拚比力爭上流、在學校熬夜背書/在社會加班賣肝,社會混亂不安,也是剛好而已。

聖人心地純素,不留一物、性體圓明虛朗。不甘陷入虛華的塵網之中,他們恬淡。

無為 ,心虛意靜,柔弱謙和,不與物爭,斂華就實,神凝氣聚,精全髓滿,自然百病不生,身康體健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人人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以及堅定自強不息的概念,更保持天真和諧的狀態,又沒有偽詐的心智,及爭奪的慾念。

老子不是反智,無為也不是消極。使民無知是要人民沒有「充滿目的的聰明才智」,沒有貪欲

假使人們保持淳樸的自然天性,不炫機智,不尚狡詐,返樸還淳,樂享天真,

至誠無息博厚悠遠是天地大道

「誠」的狀態,是天道,也是人應有的狀態,真誠是沒有止息的

至誠之人的天真性德。顯露出來就會悠遠,悠遠就會廣博深厚,

人們對自己的認識、對真知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所謂至誠,就是對真知的無休止的追求過程。無知無欲旨在真誠真知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像這樣教化人民的方法縱然有幾位詭計多端的陰謀家,也不敢胡作非為了。

而具才智之人之所以不妄動,是因為君主不尚賢,所以逞現其才能也沒用,自然能安住其位置上,妥善發揮專長。

使人民沒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為。用無為的原則辦事,

賢與貴賤相忘於德化之中,少數尚機詐者,自然不敢妄為。此乃以德化民之方, 而非愚民之策

小人之譽人,反為損.劉安《淮南子說山訓》

 小人的讚譽人, 反而是一種損害。

「寧為小人所忌毀,毋為小人所媚悅;

寧為君子所責備,毋為君子所包容。」

我們寧可被小人妒忌詆毀,也不能被小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

只因小人之為,皆有所圖謀,被小人惦記,我們尚可處處留意,小心防範,假若被其花言巧語所迷惑,則很容易放鬆警惕,而陷入局中,被小人所擺布。

而親近君子則要注意,寧可被德高望重、德才兼備的人責罵,也不要被他們所包庇容忍。

如果我們不求上進,他們看不到希望,認為無論怎麼努力也不會有絲毫改進,他們就會包容我們,我們就得不到他們的指點,這正是「朽木不可雕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因此照這樣無為又安然的方法來治理天下。天下那裏還有治不好的道理呢?

總結來說,聖人之治在於做到「不尚賢」、「不貴貨」、「不見可欲」,這三不政策就是無為的功夫,一旦做到,自然萬事治理的服貼妥當,天下太平。

道的體性是無,無形無象,無聲無色,不陰不陽,不上不下,空空洞洞,杳杳冥冥,似有非有,似無非無,一切皆無。然而萬類咸仗,群生皆賴,無所不生,無所不造。這說明道的體性和功能是無為而無不為。以此類推,人若法天地自然之道,使其體性合於大道,虛無自然,無私無欲, 無執無偏,恬淡無為,以「道」的「無為」原則修身治國,必可無所不治,無所不達,修身身康壯,治國國太平。收到最佳之效果。

為無為則無不治,乃述上古聖人之行事者。

賢愚也只是比較出來的相對看法,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可供判定賢與愚。

那就不要去崇尚賢能的虛名,這樣人就不會用巧詐的手段爭相欺騙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經》觀徼章第二  

防疫五毒83.png

https://youtu.be/R55pBtwNOuk

 

道是無形的,永恆的,由道生出的有形有象、可生可滅的萬事萬物」 。自性是無形永恆的

可道,和非常道即為「太極”」

道,是無極,陰陽則是太極「道」是無;

陰陽則是有; 道借用無極圖表示,陰陽用太極圖表示

無極一動生太極《周易繫辭上》云:

一陰一陽之謂道。

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涵蓋陰陽,是陰陽二氣的中和、平衡與統一,道分而為陰陽。陰陽合而為 「道」

,陰陽沖和之氣便化育生成萬物」 。

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稍停;

日月盡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

陰陽二氣,互相吸引,相互凝聚,

必然生出了自然萬物。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

         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男清女濁,男動女靜。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自然萬物皆分為陰陽,植物動物皆分雌雄。

人則分乾坤男女。氣、物、人皆分陰陽,

陰陽並立則為太極、太極是相反對立矛盾體的、同時也是統一互補的

例舉: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這是說,任何事物都由正反兩種因素組合而成,它們互相聯繫,互相依賴,互相滲透

互相補充,有正必有反,

二者對待存在相輔相成。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

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例舉: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想要收藏它,一定先要攤開它。(例如:遮陽簾)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想要弱化它,一定先要強化它。(例如:橡皮圈.小數大樹砍樹)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想要廢掉它,一定先要興盛它。(例如:老外早晚喝咖啡 )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想要奪取它,一定先要給予它。(例如:捉雞施米)

 

這就說,事物的運動變化規律,

是「物極必反。理窮必變」,任何事物達到極端,,超過一定限度就會走向反面

宇宙萬物由陰陽二氣和合而成,

陰陽是一對矛盾體,陰陽二氣,陽動陰靜,

陽剛陰柔,陽熱陰寒,陽生陰殺,有聚有散,有生有死有強有弱可變可化謂 “可道”

因成敗興衰變化不定  不能永恆存在

故稱 “非常道”

無極即無,太極即有。老子說:

                    有生於無 ,有無相生

這就是說,無極生太極,太極歸無極,

無極是本。 太極是末。

無極是母,太極是子,

無極是源太極是流;,無極是總;太極是分;,無極是全;太極是偏,

無極是定,太極是變等等。

無極順而生太極;太極逆而歸無極,

無極動而生太極;太極靜而歸無極,

一本散為萬殊,萬殊歸於一本。

太極與無極的關係。可比是母子關係,

太極中的陰和陽的關係。可比是夫妻關係

。老子主張,復歸於無極,復歸其根,

             復歸於嬰兒 復歸於樸

             一切復歸於本 (自然)

方法: 抱一為天下式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聖棄智」、  絕學無憂」  ,「致虛極、 守靜篤。」等等,

都是主張「崇本息末」,守母存子,以道為本,為無為而無不為,為無為而無不治,

「道」是全在全備全息全能的,抱守此道,

必可使人自身得到昇華,發生質的根本變化。得道成真。老子所說的「聖人」是道的人格化,具有道的體性、特徵、氣質、品格的人,是真正的「得道者」

 

觀徼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的人對於美有所定義時,這就不好了 。美和不美、善和不善的定義,是肯定與否定二分關係。

實際上是對美和善設定了評價標準,但不論是何種渠道產生的美和善的主觀或客觀的標準,在設定的同時,等於宣稱不符合這一標準的就是不美,就是不善。

世道風氣,以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為人生觀的人,為了追求名利,往往用假美、假善來偽裝自己,這樣就不好了。

“美”,是喜的意思。

”,是厌恶的意思。

“善”,是成的意思。

“不善”,是反的意思。

 

。所以,有和無互助產生,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

音和聲互助諧和,前和後互助跟從,

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

沒有“有”也就沒有“無”,

沒有“長”也就沒有“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因此,聖人以無為處理事務,實行無言的教導,萬物自己發生變化而不干預它。

生長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撫育了萬物而不自恃己能,

成功後而不居功。正是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失去。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為惡而畏人知,惡中尤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一個人做了壞事而怕人知道,可見這種人還有羞恥之心,也就是在惡性中還保留一些向善之心;

一個人做了善事而急於讓人知道,就證明他做善事只是為了貪圖虛名和讚譽,那麼在他做善事時,已種下了可怕的禍根。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貂皮 孔雀最大的能飛鳥類 羽毛富有金屬光澤

被稱為“軟黃金”。貂皮具有“風吹皮毛毛更暖,雪落皮毛雪自消,雨落皮毛毛不濕”的三大特點。貂皮用它製成的皮草服裝,皮板優良,輕柔結實,毛絨豐厚,色澤光潤。雍容華貴被認為是富人之寶。

美味食品 有害添加物?

運動風氣 奧運比賽&爭名逐利

標節義者,必以節義受謗;

榜道學者,常因道學招尤。

故君子不近惡事,亦不立善名,

只渾然和氣,才是居身之珍。

一個愛好標榜節義的人,到頭來必然為了節義而受人批評誹謗;

一個標榜道學的人,經常由於道學而招致人們的抨擊指責。

因此一個真有修養的君子,平日既不接近壞人作壞事,也不標奇立異建立聲譽,只是保留那種純樸、敦厚、和藹的氣象,這才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無價之寶。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勤奮的人應當在品德修養上多下工夫,

可是有些人卻把勤奮用在解決自己的貧困上,而忽略了道德修養,就算掙到錢也不一定守得住,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勤儉節約的人不看重財物利益,

可是有些人卻以勤儉節約為名來掩飾

自己的吝嗇。 君子處世的原則標準

 可惜卻成了小人謀私利的工具

勤者敏於德義,而世人借勤以濟其貧;

儉者淡於貨利,而世人假儉以飾其吝。

施恩者,內不見己,外不見人。

則斗粟可當萬鍾之報;

利物者,計己之施,責人之報,

雖百鎰難成一文之功。

無求之施一粒萬鍾 有求之施萬金無功

一個施恩惠給別人的人,不可老把這種恩惠記在心頭,更不可存讓別人讚美的觀念,這樣即使是一斗米也可收到萬鐘的回報;

一個用財物幫助別人的人,不但計較自己對別人的施捨,而且要求人家的報答,這樣即使是付出一百鎰,也難收到一文錢的功德。

陰惡之惡大 顯善之善小

為惡而畏人知,惡中尤有善路;

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宋代文人蘇東坡,才華洋溢,堪稱文壇上的奇葩,一生受的打擊很大,所以他有一首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他後悔自己聰明;「但願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希望笨兒子一輩子平平安安有福氣,功名富貴都有。

天下有那麼便宜的事嗎?

他不是又用聰明了嗎?這個聰明就不對了。

拋棄聰明才智,人民反而可以得到比以往百倍的好處;

不去談仁義,人民自然就會恢復孝慈的本性;拋棄投機取巧營營汲利,自然就不會有強盜小偷。

聖智、仁義、巧利這三個都是人特意去強調出來不能夠用來治理天下。

要讓人民能有遵循的依據,外在看起來要純真質樸,而內在要減少個人私心降低慾望。

有妍必有丑為之對,我不夸妍,誰能丑我?

有潔必有污為之仇,我不好潔,誰能污我?

不夸妍好潔,無丑污之辱

大凡人間的事情,有美好的就有醜陋的來作對比,假如我不自誇其德說自己美好,又有誰會諷刺我醜陋呢?

大凡世上的東西,有潔淨的就有骯髒的,假如我不自贊潔淨,有誰能髒污我呢?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兩忘;

仇因恩立,故使人如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一切怨恨都會由於行善而更加明顯,所以行善與其要人讚美,還不如把讚美和埋怨兩件事都忘掉;

仇恨都是由於恩惠才產生,恩惠既然不能普遍施給他人,得到恩惠的人固然心生感激之情,得不到恩惠的人就會發出牢騷之聲,可見與其施恩而希望人家感恩圖報,還不如把恩惠與仇恨兩者都徹底消除。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作到極處俱是合當如此,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頭。

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倫常本乎天性,不可認德懷恩

父母對子女的慈祥,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兄姐對弟妹的愛護,弟妹對兄姐的尊敬等等,即便拿出最大愛心作到最完美境界,也都是骨肉至親之間所應這樣做的;因為這完全都是出於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彼此之間絕對不可以存有一點感激的想法。假如父母的養育子女,兄姐的友愛弟妹,個個都懷著一顆思恩圖報的觀念;以及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弟妹對兄姐的尊敬,也都懷著感恩報答的心理,那就等於把骨肉至親變成了路上陌生的人,而且也把出自真誠的骨肉之情變成了一種市井交易。

文章作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有恰好;

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本然。

一個人寫文章寫到登峰造極的最高境界時,說來並沒有什麼特別奇妙的地方,只是把自己內心的感情和思想表達到恰到好處而已;文華不如簡素

一個人的品德修養如果達到爐火純青的最高境界時,其實和普通平凡人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只是使自己的精神回到純真樸實的本然之性而已。(斯惡:矯揉造作失本真)

聖人知虛名之不足崇尚,所以處無為之道去做事。

知多言之不可用,所以行不言之教以化民。

如天地以無心而生物,即萬物皆往資生,不以長養萬物而多說什麼。

雖生成萬物,而不以萬物為己有。

雖能生物,而不自恃其能。且四時推移,雖有成物之功,功成而不居。

因不居其功,所以至功不朽。不尚其名,所以真名常存。

聖人處無為之道,也是這樣。天地萬物的大德,以比擬聖人的德行。。

落入後天就變成相對的分別心,所以相對之發生,

美、善就容易變質,所謂大道不道,大名不名,大德不德,凡所有名相,皆起於心意,識神用事,執物而不能離物,執相而不能離相所致。

美分二種︰

一、這個「有」:美的會變化。

二、這個「無」:美德,無:不會變化。

我們來到世間是不是為了美,美大家都喜歡。

有的愛美人,有的人愛美德。美人老了,七八十歲還漂亮嗎?

花開很美,但是凋零、謝了,就馬上丟掉。青山依舊在,人生幾度夕陽紅?

難易相成

「易」為「本」,「難」為「用」,難作的大事由小事作起,例如: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是從修身、齊家的小事做起。我們要孝順父母是容易或困難,我們的良知有沒有具足?有啊!上天給我們就有了,那裡會難。只是為或不為而已,要做就有辦法,如果「不能」是「人為」的,要不要做而已。

春秋時期楚國的政治家、軍事家於經濟學家 “范蠡” 因為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國有功,選擇離開退隱 世人稱其為「陶朱公」。最後安詳的死去

文種卻沉迷功名權力其中由於沒有功成身退,從而功高振主成為君主的心腹大患,最終落得死亡可悲的命運。

漢朝建立時的: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個人

韓信為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勞,但後來卻遭到劉邦的疑忌,最後被安上謀反的罪名而遭處死。

張良漢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因此,體現真常自然之道的聖人,他們明曉天地萬物之理,深知自然運化之機,而能使自己,體性和於大道,因任自然,清靜無為,正己化人,以德化民,不施酷政 使人民不知不覺地處於渾厚的淳風之中

大道 虛無自然,清靜無為,生化萬物而不多說什麼,創造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不自恃己能沒,不居功自傲 。由於不居功,它的功績才永久不被埋沒。

真正的智慧,就是既能取得榮譽,又能夠放得下這些榮譽。

人在功成名就的時候,就應該從容地對待確立和名譽,我們一定要冷靜下來看待事物。

急流勇退,是一種智慧。功成身退,更是一種逍遙的人生境界。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經 觀玅章第一

防疫五毒83.png

https://youtu.be/cJi1UBn8roY

 

道德經是華夏古老文明的智慧結晶,老子學說的精華

道是先天一氣 混元無極是宇宙的能量

是太空的氣場期大無外其小無內

至簡至易至精緻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

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天,亦在人,在身中亦在心

當今華夏文明講道德嗎? 不講道德講權勢講功利 不文明

道德經講了道(無極),可道(太極)  德(無極),下德(太極)

老子曰: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此「無」 ,無形無象 無色無聲 無臭無味 無熱無寒 無左無右   無前無後  無內無外 無始無終 無邊無際 無情無思 無善無惡  恍惚惚恍 杳杳冥冥 無徵兆無端倪 至虛至空 「故稱「無」此「無」本來無名」。老子勉強把它稱為道

此「○」並非沒有 。而是無所不在,無所不備,無所不涵,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無所不至,它實際是有 是宇宙萬有所從出的唯一總樞紐 無此則無一切

