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覺愚人忠正書法園地
學聖書軒之版主天覺愚人忠正的書法作品(其中"聖賢志願者銘","樂道生涯","覺性參天","國學之樂","天覺歌"等絕無僅有的個人經典之作),以歐陽詢楷書字體書寫,謝謝欣賞。

設立佛堂的殊勝

講題8.png

視頻: https://youtu.be/3xahMCVghrY

我們都曾有這樣的感覺:當我們初進佛堂求道時,引保師帶我們進佛堂,被莊嚴的佛堂所感動,於是溫馨的氣氛,親切的笑容,一聲輕輕的問候,可口的菜餚。「佛堂」成了我們最喜歡去的地方。

美國大衛•霍金斯博士運用人體運動學的基本原理科學實驗結果表明,因為每一個人的能量層級都是由這個人的信念、動機、行為準則和心靈境界決定的, 一個人的能量層級又決定了這個人一生的一切. 你的生活環境中的一切都會對你的意識層次產生影響,包括書籍、音樂、電影、錄影帶、畫像、工藝品等等

在成長的過程裏,道場充實了生活,豐富了人生。有了道場的活動,美化了生活;有了研究班,提升了心靈;前人是導航,與前賢共修辦,生命不失方向;駕舟有燈塔,乘雲有仙伴。佛堂是指引的明燈,孤寂心靈的靠岸。猶如燈塔照亮歸航倦舟。佛堂更是法船,接引佛子朝聖顏。以下就設佛堂的殊勝做說明與分享。

先天佛堂的功能:

1.是眾生得道受記之處~

2.是莊嚴的講道、聞法之勝境~

3.道親學道成長之所~

4.佛子學道、提昇心靈之處~

5.躲劫避難之所~

6.救世的慈舟~

不同的場所具備不同的功能,也有各自的時代使命,因此道中的佛堂,其功能性自然有別於寺廟和教堂。

1.是眾生「得道受記」之處

佛堂像是一艘法船,在茫茫的人生大海中,承載著無數眾生,駛向光明清淨的彼岸。雖然不是所有的佛堂都裝潢的很華麗。但所有的佛堂都是同樣的莊嚴神聖,與聖靈充滿。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海不在深,有龍則靈。」佛堂是眾生嚮往的地方,藉著佛堂,我們在師尊師母的佛光加被下、領受亙古不傳的三寶心法,當下可頓見真如本性,了脫生死輪迴。

佛云:「人間一處佛堂,天上一朵蓮花。」設立佛堂之功德不可思議,如能善加護持,廣行方便,更是功德無量。

六祖大師言:

「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2.是莊嚴的講道聞法之勝境

六祖大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多數的道親求道之時,尚不明究理,必須參加道場所開設的各種班,在研究班中得以成長明理,充實道學,知命、達理。以致在平凡的生命中創造不朽,平淡中開創永恆。平常中有激勵;奮中有驚奇。生活已不再是短暫的心靈交會,而是生命智慧的重新啟發。

智慧不僅對生命的讚美、供養,更應是菩薩大愿的無限延伸。在研究班中每一位都是智者的代表,仁者的化身,讓出班的道親都能將感恩迥向天地,迥向於眾生身上。這一份對天道的了解,天道尊貴的體悟,化成修行真義更對道真、理真、天命真有新的認識和肯定。

3.道親學道、了愿成長的地方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

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在道場中,因為天命的流行,我們才稱得上代天宣化,宏法利生。在佛堂中,藉著師尊師母的大德敦化,我們得以講仁義,說道德,暢談人生真諦,在這裡讓無數的眾生找到了生命的尊嚴,認清了人生的方向,創造了幸福的家庭,譜下了生命的價值,留下了生命的意義。佛堂是老的無極宮,也是我們眾生的家,我們應好好的珍惜,善加利用,一則可以成全道親,幫辦道務,二則可以行功了愿,讓更多的原胎佛子認申歸根,讓更多的浪子(迷人)改惡向善,去邪歸正,進而效法諸佛菩薩,渡化眾生,共成佛道。

六祖大師問神秀徒弟志誠說:「你師父平時對大眾開示些什麼?」志誠應對說:「我師父常指示大眾,要住心於一處而觀淨,大家常打坐不睡覺。」六祖說:「住心觀淨,這是一種病,是用功的毛病,這不是禪。常坐著反而拘縛自己的身體,不自由了,在道理上有何益處呢?」

4.佛子學道、提昇心靈之處

六祖壇經~

從今日起,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

培養優良人格特質,使道親人人能自我肯定,肯定道真、理真、天命真。肯定修辦的生命成就,由內而外,能心誠、氣和、色溫、辭婉,每一位辦道者,能人品高尚,都足以代表天道尊貴。