無即「○ 」涵陰陽二氣,是陰陽二氣的合和與統一,陰陽二氣。一正一負,相互吸引 」相互補充,必抵消中和為「○ 」,因此「○ 」似無非無,「 此虛無之體只是相對於有色有相事物而言的一種狀態,一種形式、是假無真有,假虛真實,假空真物,它是含藏一切的最大的有,「○」不是沒有,而是物質的一種初始狀態,此「無」在老子書中論述

一章:「無名天地之始,

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

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二十五章:

,說它「無」卻能生化萬物,說它「有」 ,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搏而不得;「道」就是這樣一種無形無象而又真實存在著。

道的這些體性,被後來的道家人物歸納為「虛無」、「自然」、「純粹」「素樸」「恬淡」「平易」「清靜」、 「無為」、「柔弱」「不爭」等特徵

象可睹,無端倪可察、是內在的,含蓄的不顯露的無意的,而不是人為的、故意的、彰顯的、炫露的、外在的、形式上的、

它。「道」是什麼特徵,上德,就是什麼特徵」。 無限圓滿,至善至美,是至高無上的本體。

老子道德經解上篇

觀玅章第一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道是至高無上的,是在沒有天地之前,有一個沒有形狀的最高能源

天地萬物,都是從她而生,最後由她化解,道是萬有之源,萬化之本。

至高無上,極尊至貴的道沒有偏愛及私情,旋轉運行日月星辰及世間萬物。

無形無象的混元大道,由它所生養萬事萬物而不為己有的博大胸懷和無私

​​​​​​​因而要認識 “無”的概念在道的運行中觀察其中的微妙

 徼。​​​​​​​“無”和 “有”的兩個方面針對同樣的事物卻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放在一起進行觀察思辨​​​​​​​​​​​​​​

  •  妙徼兩者是同一個來源,只是名稱不同。都可說是含義深遠。
    •  

此章總言道之體用,及入道工夫也。

  • 無(名)  空不空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現如來
  • 有(名)  有不有 

​​​​​​​由致虛寂、守靜篤中聆悟,

當人常靜而無思欲的時候,若能將心神集中在玄關,

冥思靜悟自己身上之妙處,能夠抱守此妙處,就是抱道守一,就是道體的所在。

徼者,道之作用,代表德也。如上司和部屬之間,若能行出正與忠,這便是上下關係之「徼」。在父子之間,若能行出孝與慈,這便是父子關係之「徼」。在夫妻之間,若能行出義與賢,這便是夫妻關係之「徼」。在朋友之間,若能行出誠與信,這便是朋友關係之「徼」。凡是依天理、人情之當然,不違事物發展之常道者,這都是「徼」

第一章講的是「道的體」,第二章講的是「道的用」。這個道沒有離開,所以講道就是德。德就是道。所以第一章叫我們觀「無」,第二章叫我們觀「有」。因此,第一章才講觀玅,第二章就是講觀徼。

第二章是講體用的關係,無極生太極,已經徼動出來,道是無對待。這一章落在這個「德」,是顯露在外的行為。所以在宇宙間,所看到的天地是以道為體,以德為用。因為,天下間的萬事萬物都不能離開這個「體」跟這個「用」。

雖然「玅」跟「徼」是同一個地方出來,但是「德」不能離開「道」,所以我們修道的人謹守德性之修持,但是「體、用」要兼備。

修道就是行德,但是做有為的德,絕對不能離開無為的道,

這是對天下萬事,要用這個道的功能。

第二就是「生有」的現象,

所以第一章是講無極,第二章是講太極,第三章是講世上的行為。

那麼世上的行為就必須要用第一章的道,用第二章的德,這樣叫做道德並行,才符合大道的真理。

這個「徼」是屬於動,「竅」是屬於靜,所以才叫「徼動」,那麼這個徼動就是「用」。

「竅」─人生存在這個世上的所作所為都是由「竅」來產生出來,這是非常的重要,所以這個「徼」就是要動出來,由本體來發生作用。

玅與徼,道與德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道也玄,德也玄,所以才講玄之又玄,眾玅之門,就是說有外玄跟內玄。

內玄是道,外玄是德;那麼這個道是無為,德是有為,告訴我們如何由有為而行無為,不能離開本體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公祖師四正依

講題17.png

視頻: https://youtu.be/8gIxfzomMI8

1.依道不依人

2.依智不依識

3.依義不依利

4.依行不依語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之三要

講題16.png

視頻: https://youtu.be/CECdxrniyeg

 

道的重要

(明白道的三個要點)

第一要知降道的原因

第二要知修道的目的

第三要知道與教的分別

第一.要知今時降道的原因:

1.人心陷溺~道是因劫而降,

善惡分班,玉石分判,道是來救善人,

劫難是來收惡人。

旱 澇 飢饉 瘟疫 蝗災 猛獸 精怪 厲鬼

降下災劫的原因

無生皇母說:

爾不想亙古來大劫何有

堯舜禹聖安邦得樂悠悠

人心正天心順有何劫降

人心邪惡孽召浩劫橫流

今時人心敗壞,奸貪詭詐,坑人拐騙,

綱常倫理已墜,惡貫滿盈,

以致造成空前之大劫難,

上天降劫來收煞惡人。

為拯救生靈而降道

上天皇母訓示:

六萬年大清算應於此時  

分玉石分善惡各地插籌
不忍得這玉石俱焚不判
 

垂金線現靈光海內行舟
千條路萬條路無有生路

逢生路惟一貫天道速求

皇母訓子第五誡告

若戀凡又豈知世界是假-假使再貪戀凡塵,

又豈能真知了悟世間是假的。

用目觀這世上愁也不愁-用你的眼光,

看看現世上的情形,為世人的前途看,你憂愁不憂愁。

任兒有千萬法萬種好計-任憑兒等,

有了多大的本領,千法萬法,萬種的奇謀巧計。

到其時不由爾身赴劫流-大劫臨頭時,

絕不能由你的安排打算,而自然的墜入劫內。

十分中死七分三分受苦-十分中間,

死去七分,余三分也要受到種種的痛苦。

只死得血成河骨堆山丘-只是死的太多,

血流能成河,屍骨堆的如山一樣的這等慘狀。

如若是貪凡情背理忘聖-如再貪凡情而違背天理,

忘記了聖人綱常名教而失人道。

九九劫打殘靈地獄來囚-這等人,九九

八十一劫來收除他,並將殘靈囚禁在地獄。

想脫劫想避難速立功果-若希望脫離這凶劫,

若想要避此災難的人,要速速的建功立果。

為母我命仙佛護兒優遊-肯這樣做的人,

就不必怕劫凶,  皇母一定敕令仙佛保護你的安適自在。

惺悟者隨母我無極而返-能惺悟的人,

即可得隨伴  皇母返回無極故家鄉。

不惺悟遭浩劫打入牢囚-不惺悟的人,

就遭受災劫而終久被囚禁在地獄。

2.達本還原~道是為喚醒原人而降,

道非時不降非人不傳,非有德者不載.

.三山坡的一段往事:皇母當初的囑咐
問母娘至何時方把家還,母言答三期末大開普渡。

皇母的諾言而降道

皇母言:

今時下運已至為母降道,差三佛辦末後普渡收圓。

3. 萬世太平~化娑婆為蓮花邦.道是為萬世開太平而降,

開展白陽一萬零八百年的基業,了結紅陽累世的孽債.

現如今出世法末後一著-現時所傳的真理天道是出世法,

末後才能傳此一著。

聞者成得者超希聖希賢-聞道者可以成道,

得之者可以超生,希聖希賢各由心願。

一十八小兒童中州坐定-道分成十八支脈,

由中國大陸將到傳到世界各地。

響霹靂驚惺了大地坤乾-如同霹靂響一聲,

驚惺了大地的眾生。

將萬國與九州全然渡盡-把世界與九州所有的眾靈,

都完全的渡盡。

千神聖萬佛仙共聚中原-千千萬萬的

神聖仙佛都齊聚於中原來會面。

三曹清會一案白陽立足-各人三曹之賬都算清了。

三曹大事亦辦完了。立定了白陽世界。

刷盡了惡孽子盡留良賢-在世上已除盡了

惡孽之輩,所留下來的都是賢良了。

將苦海化成了蓮花寶國-將這苦海娑婆世界,

加以改變成就了一個蓮花清淨世界。

這東土要改成淨土西天-把這五濁的東土,

要改成為清淨的佛土。

活佛世四十載快樂無盡-個個佛面佛心之活佛世界,

有四十年之快樂逍遙生活。

世無殺伐殺生之事,

均歸善路,物物各隨其生。

顯鍾靈和毓秀麟鳳現野-山明水秀,

處處都是靈秀之氣所集,麟鳳等仁獸亦出現於野外。

海波息慶昇平共樂豐年-海不揚波,

互相慶賀太平盛世,共同歡樂豐年。

你亦敬我也愛再無爭鬥-人人互相尊敬,

重仁愛,再無有鉤心鬥角,互相爭奪的了。

五日風十日雨挽回堯天-五日風,十日雨,

風調雨順,回復了堯天舜日的世界。

諸佛祖各了願九六渡盡-到此諸仙真佛祖的大願達成了。

將九六佛子都渡盡也完善了。

彌勒祖登寶台點將封仙-  

彌勒祖師登上寶座,依功果而敕封仙爵。

皇胎子脫苦海齊登彼岸-

眾皇胎子也都能脫離苦海,共登彼岸。

天然子率原人共朝佛顏-  

天然古佛率領原人齊來朝見上帝皇母。

第二.要知修道的目的:

修道要超脫生死輪迴,

就是要拜明師求大道為起手。

修道最終目的,就是要超脫生死輪迴

歸根認母為了手。

修道可以上報父母恩

一子得道九玄七祖同沾光:

祖先可領一朵白蓮花,

經常受佛光普照,子孫誠心修道,

更渴免去地獄之苦。

一子成道九玄七祖同超昇:

祖先可脫輪迴之苦。

修道可以下濟蒼生苦

真道真理真天命 修者還須真心行

一念之差千里遠 臨淵履薄戰兢兢

修道可以自性清淨自得解脫

  1. 平常時:欲修天道者,
  2.  

.格、致、誠、正、修、齊、治、平

.(聞、求、得、悟、修、行、了、成)。

一個人只有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

也能堅持做正確的事

才算真正成為了自己的主人 

這是一個人獲得無悔人生必備的素質 .

自律自發自然成  自覺自悟自然證

2.   劫關時:躲災、避難、脫劫。

得道修道靈性回理天,超脫輪迴。

皇母訓示:

天運迭轉末三秋 三災八難遍地流

九九浩劫誰能脫 救世惟憑一貫舟

3.   歸空時:得由正門而出。

.君子之道者,

即修性了命之至道也。

.氣到數盡又一番,群真諸聖齊臨凡,

千經萬典皆一理,時至三期整末盤

.是為了了脫輪迴,靈性回到

故家鄉無極理天。

第三要知道與教之分別:

.道原本無形象,將道行出就是德,

德可列分八德;

........

道是最高真理,八德流行在日用之間,

就是道之顯出。
道是各教目標
道是天地的根

信道超脫生死輪迴             

修教是修來世福報,仍在輪迴中。

教是教化真理
教是教化人心

信教頂多作個好人,無法超脫生死輪迴,

命終落入閻君審判,
道的主宰者是明明上帝,

有天命明師傳超脫生死的道,

得道者可以今世修今世成,今世即可了脫輪迴。

教的主宰者是各教的領導者,

沒有天命傳天道三寶,信徒無法得道超生了死。

道(皇母)-道教(老子)主感應

(三花聚頂天人合一,誠心所在感而遂通)        

          -佛教(釋迦)主慈悲

(民胞物與大度能容,眾生無二冤親平等)

          -儒教(孔子)主忠恕

(綱常倫理素位而行,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耶教(耶穌)主博愛

(神愛世人無有分別,感恩懺悔同回天國)

          -回教(穆罕默德)主仁慈

(清心寡欲真心事主,無我無人一心許天)

2. 道與教本末不同(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

悟禪師兄:「摸得著根的成佛祖,摸不著根的瞎修行」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但得本莫愁末。 如淨璃含寶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

~~~永嘉玄覺禪師證道歌

道是一條通往西天淨土、

佛國極樂世界的心路;

教則是說明這條路怎麼走的各種標示。

道無教不興盛,教無道不久立

3. 道與教頓漸不同。

修道明心見性歸根享清福,信教諸惡莫做可得洪福。

古德有言:「讀破千經萬典,不如明師一指點。」

又說:「任君聰明過顏閔,不遇明師莫強猜。」

道是以心傳心  佛佛維傳本體 師師密付本心

教是是各種經書及注解的文字語言。

 

-最上乘,教- 中下三乘。

六祖壇經記載: 信州智常禪師

童年的時候就出家了,並且立志要明心見性。

一天,他前來曹溪參禮六祖。

六祖問道:「你從哪裡來?想要求我甚麼事?」

智常禪師道:「後學近日禮參大通和尚,

承蒙開示見性成佛的義理,後學內心尚存疑惑。

到吉州遇人指迷,令投和尚,伏願垂慈攝受。」

六祖道:「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

吾與汝證明(大通和尚跟你講了些什麼,

你告訴我,我給你辨明真偽)。」

智常禪師悟道偈

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智常一日問師曰

佛陀三乘法,又言最上乘。

弟子未解,愿教授。”六祖慧能說

“汝自本心,莫外法相。法四乘,

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

悟法解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

萬法通,萬法俱,一切不染,

離諸法相,一所得,名最上乘。

智常禪師悟道之後,繼續留在六祖身邊,

一直執侍六祖,直到六祖入寂。

達摩血脈論

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

若不見性,念佛誦經 持齋持戒亦無益處。

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

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

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

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

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

亦不免生死輪迴三界受苦無出期時。

昔有善星比丘,誦得十二部經,

猶自不免輪迴,緣為不見性。

善星既如此,今時人講得三五本經論以為佛法的人,

是不明白道的人也。若不識得自心,

誦得閑文書,都無用處。若要覓佛,直須見性。

若於生死中得自在,轉一切法,

與聖人神通自在無礙,無處不安。

4. 道與教因緣不同

單傳獨授期:青陽紅陽(春夏季)

:法不傳六耳  萬裡挑一  :芸芸信眾

大開普渡期(秋收季):

:一代明師奉天命收圓  :依循規制信仰崇拜

在家出家,帶髮修行,父子同修,夫婦共辦:

5. 道與教時間不同

道、救劫-時間短;教、教化-時間長。

師尊慈訓提到:「天命是天上、人間,

從古至今一體流行。」

道不受時間、空間、人種、習俗、

文化背景、語言文字的影響而有所變化。

 

※教隨時代、環境、歷史、文化、

民族語言文化的不同,因時因地因人而制宜。

道運分三期:

青陽時期道家當運:居道觀(道傳君相)天賜蜂蜜

紅陽時期佛家當運:在寺廟(道傳師儒)天賜羊奶

白陽時期儒家當運:在火宅(道傳庶民)天賜蛋

佛在《金剛經》裡說: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守有為戒的人堅持不吃蛋奶

持無為戒的人不執著蛋奶可吃可不吃

道是無上法,有緣者得之,非人不傳,

非時不降,在白陽普渡時,才能求道,

有緣者是累世有修、祖上有德、品行端正。

教是平等法,人人可信,皈依教門,

教門百年千載沒有時間性。

6. 道與教修法不同

佛在《金剛經》裡說: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這就是說,佛認為古往今來一切聖賢,

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

只因個人程度深淺不同,

因時、地的不同,所傳法的方式有所不同。

法華經常不輕品曰:

「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

「威音王佛以前,蓋明實際理地。

威音已後,即佛事門中。

此借喻以顯道,庶知不從人得。

六祖壇經云:威音王前即得˙

威音王以後˙無師自通˙盡是天然外道˙

在威音王佛以後,自覺開悟的人,

一定要經過祖師或善知識(已開悟)印可證明才算數

無為法~傳心法為正道

有為法~外道(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

※道是頓悟法(一世修一世成);

道是直指人心,頓悟之法,先得後修。

(道本不必修,但莫染著)

※教是漸修法(幾世修幾世成)

教是教人回返於道,漸修默化,

先修後得。(修道之謂教:失道-德-仁─義-禮-法)

⊙道。

道是頓悟法門,無上妙法,一指見性,

直了成佛。先得後修天時緊急,

應運法門,今世修今世成。

教是漸修法門,聽經讀誦,參禪打坐,

燒香禮佛,積功累果,等功果圓滿才來求道。

這種修法,天時緊急,來不及修成即要遭劫。

7.道與教傳授不同:

道是暗傳,非時不降非人不傳。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

名師傳法  著點  著力點 著眼點

教是明授,不分男女老幼、古今中外,人人可聞知。

※道之主權在天,是無上法是頓法,

教外別傳。沒有廣告,暗釣良賢,拈花微笑。

※教之主權在人,是平等法是漸法,

口說言勸。錄音帶、著作、電視、影帶等。

8.道與教儀式不同:道需明師一指,;

有引師引鑑保師保證:佛緣

身家清白五根完好:根基

品行端正無操賤業:善緣

先渡貧後渡富再渡官宦家。

教無類別,不必引保,隨喜信奉。

※求道儀式隆重莊嚴,請壇後百步之內諸神護法,

天機密寶不公開。

※儒教祭天拜地,佛教受戒皈依,

道教求師訪道,耶教受洗禮拜,回教膜拜阿拉。

9.道與教結果不同

道:超生了死,永離輪迴,歸根認母。

教:勸化眾生行善佈施,得來世福報。
五祖弘忍:汝等終日只求福田,

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道之三要

第一要知天道降世之因:道因劫而降

第二要知修道之目的:靈性回無極理天

第三要知,道與教之分別

結論

道與教是體用、本末關係,相互依存。

知道不行,道非我有。口說是教,身行才是道。

(道因聖人而顯,聖人因道而稱)

求佛是妄想,拜佛是愚癡,學佛才是弟子。

人人明此三要,人人都必須來

拜明師求道(道真理真天命真)

誠心抱守 實心修煉,一世修一世成。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上以來的頓悟禪法

講題15.png

視頻: https://youtu.be/YIvVEa5GuQ0

 

  • 佛陀千年自西竺傳至東土震旦 初祖 達摩神光僧燦道信

四祖道信 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僧璨大師禪宗三祖屋裡,一幅佛像也沒有。修的是頭陀行是指僧人的一種修行方式應遵守的住空閒處、常乞食、着百衲衣等十二項苦行。有十二事:一居阿蘭若、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食、四受一食法、五節量食、六中後不得飲漿、七著弊納衣、八但三衣、九冢間住、十樹下止、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卧。),可是有了房屋,就應該供一尊佛像才是啊!僧璨告訴道信:最初並沒有佛像的,只是由於佛陀去別處說法,弟子們思念心切,才按照佛陀的樣子造了佛像,而最初,也不過以菩提樹、或者一隻腳印,來作為佛陀的代表。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 應作如是觀

~有為法與無為法

1)信心(2)念心(3)精進心(4)定心(5)慧心(6)戒心 7)回向心(8)護法心(9)捨心(10)願心1)初發心住(2)持地住(3)修行住…..1)歡喜行(2)饒益行(3)無瞋恨行…..1)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2)不壞回向(3)等一切佛所作回向…..

  1. 歡喜地2.離垢地3.發光地…….
    1. 等覺(即將成佛的大菩薩
    2. 妙覺(妙覺菩薩就是佛)

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 (我的意念、念頭)
  •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
  • (從我相、人相衍生而的想法、做法)
  • (人類壽命生死的概念)
  •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 凡有所相皆是虛妄,
  • 是虛妄不實的,
  • (優鉢羅花~金蓮花)示眾。時大眾默然,惟尊者破顏微笑。
  • 如果自己無法明白真理,就必須請教善知識,才能了脫生死輪迴的根本。
  • 念佛念誦千遍萬遍也是徒勞

,五祖告誡門人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自去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將禪法廣傳於天下,饒益無量眾生。

​​​​​​​六祖大師云:菩提自性,本來清靜,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大師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禪宗所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1. 禪宗密授之心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當今有幸指授。

永嘉大師一宿覺

遊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

自從認得曹谿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谿是。

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

法東流。入此土。菩提達摩為初祖。

六代傳衣天下聞。後人得道何窮數。

道法三千六百門,人人各執一靈根,

唯有些此玄關竅,不在三千六百門。

結論:

法中王。最高勝。恒沙如來同共證。

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應。

一指明心見性真  超凡入聖會元神

貫通五教霑黎庶  普渡三曹聖域臻

道化群生登覺路  回鄉面申福來親

殊勝大道勤修辦  頓悟儒宗澤萬民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清四正

講題14.png

視頻: https://youtu.be/EfmlDrtjpRs

 

    身為修道辦事人才應知曉的課題,

     並實踐於修辦的歷程中循規奉行. 

求道是天榜掛號,法會是天盤註冊,身為白陽修士

三天主考院長大人茂田師兄慈訓到壇聖訓指示我們

「男女清界限,三清四正嚴,正容並正色,正心並正言。」

 

  「三清」是從道親、人才、講師、壇主到點師、前人都要遵守的,你要是觸犯的話,一定逃不了佛規。

 

三清

  • 所謂三清者1.聖凡清2.錢財清-3.男女界限清

例如辦道人成全道親行功,及尊師敬師,要以道為對象,不可以人為對象。

凡是道親出錢或出力,須用於道上,不得藉道之名,使道親與自己凡情私事幫忙,免得造成罪愆,

再有道親與道親彼此之關係,不可當作凡情朋友來看待。須知大家同是一之子,一師之徒,

必須體貼老和師尊 師母之心,互親互愛,互助互救,互勉互諫,互信互諒,本此宗旨,真誠實行,

絕不使凡情參雜一條金線之間,這才是凡聖清也。 

 1.聖凡清-佛堂是清靜地,莫做買賣;莫講是非;莫論政治;莫打情罵俏;莫為自己家事與仙佛討價還價。一申之子、一師之徒,要相互成全拉拔,莫分彼此。

  無凡不養聖,無聖凡難超、聖凡關鍵在念頭│一念聖,雖身在凡中亦有聖;一念凡,雖身在佛堂亦是凡。

所以聖凡要分清,在佛堂全部以聖事為重,家庭、生意等所有的事情不要帶到佛堂來,你如果把它帶進來,就犯了「聖凡清」。

不清不白之情事,不免招來罪過。不但對於功德費要如是,即對道親獻心助道,幫忙佛堂之錢財,也應手續清楚如是。

2.錢財清

第一要用之得當,每至一年到頭,更應把一年中之收支情形及某位道親行功多少,詳細向上報告,以清手續,

方不致身擔瞞人功德之罪過,倘有用之不當,或不按實報告,造下無邊罪過!

佛云︰

佛家一文錢,大似須彌山,

欺心無實報,披毛帶角還。」

所以我們辦道之人不可不敬慎!

對此必要特別注意,不可稍有馬虎,以免勞碌一生,結果仍歸墜落,豈不可惜!

錢財清-公私分明,清清白白,不捐不募。道親布施要開誠佈公據實呈報,不隱沒行功者的善行、瞞眛人家的功德。

道親所捐,不可再用自己名義捐輸。

不可藉道場做生意(直銷.保險.金融等)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小人貪財,逐之任性。

(小人愛財,不顧體面)

《賢文》曰: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小人放(依據)利,不顧天理

君子仁人知道錢財之用的工具價值,為了養家餬口,為了改善生活,為了做事行善,不會清高地不去賺取錢財,但是君子賺取錢財的方式是正當合於道義的,不會賺取非法不義之財。

小人深知錢財之用的現實價值,會無限誇大金錢的作用,陷入金錢萬能的認知與心理中,基於這種價值觀,容易生出對錢財追逐的貪婪性,甚至在錢財前面,不管途徑正當與否,不管方式道義與否,甚至採取違法害人的手段去謀取。

舉頭三尺有神明:《太上感應篇》

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每月初一月晦之日,灶神上奏玉皇大帝。

舉凡 竊取他物,違法貪污,抵賴債務,吞沒寄存,欺罔共財,因便侵佔藉勢茍得,詐騙投機

日遊神。民間流傳中,日遊神負責在白天四處巡遊,監察人間善惡的神祇。

夜遊神。是夜晚巡行之神,與日遊神輪值,監督人間的善惡。

清朝李慶辰《醉茶志怪》中說,王某人在夜中,看見一個三丈高的巨人,巨人微笑告知:「我乃夜遊神。」言畢消失,而王某數日後無病身亡。

「錢財清」 ,凡所有佈施行功的錢我們一清二楚,他要佈施買香你不可以買供果,我們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就在這裡,不可以認為一樣是行功,因為那已經違背了他的愿心。所以錢財要非常清楚,千萬不要以為別人不知道,你自己知道了,就有天知、地知、三官大帝知。

私款1:避免修道同修間的借款

私款2:贊助私人.施者~無住相贊助方可接受, 不可隨意接受,不可在眾人前誇示.(情誼.明理.公心.)

               受者:公正無私 真捨真辦

      例:和善前賢開荒尼泊爾 得有緣人的贊助護持

      例:李姐的佈施和贊助(護持)

3.男女界限清

古人云︰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男女不親授,乾坤不並肩。

  同車勿並座,路行分後前。

  乾坤勿私語,私室勿交談。」

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經過瓜田時,不彎身穿鞋;走過李樹下面,不舉手整理帽子。

比喻避免招惹嫌疑。

明.陸釆《明珠記》第一七齣:「深感將軍好意,爭奈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相公男子,妾身女人,雖則結為義父,難免外人議論。」

足見男女界限清之分,為吾國古聖先賢所最重視者,蓋因吾國為禮儀之邦,故對男女間之界限劃分極嚴。

男女清-瓜田李下要避嫌,講話莫牽手牽腳,拍背摸頭。言行適可而止,勿造成對方困擾,儘可能男女不要共處一室(房間)共乘一車(機車),勿勾肩搭背。

 

例子:泰南.什田 機車

         長途私家車座位

1敬長者. 2男女清

今時大道普傳,首先要復興古禮,尤其我們修道辦道之人,對男女界限更必須時時刻刻注意,不可粗心,都要避嫌疑,以壯外觀。

對於言語行動,務宜端莊嚴肅,不得舉止輕狂,隨便談笑,免被外人背後評論,說長道長。

「男女清」 ,老師慈悲我們:乾坤天天在一起修道,坐、站、叩頭,一定要分得清楚。恩師就是知道現在的社會不像以前和尚、尼姑、男眾、女眾分得好清楚,我們很自由、很方便,但這中間才真是不容易修,要從這麼簡單當中,切實遵守「男女清」。

活佛老師慈訓:

到了末後這時期,每位徒兒都要

謹防「財,色,氣」三大考關。

財要清,色要遠,氣要養。

末後就這三大魔,一定要好好

守住,不能去犯!

修道辦道常會遇到考驗。

內心脾氣毛病及聲色關。

這個考除了生死以外,接下來是

色考, 色考過了,接下來還要再考名利,

名利要能夠放下,要能考過關,

才能夠回天。

修辦道,最難說的是人事問題;

中華聖母慈悲:人事是辦道不合最大的阻力,有人的地方就有人事的問題,所以每一個人都要自我內心的反省,不要常常都怪罪別人

南海古佛慈悲:藉著同修之間的相處,來磨煉你的心性、脾氣、毛病;藉著同修之間,去圓滿自己、圓融眾生、圓滿你的愿、圓滿你的使命。

修辦道,最難平的是人心動盪;

活佛師尊慈悲:道齡愈高,愈容易愩高;職位愈大,愈容易自大。

修辦道,最難合的是人意分歧;

濟公活佛慈悲:修道人不只用理跟眾生爭,還要用謙恭的行為感動眾生,讓眾生心服口服,不要讓眾生感覺,白陽修道的人只憑一張好口才,那不行,知跟行是合一的。

修辦道,最難斷的是人慾情愛。

白水聖帝慈悲:修己以安人,自身不修,無德難以感動人;莫怨天尤人,批評人事物,此等人難以稱為修道人。

中華聖母慈悲:會辦道不稀奇,要會修道才尊貴。要能把道行出,人家才會歌頌你、讚揚你,爾等都有一些道齡了,道場能不能成、眾生能不能救,你們沒有責任嗎?

人有慾念之心,則有輪迴之路;

仙無塵緣之意,乃無生死之謎。─活佛師尊的話

修辦道,最難脫的是人情圍繞;

《孔子家語》:

受人施者常畏人,與人者常驕人。

意思是接受別人施捨的人,經常畏懼別人;給予別人恩惠的人,常常看不起別人。

“吃人嘴軟,拿人手短”

三輪體空:

1.不執著我為施者. 2.不執著他為受者3.不執著所施物者

修辦道,最難止的是人語紛紜;

院長師兄慈悲:專注意別人之非,則天下無一人可交;專疑慮處事之難,則世上無一可成之事。

修辦道,最難去的是人我分別;

活佛師尊慈悲:教人以言,化人以行。

修道要注意,辦事只能成全人,不能因自己的人心、私意,妨礙辦道的大事。所以要化除你們的私見、不留一物,把人人我我、是是非非拋乾淨,以免誤人、傷事、害己。

修辦道,最難做的是人道圓滿。

末後眾生,儒教應運,最平常的綱常倫理,最適合末後的修道人,火裡栽蓮花,鍛鍊身與心,那你要練得真功夫,無論是受苦,那都是在消業,不要太悲傷,反其心要有一點感恩,受一點苦、了一點業,多好的事呀!無論是家庭的考驗、道場的琢磨,都是提昇自己的最好階段。

這個時候,修道脾氣還不改,

看起來都是很輕微問題,修道

整天忙裡忙外,發心了愿行功,

戒律都不守好,到時候仍落得

個罪人。

不論你們道務,辦得多宏展,

能力有多高,要認理實辦道說的

道理,都必須謹言慎行。

不能因自己的人心,私意,妨礙

辦道的天事。

要化除自己心中的私見,把人我

是非拋除乾淨,以免誤人又誤己。

聖訓︰

「男女清界限,三清四正嚴,正容並正色,正心並正言。」

可作吾人之座右銘,望諸兄弟姊妹等,人人均應遵照奉行,方不負院長師兄慈心諄諄的告誡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尊師重道

講題13.png

視頻: https://youtu.be/c_tf3-Z4nCg

 

「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

  •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 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    一次,魯國有個大夫在人前貶低孔子,抬高子貢,剛好被子貢聽到了。他非常氣憤,絲毫不因為那人在夸自己而給他留情面,當即打了一個比方。他說,如果說每個人的才能就是一所房子,那麼老師的房子圍牆就有十多丈那麼高,屋子裡富麗堂皇,一般人沒法翻過圍牆看得到裡邊的擺設;而我子貢的房子呢,不過是只有肩高的圍牆,一眼就可望盡。接著,他又把老師比作太陽和月亮,太陽和月亮可是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呀!大夫聽了這一席話,十分慚愧。

孔子死後,子貢悲痛萬分,在孔子墓旁守墓三年,後又住下,再守墓三年。竭力維護老師的尊嚴和名聲,守護老師的遺冢,是子貢尊重老師的方法。

古人尊師的精神,被後世傳為佳話,令人學習和敬仰,使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樹立崇高的信仰,敬師德、

學師德和銘感師恩。

 

師云:

我們修道修心,要有大公無私之仁心,

辦道盡心,為救眾生出苦,

不是為自己之私利,我們自己受辛苦,是了自己之愿。

救眾生出苦,是行功立德,不是沽名釣譽。

尊師重道,謹守佛規;尊敬前人,領導後學,

這是修道人之本份。

吾們修道人不能忘本,木有本,水有源,

如無前人引保,那能得道。

要知道修道有魔考,不受磨煉不成佛。

知修不知考,就出煩惱。

如果我們不尊師不重道,不敬前人引保,

將來我們的後學也可以對我們不敬。

上行下效,這是一定之理。

我們要慎思,眼光要放遠大處看,人我相要除去,

只許有功,不許有過。這是師尊囑語。

上三師:老祖師 師尊師母

        切忌頭假祖師

下三師:點傳師 引師保師

        切忌攻短抱怨

何謂尊師?

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把「道」放在「業」的前面,說明了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學習的態度比知識本身更重要。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

 

 荷澤神會大師湖北襄陽人從小飽讀儒家四書、五經的神會大師,對於道家老、莊也很有造詣。年少時傾心於佛法,放棄科舉仕途。而後,在徵得雙親的允可之下,至國昌寺從顥()元法師剃度出家,之後又隨神秀大師在荊州玉泉寺習學禪法三年。西元七○○年,

由於神秀大師受則天武后詔請入京說法,弟子們無法隨行,

神會在十四歲時,南下至廣東韶州曹溪寶林寺獨自參謁六祖,

投身曹溪依止於六祖惠能門下繼續學習。在曹溪幾年的光陰中,

由於神會大師的勤奮學習,漸而對頓教宗旨有所體會;

更為了增廣見聞,行腳至北方名剎參學,以期在修行的境界上有更進一步的體悟。最後才又回到曹溪,全心全意地隨侍在惠能大師身邊,直至惠能大師圓寂。

荷澤神會大師不避艱辛的獻身與努力使惠能大師為禪宗六祖的

法統得到認同,在禪宗的地位得以確立

 

永嘉玄覺證道歌:

圓頓教  勿人情。  有疑不決直須爭。

《法華經》所講是圓教,頓教是立地成佛的法門,所以叫頓悟。

修行諸法中,向上一法是禪宗的心地法門,向上一法是只向上走,

不向後退。頓悟心法沒有人情可講的,不講人情面子,不講循私,

不講任何虛偽的話,有甚麼懷疑,不明白真理的地方,

不妨提疑討論辯證

不是山僧逞人我。  修行恐落斷常坑。

不是爭是、爭非、爭強、爭勝,不是我這個住山的和尚想來爭強論勝

不要修不了義的法門。要是墮落邪見,執斷、執常,著空、著有

就好像掉到坑裏,不容易出來。  

非不非  是不是。  差之毫釐失千里。

 非也不一定是非,是也不一定是是你若差一點點,就背道而馳,與道就不相應。一開始差一點,等到歸根究底的時候,就距離千里那麼遠,所以修道要明辨是非,要有大智慧。 

是則龍女頓成佛。  非則善星生陷墜。

龍女以她視若生命的寶珠獻給佛,所以感應道交,即刻成佛。善星比丘,因為錯墮因果,所以生陷地獄,就在活著時陷入地獄。

               

吾早年來積學問。  亦曾討疏尋經論。

 永嘉大師說,我在早先也走了一些冤枉路,不知道怎麼用功,對頓悟法也不了解。也曾討論佛典的注疏對經律論都研究過。 

分別名相不知休。  入海算沙徒自困。

   分別種種名相,甚麼五時八教,分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學習這些名相,不知休止,沒有止境地執著研究,好像到大海裏,想把海裏的沙算出個數目

卻被如來苦訶(喝)責。  數他珍寶有何益。

所以佛陀責怪、訶斥這種在海裏算沙愚癡到極點的人。

替人數錢算寶貝,有甚麼助益呢?

  

從來蹭蹬(路途險阻難行,困頓不順利)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

從出家修行,不知修行頓悟心法,只知道在皮毛上用功夫,把寶貴光陰空過了,,永嘉大師自述很冤枉地在風塵裏,浪費自己寶貴的生命,沒有做出有用的事情。這真是太可憐了。

永嘉謁惠能 關鍵一宿覺 

師師密付更顯明師的重要

 

明師一指,超生了死,永脫輪迴之苦。

尊師:即時時尊重師長輩,包括老祖師、師尊、師母、老前人、前人、點傳師和前賢。

怎麼樣表現出我們的尊師呢?

心誠意懇,不可欺瞞:

要心誠意誠,不可以欺上瞞下,受命交辦之聖事,勿辭勞苦。更要體師之心,存著感恩的心,發出慈心悲愿,挽救眾生齊出苦海之願力。

言語謹慎,不可冒犯:

不可以犯上頂嘴。更要尊師之訓,將恩師所垂示的道義,信受奉行,並且多加講解勸化,宏揚恩師的教誨,讓眾生都能夠得救。

禮貌周到,不可輕慢:

要心存感恩,禮貌上做到:「有命不可違,無命不敢自專,既命不敢躊躇。」

(4)聽師調遣,不可推諉:

如果犯錯,要接受勸告,受教改過,和顏悅色的態度,接受各種教誨與提攜。

(5)尊命而行,不可違背:

無怨無尤,當要效師之行,要具備體力、耐力、願力,來效師之行,行師之道,

(6)金線承啟,不可二心:

恩師誓願普渡三曹眾生,齊歸覺路,繼往開來, 繼師之志,弘揚大道,廣渡原人,要有至誠不二的心。

 

如何感師恩~

體師之心:挽救眾生脫出苦海同登覺路

欽師之意:不違背老師之意而行濟人利物之事

遵師之訓:恩師之教誨我們應認真遵行

效師之行:為救眾生不辭辛勞

繼師之志:師之志是要普渡眾生

行師之道:替天行道代天宣化挽救迷人

了師之愿:師之愿乃是普渡三曹人人成道

 

凡學道者,當明師徒之大義,天地君親師五恩並重,

故君在臣無權,父在子無權,師在徒無權,

今之為徒者,今日得道,明日即想權歸己!

夫與君爭權,謂之奸臣,

與父爭權,謂之逆子,

與師爭權,謂之叛徒。

夫學道之人,捨恩割愛,

為聖賢仙佛也,焉有不忠所事而能成仙成佛成聖成賢者。

 

三、何謂重道?

重道是重視天地之道、人倫大道、回天之道也。

道者理也,永恆不變的真理。道生天地生萬物,乃宇宙中最尊貴者。

重道:即處處以道為前提,道在人就是我們的佛性良心,不用良心就是不重道。修人道以達天道,人道盡,天道近矣。回天之道

如何重道

認理實修,不落人情

見道成道,廣行方便

重聖輕凡,行功立德

 

永嘉玄覺證道歌

建法幢(床)立宗旨。 明明佛(赤)曹溪是。 

 建立供人使用修道的道場以「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為宗旨。梁朝智藥三藏法師從印度來到廣州就預言:「一百七十五年後,有肉身菩薩,在此菩提樹下,開演上乘佛法,直指心地,見性法門,而成就佛道。」

第一迦葉首傳燈。 二十八代西天記。  

法東流 入此土。  菩提達磨為初祖。  

六代傳衣天下聞。 後人得道何窮數。  

真不立 妄本空。 有無俱遣不空空。  

二十空門元不著。 一性如來體自同。 

佛渡眾生的接引方便法門:一切佈施門,具足持戒門,無盡忍辱門,無量苦行精進門,禪定寂靜三昧門…...等二十空門都不執著,二十門是為眾生修行方便假有,見性的人 看來都用不著.

我們都具足如來藏性,和佛那個性是無二無別的,本體是和佛一樣的,不過佛是已成的佛,他修成了;我們是未成的佛,因為未修,所以我們若明白修的法,我們和佛是無二無別的。

李皋問藥山:如何是戒定慧, 答:老僧無此閒家具

佛性本自清淨 本自圓滿 無凡聖無尊卑 真妄有無

異同等相對性的名相

尊師必須要重道,重道必須要尊師,

是故尊師與重道,實密不可分也。

老師的本意為傳道,所以道不可以不重,

而道在師傳,故師不可以不尊。

 

尊師為情理,譬如開花;

重道屬法理,是為結果。

如果偏於尊師,則為落於執象而成為人情,有如開空花;如果偏於重道,則落於頑空,名為忘本,如何能結果呢?

 

所以尊師與重道,是一體兩面,兩者都要並重,情理與法理兼顧,依中道而行,才能功愿成就,報恩了愿。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龍天表 的殊勝

講題12.png

視頻: https://youtu.be/cViYPvZLZFE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作者明朝江西人羅禎。

俞先生俞淨意是明朝嘉靖時候的人, 多才博學—書念得很好,很有學問。『十八歲考中秀才。經過七次的考試都沒考中(從秀才考舉人,始終沒考中),生了五個兒子,其中四個夭折了, 剩下老三八歲那年在外面玩耍,失蹤了。四個女兒,死了三個, 俞先生的家境越來越困難, 自己反省,好像沒有做過什麼大惡事,為什麼老天爺給他這樣重的懲罰? 每年臘月三十,是民間風俗祭灶神的時候。灶神爺將往上天,把這一家人的善惡都給玉皇大帝報告。所以,從前供養灶神的對聯是「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他自己每到這個時候,便寫一篇疏文,託灶神爺帶到天帝那裡去。這樣過了好幾年,直到四十七歲時才有了感應。

四十七歲那年,臘月三十的晚上,他正與妻女枯坐淒涼相弔的時候,忽然有人敲門。他點蠟燭開門,看到一個人。穿著黑色的袍子,看年歲大概總有五、六十歲了。很有禮貌,向他一問訊作揖,就坐下來了。介紹自己姓張,從遠路而歸,走到你家門口,聽到你家裡有愁歎的聲音,特地前來慰問。這是說明來意。

張先生(灶神)說,我對你家裡的事知道得很清楚也很久了,你不必再告訴我

張軒先生指出俞先生「意惡」「專務虛名」

你每年所寫的疏文灶神爺確實幫你送到天上,呈交給天帝。

「表文」此一名稱起源於漢代,1 為古代臣子向帝王有所建議、 請求、陳述的一種上奏文體。2 在民間的佛道信仰中,也都有表文(或 稱為疏文)的使用,用以向仙、佛、神、或天庭、地府等提出彙報或 申請等。

 

而在天道到場中表文代表著透過上帝皇申

的浩蕩天恩無量慈愍  所賦予的「天命」,令在人世眾生、氣天神祇、

及冥界眾生等「三曹」皆得「普度」;透過求道、超拔儀式的舉行,

「求道表文」、「超拔表文」的焚燒敬呈,有幸能「求道」與獲得

「超拔」的眾生,皆能「超生了死」、超氣入理,不再墮入六道輪迴

之中。而結緣儀式的舉行,「結緣表文」的焚燒敬呈,則是三曹眾生

直達理天、「超生了死」的徵驗明證

三表: 「求道表文」、「超拔表文」「結緣表文」

求道表文又稱「龍天表」,是在辦理「三曹普渡」時,將新求道 人填寫入道,以表達給上天老申、聖神仙佛的奏章。在求道儀式中, 於「跪讀申請」之後,便是「表文呈奏」,由傳道代理明師高聲恭誦其內 容,然後焚表於三官大帝案前,而完成了新求道人「天榜掛號,地府 抽丁」的大事。

表文:道場辦理求道儀式,新求道人填寫入道的表章,表達於上天聖神仙前的疏詞,謂之表文。

呈奏:下民呈送給上天的疏文。

欽加:欽~敬也,御旨曰欽敕。加~被也。欽加即是上天所加之意。

頂恩:師尊領命辦道時稱作保恩,師母領命辦道時稱頂恩,

      即是頂住眾生的罪業,而領受上天的恩典也。

明明上帝:是宇宙萬物的造物者,亦是宇宙的宰的主宰。道曰:玄玄上人;儒曰:維皇上帝;釋曰:大日如來;耶曰:上帝;回曰:阿拉真主;又叫無極老、育化聖母、維皇上帝,簡稱老申,全名為「明明上帝無量清虛至尊至聖三界十方萬靈 真宰」,是真理的代表,是我們靈性的父母,天地萬物的母源。

. 竊:私自、私下,為謙敬之詞。

三佛之運:三佛即是燃燈、釋迦佛、彌勒古佛。自古天訂七佛治世、三佛收圓,而今三佛之運開龍華三會,廣渡眾生共登覺路。第一期青陽期,燃燈佛傳道闡揚道教,開初會龍華。第二期紅陽期,釋迦佛祖闡揚佛教,剃頭出家,開二會龍華。第三期白陽期,彌勒佛應運闡揚天2道,辦理末後一著,普渡收圓,在家出家,半聖半凡,開三會龍華。

道統已墜:道統有廣義、狹義二說。狹義的道統指祖祖相傳 之統緒,此雖然有隱有顯,有直接與遙接之運,但總是綿延不絕;而此處道統已墜,廣義之稱,指普遍的道德淪喪而言。

三千餘年:指紅陽第二次普渡至今。

正宗:嫡傳之法統,即諸佛菩薩之心法。

. 鐘毓:天所賦予。毓,同「育」,即是凝聚靈秀之氣,合指上天垂降的一條金線。

. 東土:相對於西方而言,指人間苦海。

. 祖師鴻慈:彌勒佛以慈為姓,自發心修行以來,即修慈心三昧,用慈愛

         歡喜心,來接引眾生,為末世眾生的大皈依處。

. 吧郡:據聞山東青州境內有吧郡之地名,而十五代祖王覺一夫子及十六代

          祖劉祖清虛,皆為山東青州人,故表文中云:正派再振於吧「郡」,即

          說明「真理天道、性理真傳再次從山東青州吧郡之處宏揚開來」之意。

. 眾生: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又歷眾多生死,

           亦名眾生。

. 塗炭:困苦義。如水深火熱之苦。形容人民生活在極端困苦與心備受煎熬的境地。

. 水火劫煞:水火無情而常見,舉之總稱為一切災難,包括 天災人禍,甚

          至因果業障等。

. 此會:指白陽普渡,龍華三會而言。

. 此著:達歸家收束之義。此指天時已至秋收,應是吾人收拾行李回老家

          之時。

. 不啻:不只,不中斷也。

. 湯:即成湯也,商朝開國之王,姓子,名履,一曰天乙。夏桀無道,興

          兵伐之,放桀於南巢,遂有天下,國號商,承運接衍道統,在位三十

          年,凡十六世廿八主,至紂王無道,天 命轉移西岐由文王接衍。

. 武:即周武王也,姓姬,文王子,名發,興兵伐紂,克之, 紂自焚死,

          武王即位,國號周,在七年,心法相授,付周 公接續。(商湯有網開一

          面的鴻恩)。

. 堯:古唐帝,帝嚳次子,母感亦龍之祥,孕十有四月生堯於丹陵,育於

         母家「伊」侯之國,後遷「耆」,故曰:「伊耆氏」,受封於陶,復封於

         唐,故又稱「陶唐氏」,其號曰堯,史稱「唐堯」,以火德王。觀天象授

         民時,便利農作,在位九十八年,以子丹朱不肖,讓位於舜,始傳心法。

         堯帝誕生於上元(農曆元月十五日),是為天官,主賜福;

. 舜:古虞帝,姓姚名重華,克盡孝道,唐堯禪讓以帝位,並傳授心法,

          攝政廿八,天下大治,堯崩始踐天子之位,以土德為王,有天下之號

          曰:「有虞氏」,其號曰「舜」,史稱「虞舜」,在位十八年,以子

        「商均」不肖,讓位於禹。(堯舜大德:「承接道統。­傳十六字心法。禪

         讓政治。以道德治理天下)。

         舜帝誕生於中元(農曆七月十五日),是為地官,主解厄;

         禹帝誕生於下元(農曆十月十五日),是為水官,主救苦。

         堯舜禹稱三官大帝

. 哂納:哂,微笑。笑納弟子一片愚誠。

. 神袛:天神地袛(音祈),泛指一切神明。袛,地神。

. 俱庇:全都庇佑,指搭幫助道而言。

. 突破塵緣:看破人世間六根六塵苦海無邊般的牽纏,修行以出苦海塵

           勞。

. 醒悟迷津:使誤入岐途者由迷惑而覺悟。

. 可陳:可以訴說,可以供養。

. 清供素疏:指清茶、供果、素料等。

16歲以上(14歲以上()

. 俯伏:低頭俯於地,表禮拜敬畏之意。

 

功德費:關於求道時的功德費,師尊張天然在《暫訂佛規》引言 中如此說明:「然自古道不輕傳,故恪遵 關聖帝君壇諭:求道手續,稍取本人功德,以驗信道真偽,乃藉微資,刷書印訓,抑或接待來往,周濟貧困。並無任何捐募規例。縱使有力善信,均係自動助道,向無著人勸捐或種種勒索行為,令人輸分毫之資。且道眾多係貧素儉約之士,目的在效法孔孟,以法施人,非財施也。」

 由此引言可知:

1)功德費之訂定,係蒙關聖帝君壇諭

2)因大道寶貴,為表示個人求道誠心,「以驗信道真偽」,方訂此佛規

3)功德費乃取「微資」;用途在刷書印訓或是周濟貧困;以 「稍取本人功德」,藉此行功德來向上天表示求道人的誠心

4 在道中是不捐不募,縱有道親善信財施,也都是自動行功助道的

5)道親多貧素儉約,重在效法孔孟,以法施人

引保師

大引保師尊師母~真正保證我們的是師尊張天然與 師母孫慧明,他們是大引保,

小引保引保師~引師向上擔保求道人身家清白品行端正

             保師擔保我們求的道是「道真、理真、天命真」,保證我們百年以後回到 理天。

表文【解說】

         跪讀末後一著之後,接著就是「表文呈奏」,焚表文於三官大帝案前,完成新求道人地府抽丁、天榜掛號的事實。

 

根據西元xxxxxxxx日前後,在xx佛堂裡,

現在有領受上天恩典加被、願頂受眾生罪業的兒等張光璧、孫慧明,率領了引師保師,虔心至誠地跪在明明上帝蓮座之下,向老申稟報: 弟子私下以為,自從子會開天、

丑會闢地、寅會生人到現在,已經到達了第三佛彌勒佛收圓的運數了。下界東土的蒼生萬民,未能得遇天道普傳,致使性理道義不明,人心不 古,世衰道微,道統廢弛隱匿,輾轉至今已有三千多年了。 現今蒙沾上天老申慈悲,大開無量鴻恩,將正宗的道統真理天道、性理真傳,重新會聚孕育垂降此天命金線在東土中原,並仰賴祖師的鴻慈悲願,將諸佛諸祖的心法正宗,再度由山東青州郡故地開始,從此兵荒馬亂、荒煙廢圮的大地開展出來,宏揚到天下 各國各洲。 現在天災人禍不斷,世界上的眾生,

生活極端困苦、身心備受煎熬,卻無法得到解救,更何況還有更嚴重的水火災劫,已逼近到我們眼前;因此,無生老申無量慈憫,立下此白陽普渡龍華三會,來廣救無數無邊的眾生,重新整振佛綱,降下「一貫法航」,傳下這「末後一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先天大道,來普收有緣的道種佛子。 浩蕩恩德如同湯王、武王救拯萬民於水火之中的鴻慈大恩;也如同堯帝、舜帝以他們的德範垂治,讓萬民沐浴在道德馨香 淳美社會的大化鴻恩。弟子現在俯伏壇前虔心跪稟,叩求上帝老申笑納弟子等誠心上呈的「龍天表文」,並祈求案下四旁的天地神祇齊來 護法庇佑法壇,使辦道平安順利。 現在有新求道人○○○等,已經看清紅塵俗世因緣無常、醒悟迷津不再流連忘返了,所以才敢懇祈上帝大賜返回性靈故鄉的光明覺悟之路。兒等別無他事呈奏,謹存赤誠,恭敬地獻上清茶水果、素齋供品等,希望能向上 奉達到皇申上帝蓮前,懇求上帝皇申明鑑。兒等張光璧、孫慧明率眾等,俯伏於上帝蓮前虔敬百叩。

 

表文的意義:

 

. 完成新求道人地府丁、天榜掛號的事實。

 

. 表文呈奉須由師尊師母的代理明師(點傳師)率領引保師跪在 明明上帝蓮下,呈報新求道人的姓名、求道時間、地點,同時亦向彌勒祖師、三官大帝報名註冊。

 

表文乃是 上天老申娘明明上帝給新求道人遷離後天,或離開地獄的根據。

 

表文與疏文不同,疏文是人為,將需要之事,懇求上天慈悲恩准;表文非人為,是上天的旨意(天命),又名「龍天表文」。

 

表文有如保險單,保險天道弟子超生了死,今生受持以後,不再受輪迴之苦,若求道以後,反道敗德、誹道謗道脫離明師金線,那樣保險單就會失效。所以新求道人當愿禮畢,點傳師代替師尊、師母叮嚀一番:「您若愿不能了,難把鄉還。」

 

龍天表文須由明師(或代理明師)率領引保師大眾等,跪在 明明上帝蓮下,呈報新求道人之姓名,及求道時間、地點於上帝案前,同時亦向彌勒祖師、三官大帝報備註冊,最後師尊、師母懇祈 上帝賜予超生了死的明路。

 

是故,從表文的認識,便讓我們瞭解 上帝的恩典、祖師的鴻慈、師尊師母的大德、天命的寶貴,以及先天大道的殊勝。

求道表文代表著天命的殊勝,因此,求道表文的填寫必須謹慎、

正確無誤,才不至於耽誤了眾生的末後大事。

辦事人才 背誦備用

 

求道的條件

求道是皇申祖師明師引保的無量悲慈所成全,其關係的是求道人百年後是否能回理天、超生了死,而不僅僅是勸人為善、 ⯿信教而已,因此在渡人求道時,

須注意以下幾點:

1.祖上有德,前世有修;家清白,品性端正。

2.引保師引渡、佛前當愿;為表示求道之誠心,隨喜功德費行善做 功德。

3.無信不渡,切莫勉強

 

天命的傳承與殊勝,其中所須憑藉的是天恩的浩蕩、 祖師的鴻慈、所有佛聖仙真的慈悲本願、明師的擔荷、引保的成全。 正因為這無量無邊的悲憫慈愛、良善至誠的鍾毓濡化,此「末後一 著」的「一大事因緣」、方能真正成就,而薪傳永續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道六步功夫

講題11.png

視頻 https://youtu.be/GZUnZNQZAdE

 

  天道之進修,分為六步;『止、定、靜、安、慮、得』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大學經一章

第一:

道不知止處 修無從入手

知止:了悟本性歇止於至善的境地。進德修業的修子,能夠了悟本性當止予至善的根源時,心中自然有定向與目標。

天台宗重要的觀行法門:

所謂止,是止息妄念; 觀,是觀照萬法自性。

1、知什麼?知道訪求明師指點玄關竅,知道明德之所在,知道天地間的大道理,知道三期普渡,大道拯救善信之良機,知道修持內聖外王之道,以達至善之境。

2、止何處?止於至善寶地,達到真空妙有,效聖法賢,修持至盡善盡美,做到止境為最終目的。

3、如何知止?即內而知止為守性,去欲抑情,格物致知﹔外而知止不妄為,止住一切不正常的行為。

4. 至善之地,止而不遷,人心漸退,道心漸萌,自獲心定。

5. 初步學大學之功,須先知止於何處,止於性天,心有所歸,而性不問自定!」

  修天道,可無所止,儘量可修。止,即是止於一 止一為正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孔子所云:「吾道一以貫之」,蓋宇宙最高之原理,即止於一也。

世人稱之為「信仰」,所以稱之為信仰,乃最高的統一精神,實為最大的止處。

宇宙不停的移動,世事不庭的變換,人處於其中,沉浮輾轉,非常苦惱。

所以必須有一止處,有所止,乃可應付紛擾苦惱的環境。

止不是消極,止是精神的歸一起點。

止是靈性的歸一終點。

不求道便不知起始

不修道更不之終了

古代叔孫武叔在朝庭上對大夫們說:「子貢賢於孔子。」子服景伯把這話告訴子貢,子貢說:「拿圍牆做比喻吧,我的牆齊肩高,站在牆外,就能看到我家裏富麗堂皇;孔子的牆幾丈高,如果不從大門進去,就看不見雄偉壯觀、多姿多彩的景象。進得去門的人太少了,叔孫先生這麽說,也是可以理解的!」

登堂入室~知止  

孔門四配四聖~顏回(復聖)、孔伋(述聖),曾參(宗聖)、孟軻(亞聖)

知止而后能更有所作為,實為修天道「止」的功夫。

其進修的方法如下:

 ()堅定修持天道。執德弘毅,信道篤實

 ()恪遵修道戒律,以嚴肅本身之生活。

 ()實行抱一,絕無雜念,則精神可集中,自然止矣。

為學者,能夠知止,了解人生的真諦與定向,內能格物致知,外能明德親民,不受塵緣所紛擾,心無妄想雜念,本性自然光明,

知止而后有定

第二:

本性作主 生命有定向,不向外馳騁。

言人生有了方向,精神有所歸依,意志自然堅定,不為外物所動所惑,自然達於清靜無為。

知止於性天,覺悟自性本來具足一切,本來即如如不動,故說有『定』」。

如何定?即以良心當家,不再以識神用事,

栓心猿,鎖意馬,意志堅定為大丈夫

不以富貴妨其道,不以隱約易其心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自然達於如如自在,不變不動之定力。

定之益處:氣稟自然悉化。物欲必然全消。性體自然靈妙。心德必然流露。

清靜經云:「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

眼(見欲,貪美色奇物)、耳(聽欲,貪美音贊言)、

鼻(香欲,貪香味)、舌(味欲,貪美食口快)、

身(觸欲,貪舒適享受)、意(意欲,貪聲色、名利、恩愛)。

貪嗔癡三毒消滅。」自獲大定。

以增智慧,俗情看淡,內心不動,外物不搖,止於至善,自獲定力。

三施並行,積功累德,冤孽消清,本性光明,即得真定。

於一切處,不起愛憎,不隨所染,即是定。

古代有一位金碧峰禪師,在他知道本來面目以後,他什麼都不要了,唯有他用的玉缽,卻視為珍寶一般。

本來這位金碧峰祖師早就應該圓寂了,因為他的大壽早就過期,閻羅王老爺幾次的派黑白無常前去捉拿,金碧峰禪師正在入定中,黑白無常捉拿不到,無法向閻王覆命交差,當地土地神獻計小鬼,說金碧峰最心愛的是他的玉缽,若黑白無常將玉缽搖動了,金碧峰就怕玉缽的遺失而出定了,出定後就可以捉拿他前去交差了。

黑白無常聽土地神言後,依計而行,金碧峰祖師聽到缽的響動即刻出定,睜開眼來,見著是黑白無常拿著鐵鍊來鎖魂,心下一轉,把玉缽用力往地上一摔,就是為了對玉缽執念,險險乎送去了老命,他很快的對黑白無常說:『請在這裡等一會,讓我再稍坐一下吧。』說了以後,他又入定了。在定中他和黑白無常說道:

『若人要拿金碧峰,除非鐵鍊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

泰山崩於前而不驚。一切誘惑均不動搖,此是「定」功。

定功的效果,見理明,不為邪說異詞所動。

有大魄力,可擔當大任。即「莊敬自強,處變不驚」也。

其進修方法如下:

注重食物衛生,素食以清血液。

避免食葷,以免血液重濁。使生理健全,

須鍛鍊身體,由生理以增加心理的力量。

時刻提氣,勿使下墜,則可以助長健康。

實行專氣調息,使氣平和不浮,氣不浮,則血液不上沖,心思自然底定。

初則小定,久則獲得大定。

第三:

何謂靜?不起心生妄念,平靜不動搖,不妄想,不急躁。

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境;

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

  由定而靜,靜如止水,水靜尚可照影。人的精神止靜,自可燭照萬物。

由靜中可以生慧,更可進入感而遂通的妙境。其進修方法如下:

不生疑慮,不起妄念,親朋誹謗皆不聽,風聲魔考皆不懼,自然由定而靜矣。

受持三寶心法,身口意業,皆得清靜。

遵守五戒,身心清淨,修清淨行,本性清明且靜矣

 ()少私,私者我也,少私者忘我也。

 ()寡欲,欲者物也,不可受物的影響。

 ()實行心齋,使體合於心。

能清靜無為,才能樂天知命,煩惱妄想不入於心,身心自然安泰和順,困擾則不憂煩身心,自然安然自在。

第四:

本性清靜自然以後,心中即能安泰舒適,心曠神怡。

  止、定、靜、均不免用功夫,似由勉強而來。

「安」則自然,自然即放心也。放心者,無心也。

宰我問:「服喪三年,時間太長了。一年的時間就可以了。」

孔子說:「汝女安則為之。

孔子說:「不仁德的人不能長久過窮困生活,不能長久過安樂生活。仁德的人從實行仁中獲得安慰,聰明的人從實行仁德上獲得利益。」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

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從心所欲即放心也。

安貧樂道,重聖輕凡,勤行內外功,返其自然,

吉凶禍福,隨遇而安。

隨所住處恆安樂 身安環境 心安自性

 ()任其自然,不造作,不矜式,不勉強。

合於玄同,打破一切差別,無所區分,自是盡物之性,盡人之性。 

心常安則一身舒泰,身常安則動靜合宜。

第五:

慮者,思想精詳,聰明睿智,本性如日月之光明,事來則應,事去則靜。

能身心安泰,則思慮自然達到周詳,動靜合乎天理,處事圓融自在,自然達於萬慮無礙之境界。

  以上四段多屬靜的,到此則變為動的。修天道的最高修養,不是專注重靜功,靜功祇是進修的一個段落,並不是進修的目標。其進修的方法:

 ()隨心應化。

 ()揭發玄機。

慮者,效聖法賢,明其體而達其用,

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弘道以渡眾,

王外之道可得矣。

孔子是個賢人,他所譏刺抨擊的都切中諸侯的弊病。如今他長久滯留在陳國、蔡國之間,眾大夫所作所為都違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國,是大國,派人前來聘請孔子,各國忌憚孔子在他國起用(吳國 楚國 陳國、蔡國)。”於是就共同調發難將孔子圍困在陳蔡野外。孔子沒法行路,斷絕了糧食。史稱陳蔡絕糧 隨從的弟子疲憊不堪,餓得站不起來。但孔子仍講習誦讀,彈奏歌唱,傳授詩書禮樂毫不間斷。子路生氣,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窮困嗎?”孔子說:“君子能固守窮困而不動搖,小人窮困就胡作非為了。”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孔子安而後能慮,方能將死生置之度外.

事物應對皆能深思遠慮,處理一切皆圓融自在。

處事思慮安然周詳,必能寧靜致遠,真心修辦大道,必可離苦得樂,超凡入聖。

第六:

得什麼? 得道,而達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者,即宇宙在我裡面,我在宇宙裡面,我與宇宙是一個。

我與天地合成一個,即與天地參也。如此即可回歸故鄉之極樂無極天也。

得什麼知止定靜安慮,乃大學造詣次第,躬行實踐,獲得本性之光明也。

得什麼得本性光明,終身受用無盡,完成大人之學,則可超凡入聖,了脫輪迴,得登彼岸。

知止、身定、心靜、意安、性慮,為修身之次第步驟,修道者能實踐於日常生活中,處事自然大公無私,胸襟則坦蕩光明。

。。。。。。

  進修天道之六段功夫與效驗:

大學之入門( 止──由止而中,形者立也)得道

大學之方向( 定──由定而著,著者成長也。)修道

大學之造詣( 靜──由靜而明,明者光華也。)

大學之入室( 安──由安而動,順其自然也。)

大學之效驗( 慮──由慮而變,變者陰陽不測之謂也。)

大學之成就( 得──由得而化,化者超生了死也。)成道

孔子説:“我十五歲就立志學道,三十歲能夠立身行事。做事合乎禮法,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能是透諸事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聽到不同的意見不動心,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得大自在。”《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慧能六步解析~

何時知:聞道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 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雲:“我從嶄州黃梅縣東禅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

何時止:得道

作詩句後第二天,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何時定:學道

五祖歸,數日不上堂,眾疑詣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眾乃知焉,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粗糙。為眾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雲:“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遂出,坐磐石上。惠明作禮雲:“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雲:“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

何時靜:修道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宣說法。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遁。”遂出至廣州法性寺

何時安:明道

印宗法師請慧能至上席。詢問佛法深奧義理。見慧能言語簡單而佛理精妙,不受文字束縛。印宗法師說:“你定非常人,早就聞說黃梅五祖衣法南來,應該是你吧?”慧能答:“不敢。”宗於是作禮,請求把衣缽拿出來給大家看。

何時慮:講道

善知識!一切經典、及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都是為人而設,因為智慧性,才能建立。若沒有世人,一切萬法不會存在。可知萬法本是因人而興起,一切經書,也是因人說才會有。因為世人之中有愚有智,愚昧稱小人,智慧稱大人。愚昧人向有智慧人請教,有智慧人對愚昧人說法,愚昧人若忽然領悟心開,即和有智慧之人沒有差別。

何時得:成道

神秀說:“他有無師自悟智慧,深悟最上乘佛法,我不如他。且我師五祖,親傳衣法給他,難道憑空傳授?我恨不能遠道前去親近,在這裡枉受國家恩惠。你們不要滯留在此,可到曹溪參訪。” 一天,神秀令門人志誠曰:“你聰明有智,可以替我到曹溪聽法;若有聽聞,用心記取,回來告訴我。”

慧能大師享年七十六,年二十四得道,三十九剃髮,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

大學經一章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陽普渡的殊勝(中)

講題9.png

視頻: https://youtu.be/3-6TvNbuvtU

救人的靈性超脫生死,才算是真渡。

三曹普渡的意義:

以天道救渡三曹眾生的靈性超脫生死。

  • 1天曹-上渡河星斗氣天諸仙成大羅
  • 2中渡人間善信芸芸蒼生脫苦海-人曹
  • 3地曹-下渡地府鬼魂幽冥亡靈得超生

上渡河星斗氣天諸仙成大羅

1.司馬光氣天仙『求道』:

2.雲遊姑娘氣天仙『求道』:

3.北港媽祖莊玉芝『求道』:

貞德女神孟姜女求道

唐朝宰相狄仁傑求道

4.東港十三媽祖林善娘『求道』:

5. 宜蘭土地公林勝宏『求道』

6.北港媽祖天上聖母林默娘『求道』:

7.廣欽老和尚『求道』

8.印光法師『求道』

9.唐太宗李世民『求道』

10.韓信將軍求道:

人曹-中渡人間善信芸芸蒼生脫苦海

未開普度時 弟子尋師求道

乘願 天命

一脈相傳得道證例

李白詩《把酒問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92百年前)

師尊師母1930年「八卦爐會」中同領天命,開啟天道大開普渡的契基。

(1268年前)

回顧西元662年~慧能24歲得道

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苦其心志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

慧根深厚

慧能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 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雲:“我從嶄州黃梅縣東禅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

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

冥冥助緣

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情真意切

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祖師考問

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惠能剁柴踏碓。經八月餘。

磨練耐性

吾思汝 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心心相印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選拔賢才

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

貫性思維

祖三更。喚秀入堂。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受法標準

五祖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

寬恩補考

神秀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道在當下

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

學到底氣

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

障眼法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

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

師徒默契

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

授法得道

五祖歸,數日不上堂。眾疑。詣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眾乃知焉。

祖師天命交接

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

惠能於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

真道真考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遁。”遂出至廣州法性寺

印宗法師說:“你定非常人,早就聞說黃梅五祖衣法南來,應該是你吧?”慧能答:“不敢。”宗於是作禮,請求把衣缽拿出來給大家看。

講道弘法

北宗弟子嘲諷慧能不是字

神秀說:“他有無師自悟智慧,深悟最上乘佛法,我不如他。且我師五祖,親傳衣法給他,難道憑空傳授?我恨不能遠道前去親近,在這裡枉受國家恩惠。你們不要滯留在此,可到曹溪參訪。” 一天,神秀令門人志誠曰:“你聰明有智,可以替我到曹溪聽法;若有聽聞,用心記取,回來告訴我。”

南頓北漸

慧能大師享年七十六,年二十四得道,三十九剃髮,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

道脈相傳

在佛教史上,中土人的著述被稱之為經(六祖法寶壇經),唯惠能大師一人!

為大道開普渡預告先做舖路

菩提自性本來清靜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今開普度老師尋找弟子

單傳時期過去道在師儒(廟寺修)

白陽普渡現今道降庶民(家庭修)

人間有緣善信,皆可求得先天大道

具備什麼條件才可以求道 ?

求道既然能夠帶給我們終生受用不盡的好處,我們今日能有機會求道,會不會顯得太容易了?事實上,我們能得聞先天大道,首先要感謝  

上帝的恩慈,將自古不輕洩的大道普傳於世,使我們有機會得此上天不輕船之道;另一方面,我們本身也必須具備足夠的條件:祖上有德、根基深厚、佛緣成熟,才能夠順利求道。

1祖上有德 2品行端正 3累世有修

此外,我們必須向宇宙至高無上的造物主──

上帝發一個良心愿。此愿可歸納為三個要點:

一、得道以後,願意銘記並實踐道的精神,也就是日常生活所思所言所行,皆願以良心作為依歸。

二、得道以後,願以能力所及,助周圍需要我們幫助的人,願意多了解道的意義,並讓更多的人蒙受天道的福祉。

三、得道以後,絕不將求得的三寶告知任何人。三寶必須在莊嚴的求道過程中,天命明師傳授給我們才有真實意義,若由我們洩露給其他人,則不但毫無意義、毫無效果,我們自己也違反了天律。

這個良心愿,合乎人人本俱、天賦的良知良能,所以我們人人都能夠做到。真誠實踐良心愿,也必須滋潤我們求道時種下的智慧、慈悲、清靜之正因道種,使它順利萌芽、開花、結果,才不致虛渡這千載難逢的求道修道良辰。

真道真心 真修真證

求道得授

天命真傳 道統真傳 心法真傳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能順利求道,原因之一即是沾了祖德的光。是故上天開恩,只要我們修道有恆,則我們的祖先也有機會可以求道,超生得救;我們的子孫亦得蔭庇。對父母祖先盡大孝,這是最好的機會。

只要具備以上條件,則不論任何國藉、種族、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求道。

欲求得先天大道,脫出輪迴之苦、地獄之災,世間的窮通壽夭、鰥寡孤獨、生老病死苦,而返天堂永享天倫之樂者,必須:

1、我有得遇六萬年良辰佳期的幸運,我本人心地善良。我有先天根基深厚,也就是我本人前世做的功德善事很多,此即善緣

2、我本人祖先有功德,做善事,此即祖上有德。

我本人遇到引保師渡我得道,具備人緣

3、前生我們一同做過功德善事,或一同有修過宗教,今生遇天道降世,一同得道修道,此乃佛緣

(二)普渡人間的事實

01白水老人韓雨霖

河北寧河人1901年3月22日生

37歲時身染肺癆 後求道

1948年奉師母命

帶了多位前人來台灣開荒辦道,經過五十年的光景,道務非常弘展

領導下好幾位前人先後成道,受天恩慈封為大帝、真君、菩薩、仙長、大仙等等,果位高超,可印證「道真、理真、天命真」絲毫不假,

1995年逝世,享耆壽95歲。

老母賜封為白水聖帝

02德慧菩薩張玉台

河北省景洲縣人,

生於民國前二年九月十一日,

1943年求道, 1947年飄洋過海來到台灣開荒。

辭世於1990年二月二十五日,世壽八十一歲。老申賜封為德慧菩薩

03慈德仙君賴李妹

台灣台北樹林人:

護持和善道場大護法修道後半生三施全捨

04 晉元真君林亞昌

新加坡人

05.祥慈大仙趙階鳳

       泰國曼谷人

06.祥慈大仙-趙階鳳

07.裕明真君-曹英俊

08.賢德菩薩-張阿猜

09.泰國老和尚求道

泰國清邁市西元一九九○年,年二三八歲。

能得師指開無縫 三生有幸速奔行

大道普開拯群生 有志開道趁此年

結論:

由三曹普渡的事實,更可証明天道的殊勝──道真、理真、天命真;

望白楊修士善握此緣,好好建功立德,協助恩師,完成普渡三曹的重任。

天道普傳是亙古未有的一大因緣
明師應運是苦海眾生的一盞明燈
頂劫救世是諸佛菩薩的宏慈大愿
繼往開來是白陽弟子的神聖使命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陽普渡的殊勝()

講題10.png

視頻: https://youtu.be/136-k-0a0Q4

 

救人的靈性超脫生死,才算是真渡。

三曹普渡的意義:
以天道救渡三曹眾生的靈性超脫生死。

  • 1天曹-上渡河漢星斗氣天諸仙成大羅
  • 2中渡-人間善信芸芸蒼生脫苦海-人曹
  • 3地曹-下渡地府鬼魂幽冥亡靈得超生

天曹-上渡河漢星斗氣天諸仙成大羅的印證

氣天仙,如不得天道,仍是難脫輪迴之苦。
但還需功德足夠,才能尋找前世有緣之人,擔任引保,求得天道,返回理天。
仙佛曰:氣天之神來求道 必先立功把德建

司馬光氣天仙『求道記』:

師母親自授道的,『求道』後,

維皇老母敕封『悟司馬光仙』。

1956年結緣

敲缸救友 智慧一時   

出家守靜無我事 紅塵脫離志士

烏江霸王 有勇無智   

韓信戀位成虛勢 那如張良有智

唐朝武則天精忠謀國的宰相狄仁傑

2012年6月 慈恩講堂 得道

雲遊姑娘氣天仙『求道記』:

1930年師尊與師母共同領受老母的天命。

於娑婆苦海之中,共駕慈舟,犧牲一切,

各處尋找皇胎原人,歷經一切滄桑之辛酸,

受盡各種魔難。

姓何名雲婷

『求道』後到處消災治病,顯化渡人,

而後維皇老母加封為「教化菩薩」

成為雲字班的班長。3000滿

雲字班仙長~教化菩薩(雲遊姑娘)

悟字班仙長~悟禪師兄(王陽明大仙)

茂字班仙長~茂猛師兄(鎮殿元帥)

北港媽祖莊玉芝『求道記』:

蒙一位道親提醒,方知有大道可求,

所以欲求天道,後又蒙觀音菩薩慈悲,

准祂有機會『求道』,因此理天也開緊急會議,

承蒙關聖帝君慈悲恩准,

觀音菩薩以及濟公活佛允許祂臨壇借竅顯化,

後經濟公老師傳道而證道回理天,免去輪迴之苦。

北港媽祖說:

「吾本莊家之女兒,在世之時盡孝心

  二十有八來離世,玉皇封我代理神

  北港享受人香煙,五百年壽將享盡

  只剩區區十年整,眾多善男信女奉

  未聞有此出世法,眾多善信來告吾

  吾恍然大悟醒示,日日求得濟公佛

  老師要吾搭幫道,才可求得先天道

  凡人區區二百元,皆可求得寶貴道

  不知珍惜天堂路,枉費仙真來顯相

  氣天之神來『求道』,必先立功把德建

……

貞德女神孟姜女於2006-9-17於紐西蘭博愛仙居求道

東港十三媽祖林善娘『求道記』:

  (公元1977年農曆六月十七日韓老前人親授)

   林善娘做媽祖二百五十年因氣數已到,

   就上了南屏山求濟公活佛,

   可是老師始終不答應,就在山外跪了一個星期,

   因此感動了老師,

   又念我幾世未做惡,故答應了!

  『求道』後到處搭幫助道!

宜蘭土地公林勝宏『求道記』

  (宜蘭柯林村福德正神林勝宏結緣訓):

   林勝宏是福建省晉江人氏,家財萬貫,

   一生做善事不斷,無有子女,

   最後把房屋地契分給窮苦人家

   至九十四歲歸天後

 授玉皇大帝封為福德正神享人間煙火一百年,

  眼看氣數已滿玉帝召知要輪迴投生,

   然知道天時緊急世界將不長久,

   後到南屏山跪求濟公活佛三天三夜

   方才求得大道,『求道』後曰:

 我看世人真笨,道挨門挨戶送上門來,

    你們都不求,實在很可惜!

    甘願遭受劫數里,將來後悔莫及。

    想我們神和鬼魂,無有色身,

    要『求道』都是不容易,

    都要千辛萬苦求濟公活佛許可才可以『求道』,

    你們有色身千萬不要錯過機會啊……!

  最後我要奉勸世人,沒有『求道』的,

    要趕快『求道』,永生可得救,

    也可以返回極樂世界,可享洪福,

   ……

北港媽祖天上聖母林默娘『求道記』:

(1986年農曆二月初七日 雲林進德佛堂)

天上聖母聖訓曰:

縱然是造橋鋪路,未受明師一指點,

將來死後也只是到氣天,時間一到仍然要輪迴。

所以,現在氣天大仙均在找機會找和他有緣人,

請他們引進,才能求得上天寶貴的大道!

在世得到明師一指,乃榮幸中的榮幸。

人身難得,真道難逢,中華難生,明師難遇

『求道』四難,各位至今全得到,

所以各個氣天仙,甚至地府幽冥鬼魂都羨慕你們,

想當初,小神也是沒有得到明師一指,

蒙活佛老師慈悲,恩准小神得道,

才可以跳出三界之外,上升無極理天,

又蒙維皇老母敕封小小果位,

無功無德,有機會來此可了一點心願,

與在座各位共同勉勵……(後略!)

廣欽老和尚『求道記』

1987歲次丁卯四月十五日 無極宮

(廣欽老和尚台灣承天禪寺的住持)

道德天尊 太上老君 

今奉 母諭 降至佛軒 隱身已將 皇母 拜  

奉命帶領氣天仙

令其自訴批因苗 吾來暫隱一旁立 哈哈 退

求天求地求母娘 孩兒懵懂至理拋

悔恨莫及色身卻 方惺初衷昏瞶蒙

天恩師德恫瘝抱 今領入壇訴緣因

大典之日燃眉前 今吾心慌語難告

我乃是李廣欽 人稱廣欽和尚是也!

今奉 母命;太上老君引領 

方入佛門 急將 皇母參 

叩謝天尊慈悲引

再謝點傳師榮恩典 

三才賢士各安

一心唸佛禪定學

人稱我為水果師 說起緣由巧安排

水果持日六十年守定宗旨不更換

法其一脈佛性傳慇慇懇懇持戒遵

明師難遇不知曉 苦修苦煉數十年

未能識穿明師點 盲修瞎煉後悔晚

大道難求無上岸 海中浪游不知曉

雖然在世苦修身 未得一點超生難

內涵天意示夢人 回歸之時返氣天

無功無德怎回天 氣天修煉數百天

玉皇大帝傳喚吾 皇天不負苦心漢

叩求天尊引我前 上承皇母求濟顛

時日已至賜一點 返回理域脫輪轉

至今方知晨昏顛 以為苦修可回天

口誦心惟佛號念 未能登堂入室觀

方能今日受一點 引保二位萬謝感

印光法師『求道記』

只因為未得道 理天難返 雖行善只落過氣天大仙

都以為唸經文死生能脫 那曉得淨土法難脫循環

雖然是修淨土亦是一法 真淨土絕不是誦唸經篇

要明白現已至白陽應運 天時轉彌勒佛掌了天盤

吾在世亦曉得真理大道 不過是未得點亦屬枉然

自以為誦經篇最為高尚 那曉得有形者儘是虛幻

唐太宗李世民『求道記』

小仙不堪悲淒甚 心中焦急似刀割

不曉何日登道岸 求點一步超氣天

小仙氣界雖無疑 難逃罡風刷世間

罡風至時人物盡 小仙怎能脫此關

非求天道難脫苦 思之不盡淚漣漣

叩懇諸公多心費 助仙『求道』早上船

今番又蒙天恩廣 隨祖金駕來法壇

特與諸公結緣會 敬請慈悲報母前

掛號登船期『求道』 得使小仙超氣圈

韓信將軍求道記:

淮陰侯韓信,漢淮陰人也, 項梁因亡歸劉邦,蕭何推介於邦,拜為大將軍。

一舉而還定三秦。以背水一陣,破趙兵二十餘萬,南伐齊,破齊、楚聯軍。當是時,楚漢相爭,權在韓信,信以知遇故,終不背漢,而成漢高祖統一之業,為漢開國三傑之一。韓信起於布衣,胯下受辱,旋拜大將軍,一劍而當萬人師,統百萬雄

兵。腰懸三齊王印,終亡長樂宮中,兩

千年來漫漫長夜,飄泊氣界,不得歸家,聞者為之落淚。適今

皇天開恩,垂降大道,普渡三曹,遇此千載良緣,由是跪立南屏三十有四天,受盡風霜雪打,兩膝皮破血流,乃為明師一指,超氣入理,以其至誠感格 院長作主,輔仁堂中,叩求前人慈悲,前後費盡艱辛,終蒙白水老人親指,得返理域。兩千年之浮沉,於是乎超昇。閱此結緣訓,信乎大道至尊至貴,難得難求,唯得大道,方期返本還源,歸根認

,誠如大仙者,雖功蓋宇寰,赫赫一時,終是飄泊。吾儕幸逢斯世,值此明師降世,大開普渡之

際,把握千載難逢之佳期良辰,猛勇精進,報恩了愿,行功立德,以報天恩師德於萬一,方不負

皇 降道,師尊師母普渡收圓,前賢苦口婆心慈悲成全。願人人同心同德,同修大道,同辦佛事,同登彼岸。

1.韓信先請命~西元一九七七年  十月二十三日 新竹 輔仁堂

2. 經過~

前人有命 要趙經理 即往台中 稟報老前人

老前人慈悲 請三才飛鸞

南極仙翁臨壇 仙翁云 不行::。

時至十月二十四日戌時(元月三日)新豐三天法會

畢班之際

院長臨壇

(此際 在場每位都感動落淚 同為韓將軍跪求 韓將軍號哭 叩響頭求之)

3.授道~

待至十一月二十八日巳時 白水老人蒞臨 關聖宮

慈悲教誨 鼓勵成全至十二時十五分 臨走之際

諭旨 帶蒞壇前

院長大人既為〔三天主考茂田師兄鎮殿將軍〕,其職乃考選三曹,而其所出之試題,皆借人、物、事等各種因緣來考驗

(韓信將軍經 院長慈悲作主 老前人允准 由張前人

引 鄒經理保 老前人親指 終於求了大道 求道後

4. 結緣~

西元一九八○年七月十三日

輔元宮 侍官長 韓信

爾師尊 濟公活佛 領

慈諭 帶韓徒進入宮殿

就命韓徒自說云

張良大仙慈訓

天官府 文書官 張良

臨壇 再問張前輩聖體康泰

以『聖德無疆』四字送給班員

天道普古未有的一大因
師應運是苦海生的一
劫救世是佛菩的宏慈大愿
開來是白弟子的神聖使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設立佛堂的殊勝

講題8.png

視頻: https://youtu.be/3xahMCVghrY

我們都曾有這樣的感覺:當我們初進佛堂求道時,引保師帶我們進佛堂,被莊嚴的佛堂所感動,於是溫馨的氣氛,親切的笑容,一聲輕輕的問候,可口的菜餚。「佛堂」成了我們最喜歡去的地方。

美國大衛•霍金斯博士運用人體運動學的基本原理科學實驗結果表明,因為每一個人的能量層級都是由這個人的信念、動機、行為準則和心靈境界決定的, 一個人的能量層級又決定了這個人一生的一切. 你的生活環境中的一切都會對你的意識層次產生影響,包括書籍、音樂、電影、錄影帶、畫像、工藝品等等

在成長的過程裏,道場充實了生活,豐富了人生。有了道場的活動,美化了生活;有了研究班,提升了心靈;前人是導航,與前賢共修辦,生命不失方向;駕舟有燈塔,乘雲有仙伴。佛堂是指引的明燈,孤寂心靈的靠岸。猶如燈塔照亮歸航倦舟。佛堂更是法船,接引佛子朝聖顏。以下就設佛堂的殊勝做說明與分享。

先天佛堂的功能:

1.是眾生得道受記之處~

2.是莊嚴的講道、聞法之勝境~

3.道親學道成長之所~

4.佛子學道、提昇心靈之處~

5.躲劫避難之所~

6.救世的慈舟~

不同的場所具備不同的功能,也有各自的時代使命,因此道中的佛堂,其功能性自然有別於寺廟和教堂。

1.是眾生「得道受記」之處

佛堂像是一艘法船,在茫茫的人生大海中,承載著無數眾生,駛向光明清淨的彼岸。雖然不是所有的佛堂都裝潢的很華麗。但所有的佛堂都是同樣的莊嚴神聖,與聖靈充滿。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海不在深,有龍則靈。」佛堂是眾生嚮往的地方,藉著佛堂,我們在師尊師母的佛光加被下、領受亙古不傳的三寶心法,當下可頓見真如本性,了脫生死輪迴。

佛云:「人間一處佛堂,天上一朵蓮花。」設立佛堂之功德不可思議,如能善加護持,廣行方便,更是功德無量。

六祖大師言:

「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2.是莊嚴的講道聞法之勝境

六祖大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多數的道親求道之時,尚不明究理,必須參加道場所開設的各種班,在研究班中得以成長明理,充實道學,知命、達理。以致在平凡的生命中創造不朽,平淡中開創永恆。平常中有激勵;奮中有驚奇。生活已不再是短暫的心靈交會,而是生命智慧的重新啟發。

智慧不僅對生命的讚美、供養,更應是菩薩大愿的無限延伸。在研究班中每一位都是智者的代表,仁者的化身,讓出班的道親都能將感恩迥向天地,迥向於眾生身上。這一份對天道的了解,天道尊貴的體悟,化成修行真義更對道真、理真、天命真有新的認識和肯定。

3.道親學道、了愿成長的地方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

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在道場中,因為天命的流行,我們才稱得上代天宣化,宏法利生。在佛堂中,藉著師尊師母的大德敦化,我們得以講仁義,說道德,暢談人生真諦,在這裡讓無數的眾生找到了生命的尊嚴,認清了人生的方向,創造了幸福的家庭,譜下了生命的價值,留下了生命的意義。佛堂是老的無極宮,也是我們眾生的家,我們應好好的珍惜,善加利用,一則可以成全道親,幫辦道務,二則可以行功了愿,讓更多的原胎佛子認申歸根,讓更多的浪子(迷人)改惡向善,去邪歸正,進而效法諸佛菩薩,渡化眾生,共成佛道。

六祖大師問神秀徒弟志誠說:「你師父平時對大眾開示些什麼?」志誠應對說:「我師父常指示大眾,要住心於一處而觀淨,大家常打坐不睡覺。」六祖說:「住心觀淨,這是一種病,是用功的毛病,這不是禪。常坐著反而拘縛自己的身體,不自由了,在道理上有何益處呢?」

4.佛子學道、提昇心靈之處

六祖壇經~

從今日起,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

培養優良人格特質,使道親人人能自我肯定,肯定道真、理真、天命真。肯定修辦的生命成就,由內而外,能心誠、氣和、色溫、辭婉,每一位辦道者,能人品高尚,都足以代表天道尊貴。

佛堂的道親來自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具不同氣稟,價值觀、思想、觀念卻都在活佛門下車,目標一致,心念一致。皆能棄置習性,一心向道,歡喜修行。

5.躲劫避難之所

先賢常言:「自助助人必得天助」,在誠心學修、講辦過程中,吾人已在廣行方便,利人利物,平日必得天神護持。而在道場中,辦道者經常親近,接受佛光普照,並有三寶可以受持,家中設佛堂,將老聖靈請至家中,遇有災難,自感神佛護佑,而得以逢凶化吉,躲劫避難。此例處處皆有,不勝枚舉也。

六祖大師言: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6.救世的慈舟

基督教、天主教均謂天時已至「世界末日」,佛道二家亦謂天時已至「三期末劫」,蓋天心隨人心轉,人心善上天降的劫數少,人心惡上天降的劫數多,如今工商業競爭激烈,邪說橫行之時,人心不古,道德淪亡,因此上天降下大劫,而道乃因劫而設「天下溺,援之以道」,上天不忍玉石俱焚,故降下慈舟,救拯有緣佛子。吾人行道化人心為良善,善氣沖天,自能消滅災劫之降臨。

佛堂供奉哪尊佛像~

1彌勒祖師 濟公老師 觀音菩薩

2孔聖人 關聖帝君

3空著

成立佛堂的好處:

1.方便接引眾生

2.開班授課,造就人才

3.便於承上啟下

4.同修共辦、成長開拓道務

5.佛光普照,智慧成長,躲劫避難

6.早晚獻香慎終追遠與上帝同在

7.擔任天職,將來得上天果位

1.方便接引眾生

佛堂是苦海中的法船,是眾生的避風港,也是暗夜的明燈、心靈的燈塔。在這裡可以得到心靈的溫馨,生命的成長,智慧的清明。無數的人在此找到人生的方向,重拾自信心,生命重新定位,人生重新出發。建立了生命的光耀。無論士農工商,我們都可以廣結善緣,隨緣渡化,這是三期大開普渡的殊勝因緣。因此我們應秉持佛心,佛門大大開,有緣人快快來。

所以在佛堂中有如下作用:

(1) 拜明師,得真傳

(2) 弘法、明理、開啟眾生無上智慧

(3) 懺悔、感恩、迴向

(4)齊家同修行,幸福圓滿

2.開班授課,造就人才

佛堂成立,眾生才能在此拜明師,求真傳。但是人人根器不一,能當下契入道者少。故求道後,應鼓勵他們開法會,上研究班,以期明理,進而認理實修。並能學道、修道、辦道,逐步學習道中各項工作,如練習講道、佛規禮節,辦道操持,或是勤務支援。總之財施、法施、無畏施,盡力而為。進而投入辦道行列,行功了愿,成為三曹之人才。

(1)配合整體道場之教育工作

(2)設班成全道親明理達道

(3)初一、十五,道親回佛堂禮拜、研究

(4)道中長輩長青班

(5)幼童成全讀經班、青少年班

(6)其他活動

3.便於承上啟下

大學云:「家齊而後國治」要建立一道同風的彌勒家園,從各佛堂開始,凡事應以尊師重道為先,敬老尊賢故佛堂中。應經常提倡天恩師德,前賢之苦心。推而至整個道場。進而鞏固道場中心之運作,增進道親之向心力,維護道場倫理,呈現長幼有序的和諧道場。

以知恩感恩,上德師德,往上推恩、往下施德;主動策劃本身單位道場,報告道務,請示道務,分工合作,一團和氣,承命遵行。

4.同修共辦、成長開拓道務

財法侶地是修行的四要素,缺一不可,而佛堂就是其中一項要素。故在佛堂中,如何共同塑造氣氛,共同策劃道務,安排成全、辦道,及其他工作。才不才皆是上天之人才,可以分組分工,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可成就。要讓道親有歸屬感,參與感、成就感。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往往可以塑造一個人,在佛堂中,有如下特點:

(1) 同修共辦,相互提攜,共同成長。

(2) 在前賢的指導下,策劃道務,參與道務。培養共修共辦之包容力與合作力

(3) 成全道親。破除我執,接納別人,欣賞他人優點

(4) 心性提昇,因工作成長經驗,付出而心靈充實。

(5) 辦道參與,學習,歷練,而成熟圓滿人格。

(6)住進佛堂,道場,佛光普照,潛移默化。

5.佛光普照,智慧成長,躲劫避難

在師尊師母佛力加被之下,蒙祖師宏慈,天天仰受佛光。瞻仰仙佛慈容及法相莊嚴,觀己身渺小、卑微,進而惕勵自己,更加精進,多做常辦。參辦中成長智慧,功德日高,道功日深,福慧日長,業力漸退,三災八難自然遠離。

6.早晚獻香慎終追遠與上帝同在

在早晚禮中,

明明上帝至自己祖先

愿懺文持修 感恩懺悔

歡喜參辦,神人共讚。

7.擔任天職,將來得上天果位

成就仙位,並無人間爵位門檻,也無學歷限制,但憑真功實善,持之以恆,功圓果滿。不但得天職,更多一份為上天做事、了愿、立功的機會。當上天的服務生,做上天慈音的轉播站。送往迎來,任勞任怨,一心祇為眾生,離苦得樂,認中歸根。如此積功累德,自然道功日深。仙佛云:「西方果位人間証」,又說:「東方不捨,西方不得」。「要坐蓮台要打拼,先佔先贏。」(台語)早先已有不計其數前賢,在一生付出道場,而能道成天上、名留人間,是最好的印証。

修行之路是長久的,你可以永遠精進的保持下去。但面對你自己能級的更替,不可避免的會在有一些時候讓你發現,你的周遭環境可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除非你做好了準備能承受更高的能級,否則這一切都不會變化。

設立佛堂的殊勝

活佛老師慈悲指示設立佛堂的十個重要原因~

1.天堂的介紹所

2.三曹的事務所

3.學佛的改良所

4.成道的修煉所

5.西方功德的加油站

6.眾生靈性的救濟站

7.培養品德的大學校

8.避劫的眾福地

9.仙佛的歡喜地

10.捨念的清淨地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彌勒淨土的殊勝

講題7.png

視頻: https://youtu.be/f3X50sklBBY

 

釋尊大愿在五濁惡世成中佛,因眾生根性低下,業力深重,釋尊慈憫,若等眾生化世間成淨土,

久不可等,故世間此時不可無佛來引導。

釋尊所指五濁惡世: 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一、劫濁~通常是指饑饉劫、疾疫劫、刀兵劫這三劫。。

世界眾生都無法超越這些劫數,招到危害,少有寧日,。所以稱為劫濁。眾生不能超越劫濁總是被劫所限制的原因,都是因為堅固妄想。對於色陰、色身存有堅固的虛妄想,認為色陰、色身是我,所以存想固形的結果就被劫所拘束,就無法超越劫濁而被色法所拘繫,全球疫情總確診數18千多萬例 死亡總數超過400萬例,除此地球生命始終面臨自然災難的威脅,各種天災與人禍從未停止。有記載的歷史上對生命殺傷力最強的天災包括地震、海嘯、颶風和洪水。沒有哪一個地方是安樂土,全球:極端氣候帶來的滿目瘡痍,

暴雨水患,導致河水暴漲造成嚴重水患,上百萬人流離失所。民眾叫苦連天,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全球各地的暴雨、洪水、高溫等極端氣候事件,與氣候變遷不無關係。誰也無法預知下一次的災害,但幾乎可以確定的是,極端氣候將隨著氣候變遷的加劇而越加頻繁,這些訊號不斷提醒您我, 人心敗壞見錢眼開、唯利是圖、嚴重墮落為一個物化的民族 道德淪喪到處可見暴力、恐怖、殺人、放火、強搶、偷盜,充滿這種惡氣。這就是第一濁,

 

二、見濁~正法已滅,像法漸起,邪法轉生,末法世之時,眾生 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五種。

見濁以五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為體;

1. 我見~是身見以五陰我為身的我見  我見害於心 聰明障於道

2. 邊見~是落到斷見或是常見中,不然就是有增有減的執著中

有利欲的念頭並不一定是障害自己行道之心的阻力,

那些自以為是的偏見才是障害身心的障礙物

3. 邪見~是一切不如理、不如法的顛倒妄見都可說為邪見

新聞報導指出,藉男女雙修採陰補陽之名長期以短訊挑逗女弟子,藉「修法」談「淫慾」,讓出家女弟子以為信仰和情感上的唯一依靠,讓女弟子主動獻身,淫僧邪見即是魔道。邪師邪見即是邪道

4. 見取見~就是認為自己的看法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

 

人們一個個被各種謊言隱瞞的災難,被謊言製造的災難,漸漸被剝奪想好好簡單生活下去的機會,也不管自己的看法能不能通過理則乃至經典聖教的考驗,縱使別人的說法是合理有根據的,他也不管,都一概加以貶抑,認為自己的看法永遠是勝過別人的  不論是非真偽就是為了反對某人某事而反對

5. 戒禁取見,錯誤的邪見而去施設一種戒法或一種禁制,說不可以怎樣、不可以怎樣,這叫作戒禁取見。世人知見不正,異說紛紜,莫衷一是,不奉正道,不修善行,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就是見濁

三、煩惱濁~

眾生因有這三種障礙,因此引起無邊之煩惱,煩惱能迷惑本性

末法之時,眾生邪見增盛,執著多貪於諸愛欲,慳吝貪婪,嗔怒諍斗,諂曲虛誑,貪嗔嫉慢疑等諸煩惱極度盛行,攝受邪法而惱亂心神,經典中這樣說:「多貪、多瞋、多癡,此謂煩惱濁。」;

煩惱濁以五鈍惑(貪、嗔、痴、慢、疑)為體,最平凡而且最常看到的煩惱,是想要保有五欲的煩惱

有了煩惱障上的煩惱,所以叫作煩惱濁

四、眾生濁~眾生濁又稱為有情濁。

五陰就叫作眾生, 以五蘊(色受想行識)為體;當你正在執著自己的五陰時——自己的身行、口行、意行時,這就是眾生。眾生受見濁煩、惱濁之煩亂的結果,致使道德盡喪,多諸弊惡,心身不淨,不達義理,言行低劣,不孝敬父母尊長,不畏惡業果報,不作功德,不修慧施、齋法,不持禁戒等,眾生有著種種欺詐弊害的惡行,。在一個沒有真相沒有正義的社會裡,美一個人都是受害者,這裏面是否包括了你呢?

行伍陰的執著就是眾生濁,

五、命濁~被壽、命所繫縛 命濁又稱為壽濁

而人壽短促不過百歲的命濁,當然就是由於眾生的惡見及煩惱所致;見聞覺知、受用相互交織而形成妄想具有五濁中見濁及煩惱濁的眾生,就稱為命濁;善業力弱則命根漸短,此為殺生業之所招感。

這樣的眾生持續短促的命根、壽命,就稱為命濁

老子說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不感放縱五欲眾生貪濁

覺醒惡世五濁精勤去濁存清修持

覺醒

森羅殿內判輪迴  百千懊悔錯事堆 

人間總是隨性為  陰路走來苦痛催 

頻頻回首盼依歸  怎知福薄身滿罪 

條條加披刀山鬼  件件顯鏡驚心碎

一哭二辨三跪悔  俯首聽命待妙迴

任何事物,達到一個頂峰的時候,

都必將走向衰落。正法已滅剝極必復 可見衰颯的景象就在盛滿中,發生的機緘即在零落內。由於世間五濁: 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上天諸佛悲憫 這是當今大道降世的因緣

釋尊大愿在五濁惡世成中佛,因眾生根性低下,業力深重,釋尊慈憫,若等眾生化世間成淨土,久不可等,故世間此時不可無佛來引導。彌勒發愿在淨土中成佛。龍華樹下開龍大會,兜率天諸弟子仙真下世,按功定果,故大家要再來人間。

相傳布袋和尚為五代時候的人,應化於浙江奉化縣,

布袋和尚 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

岳林寺出家,他總隨身帶著一個大布袋,

有人問和尚有法號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

打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布袋和尚終日袒胸露腹,出語無定,

常以錫杖著布袋,右手提羅漢珠遊化四方,隨緣向人乞討,得來的東西全藏於布袋內,世人都稱他為「布袋和尚」。

有一次,浙江天童寺過堂打板時,

僧眾們陸續排班入座,嬉笑瘋顛的布袋和尚,不知從什麼地方跑出來,毫不客氣地就往齋堂中央方丈和尚的位置坐下。

糾察師發現了,生氣的要驅趕他下來,布袋和尚卻視若無睹,行堂師也向前要拉他下座,無奈他穩如泰山,動也不動一下。

眼看住持就要駕到,糾察師一急,趕忙走到中央,氣呼呼地用手揪住布袋和尚的耳朵,想把他拉下座來,誰知布袋和尚的耳朵被糾察師拉了一丈多長,耳朵都已經拉到齋堂門口,身體卻絲毫不動地安坐在中央。兩旁的大眾看了,都驚訝得目瞪口呆!

住持走進齋堂見此情形,就對糾察師說:

「讓他在上座,我就坐在他後面好了。」

從此以後,每天受午供的時候,布袋和尚就來了,並且老實不客氣地總是往齋堂中央的飯桌坐下。五代時期梁貞明二年(西元九一六年),布袋和尚於於岳林寺 圓寂前留一偈語

"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

 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佛教寺廟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尊面帶笑容、大腹便便、交腳而坐的佛像,在四王殿入門前的玄關處供奉的就是彌勒佛,為末法收圓一大事廣結終生緣。

有一副對聯說

大肚能容,容世上難容之事;

  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這位彌勒佛的形象據說就是當年的布袋和尚,人們說,布袋和尚是彌勒佛的化身。

佛說彌勒菩薩下生經:

     彌勒所化弟子,盡是釋迦文佛弟子。」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彌勒菩薩法王子  從初發心不食肉

      以是因緣名慈氏  為欲成熟諸眾生

      處於第四兜率天  四十九重如意殿

      晝夜恒說不退行  無數方便度人天

      八功德水妙華池  諸有緣者悉同生

      我今弟子付彌勒  龍華會中得解脫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

     須菩提,若復有人於我法中,

得聞斯義生信解者,皆於未來世見彌勒佛。

佛說在這個賢劫當中,有一千尊佛在這個世界示現。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

彌勒菩薩將來示現成佛,是第五尊

大寶積經:彌勒!我付囑汝,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正法滅時,汝當守護佛法僧寶,莫令斷絕

…世尊!我為利益一一眾生,

   尚受無量億劫之苦,況復如來付我正法,

而當不受。

世尊!我今受持,於當來世,

演說如來無量阿僧祇劫,

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般指天上兜率天;

另一義指龍華大會時的淨土世界。

《佛說彌勒上生經》

佛告優婆離:此名兜率陀天十善報應妙福處,若我住世一小劫中,廣說一生補處菩薩報應及十善果者,不能窮盡。」

兜率陀天在欲界第四天,又名知足天,分內、外院。天福壽為四千歲。內院是一生補處佛所居。在欲界如同眾生一般,但又有修十善,知善修善者方便能渡。

彌勒淨土的殊勝

佛教的天界分為欲界六天,分別是:四大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他化自在天及大自在天。

優婆離問世尊,此人雖受記出家,但不修禪定、不斷煩惱,命終後,生何國土?佛曰:此人十二年後,上生兜率陀天。

因此天是在欲而離欲,在三界而離三界,離世間眾生較近,能接引發心結緣者,是末法之時,不能斷欲及修禪定者之方便處所,是仗佛大愿所成福緣。天台宗稱方便有餘淨土,與阿彌陀佛淨土一樣可帶業往生。

觀想彌勒佛

稱勒佛號。

南無阿彌十佛天元.

南無天元太保阿彌陀佛

彌勒淨土,主要是由於 彌勒祖師與娑婆世間眾生的殊勝因緣所致, 彌勒菩薩是我們的未來佛,度化地球上所有的眾生,也是 彌勒菩薩的基本使命,而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也說: 彌勒菩薩於末法時期要負起護持三寶、宏揚度化的責任,而末法時期的眾生都要皈依 彌勒菩薩,因此在 釋迦牟尼佛已經滅渡,進入末法時期的今日,

萬教齊興,雖然各具特色,但想要在無上菩提快速的得到成就,當然只有皈依 

彌勒菩薩,是最契機的選擇。

而彌勒淨土有什麼殊勝之處,後學就以下幾點跟大家介紹:

彌勒淨土有什麼殊勝

一、淨土是距離最近

二、是最佳法門、易入門、易推廣

三、最容易成就印證最多的法門

四、往生淨土後,較快見佛聞法於無上道得不退轉

一、淨土是距離最近-----彌勒淨土是人世間最接近的一處淨土。化娑婆世界為佛國淨土  彌勒菩薩理想中未來的蓮花邦世界,是社會安和樂利,人心常懷慈悲,人們身體沒有任何疾病痛苦,而且壽命都很長。佛說彌勒菩薩上生經:「佛告優波離:『佛滅度後,四部弟子,天龍鬼神,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當作是觀,繫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

  迴向願生彌勒前者,當作是觀。』」

    釋迦牟尼的"方便說"

「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

.是最佳法門、易入門、易推廣-----

歷史正反合 修行本在家後出家今在家出家

人人可行菩薩道,只要有人發心修道辦道,不論是男是女,年紀大或年紀小,不用多久就會有ㄧ群人,經由他而開始學道修道。佛說彌勒菩薩上生經:「若一念頃稱彌勒名,此人除卻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聞彌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卻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禮敬彌勒者,除卻百億劫生死之罪;設不生天,未來世中龍華菩提樹下,亦得值遇發無上心。」

三、最容易成就印證最多的法門~  彌勒菩薩為了達到全民普度的目標三根普被,只要有人「存好心」想學佛、誠心皈依,就能順利的往生彌勒淨土。

     修持容易-行六事法,持齋禮佛,一切眾生迴向願生-彌勒淨土。

四、往生淨土後,較快「見佛聞法於無上道得不退轉」

往生佛國淨土最重要的目的之ㄧ是:見佛聞法於無上道得不退轉。但並不是每一個佛國淨土都是一經往生,就能馬上見佛聞法的,但只要在彌勒淨土往生者,即使只有下品生,仍然能夠得到 彌勒菩薩的接引。

   往生兜率天的六事法

第一、勤修功德。三學、八正道、六度、供養、佈施,皆為功德。默頌真言,禮拜諸佛。常來佛堂者:聽道理、常佈施

第二、威儀不缺。有戒律的人俱有威儀相,例如五戒。守佛規禮節

第三、掃塔塗地。清淨佛廟、掃地等。打毛巾、擦佛桌

第四、以眾名香妙花供養。供養僧團。衣、 食、藥、具四資具,佈施。(獻香、果、茶 幫助道場)

第五、行眾三昧。學道之人,在正信,正見,律儀的基礎上,於業處精進實踐。

      歡喜 感恩 、渡眾、成全

第六、深入、正受、讀誦經典。真理信受奉行。研讀三教經典,為人說法

我們白陽弟子,往生此淨土比較容易,六事簡而言之在信、願、行。求道者已俱足「信、愿」求道時有

有開法會又立愿者,一生又能照愿而行者,信愿行俱全。簡言之:拜佛唸佛號觀佛法相,無大惡業又心中樂意往生此淨土者,便可蒙彌勒佛接引,但要辛苦修行;白陽弟子中多親近道場,則較易上生九品蓮位。

見佛聞法,對一位學道者來說,可說是邁向成佛之路的ㄧ個里程碑,對我們眾生來說, 彌勒菩薩是未來佛,若錯過了最近一次的佛出世,就不知道要再等多久了,雖然也可以自行修練,但只是繞遠道而事半功倍,因此想要修行的人,都要皈依彌勒菩薩,這是一個最有效率的、能快速成就的法門。

佛說彌勒菩薩上生經

佛告優波離:「汝今諦聽!是彌勒菩薩,於未來世,當為眾生作大歸依處;若有歸依彌勒菩薩者,當知是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

   龍華大會時的淨土世界:

往生淨土後,「見佛聞法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大菩薩們不忍獨自涅槃,心念眾生苦海,常來往於世間,隨緣渡化眾生。但我們初發心愿者,怕紅塵俗事,迷失了本來面目,不小心流浪生死苦海中,故而彌勒尊佛,設此兜率淨土,讓我們容易歸去,不會從此常沈苦海中。生生世世所造之功德,白陽弟子修成的果位,例如:清閒大仙,文慈真君,真修大修,衪們留下的德行事蹟,影響許許多多的修行人,願意以衪們為榜樣,跟隨著衪們的腳步去學、修、講、辨、行,所以果位持續有上升,目前已知晉位為:仙長,菩薩,真君之果位。

末法接引眾生的因緣認識

白陽三聖:彌勒祖師 濟公活佛 月慧菩薩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未來的人間淨土是相當安和樂利的世界,這樣的世界是所有希望這個地球更好的眾生,在彌勒菩薩的帶領下一起成就的,我們道場的理想也是如此、 彌勒菩薩的本願是如此、孔子的大同世界也是如此,希望我們一起來推廣這殊勝的法門,讓人間早日變成淨土。

白陽弟子上生兜率淨土三資糧

第一是相信:道真.理真.天命真

第二是發願:            

清口茹素.開設佛堂.重聖輕凡

 財法佈施.開荒下種.捨身辦道

第三則修行: 誠心抱守 真心懺悔(實心修煉)

白陽修士成道證果:

文德仙君」,

司察仙長」;清閒仙長

大德真君,德化真君,真修真君,

晉元真君,裕明真君

福德大仙」承恩大仙,誠貞大仙」;

晉德大仙 ,清慈大仙」,靜修大仙」;

 德慧菩薩,文慈菩薩,不休息菩薩

慧圓大帥,文恥大帥

至德大帝,白水聖帝,

兜率淨土乃是彌勒創立的方便淨土。

兜率淨土內外院

兜率內院與兜率外院都是非常莊嚴和令人嚮往的居所,所不同的是兜率內院是補處菩薩的居所, 在有欲又能不妨礙修行的淨土中,

時時見佛聞法,自然能夠不斷地向上升進,內院中是清淨無欲的,最後必可達到離欲而成佛!

兜率外院則是天人所居。天人聽了佛法道理,都生起趕快修行以解脫三界生死、六道輪回,到達究竟解脫佛地的想法。

欲路上事,毋樂其便而姑為染指,

一染指便深入萬仞;

 理路上事,毋憚其難而稍為退步,

一退步便遠隔千山。

迴向偈

願生兜率淨土中 蓮開即見慈尊容

悟徹緣生第一義 誓隨彌勒演真宗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