佛堂的道親來自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具不同氣稟,價值觀、思想、觀念卻都在活佛門下車,目標一致,心念一致。皆能棄置習性,一心向道,歡喜修行。

5.躲劫避難之所

先賢常言:「自助助人必得天助」,在誠心學修、講辦過程中,吾人已在廣行方便,利人利物,平日必得天神護持。而在道場中,辦道者經常親近,接受佛光普照,並有三寶可以受持,家中設佛堂,將老聖靈請至家中,遇有災難,自感神佛護佑,而得以逢凶化吉,躲劫避難。此例處處皆有,不勝枚舉也。

六祖大師言: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6.救世的慈舟

基督教、天主教均謂天時已至「世界末日」,佛道二家亦謂天時已至「三期末劫」,蓋天心隨人心轉,人心善上天降的劫數少,人心惡上天降的劫數多,如今工商業競爭激烈,邪說橫行之時,人心不古,道德淪亡,因此上天降下大劫,而道乃因劫而設「天下溺,援之以道」,上天不忍玉石俱焚,故降下慈舟,救拯有緣佛子。吾人行道化人心為良善,善氣沖天,自能消滅災劫之降臨。

佛堂供奉哪尊佛像~

1彌勒祖師 濟公老師 觀音菩薩

2孔聖人 關聖帝君

3空著

成立佛堂的好處:

1.方便接引眾生

2.開班授課,造就人才

3.便於承上啟下

4.同修共辦、成長開拓道務

5.佛光普照,智慧成長,躲劫避難

6.早晚獻香慎終追遠與上帝同在

7.擔任天職,將來得上天果位

1.方便接引眾生

佛堂是苦海中的法船,是眾生的避風港,也是暗夜的明燈、心靈的燈塔。在這裡可以得到心靈的溫馨,生命的成長,智慧的清明。無數的人在此找到人生的方向,重拾自信心,生命重新定位,人生重新出發。建立了生命的光耀。無論士農工商,我們都可以廣結善緣,隨緣渡化,這是三期大開普渡的殊勝因緣。因此我們應秉持佛心,佛門大大開,有緣人快快來。

所以在佛堂中有如下作用:

(1) 拜明師,得真傳

(2) 弘法、明理、開啟眾生無上智慧

(3) 懺悔、感恩、迴向

(4)齊家同修行,幸福圓滿

2.開班授課,造就人才

佛堂成立,眾生才能在此拜明師,求真傳。但是人人根器不一,能當下契入道者少。故求道後,應鼓勵他們開法會,上研究班,以期明理,進而認理實修。並能學道、修道、辦道,逐步學習道中各項工作,如練習講道、佛規禮節,辦道操持,或是勤務支援。總之財施、法施、無畏施,盡力而為。進而投入辦道行列,行功了愿,成為三曹之人才。

(1)配合整體道場之教育工作

(2)設班成全道親明理達道

(3)初一、十五,道親回佛堂禮拜、研究

(4)道中長輩長青班

(5)幼童成全讀經班、青少年班

(6)其他活動

3.便於承上啟下

大學云:「家齊而後國治」要建立一道同風的彌勒家園,從各佛堂開始,凡事應以尊師重道為先,敬老尊賢故佛堂中。應經常提倡天恩師德,前賢之苦心。推而至整個道場。進而鞏固道場中心之運作,增進道親之向心力,維護道場倫理,呈現長幼有序的和諧道場。

以知恩感恩,上德師德,往上推恩、往下施德;主動策劃本身單位道場,報告道務,請示道務,分工合作,一團和氣,承命遵行。

4.同修共辦、成長開拓道務

財法侶地是修行的四要素,缺一不可,而佛堂就是其中一項要素。故在佛堂中,如何共同塑造氣氛,共同策劃道務,安排成全、辦道,及其他工作。才不才皆是上天之人才,可以分組分工,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可成就。要讓道親有歸屬感,參與感、成就感。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往往可以塑造一個人,在佛堂中,有如下特點:

(1) 同修共辦,相互提攜,共同成長。

(2) 在前賢的指導下,策劃道務,參與道務。培養共修共辦之包容力與合作力

(3) 成全道親。破除我執,接納別人,欣賞他人優點

(4) 心性提昇,因工作成長經驗,付出而心靈充實。

(5) 辦道參與,學習,歷練,而成熟圓滿人格。

(6)住進佛堂,道場,佛光普照,潛移默化。

5.佛光普照,智慧成長,躲劫避難

在師尊師母佛力加被之下,蒙祖師宏慈,天天仰受佛光。瞻仰仙佛慈容及法相莊嚴,觀己身渺小、卑微,進而惕勵自己,更加精進,多做常辦。參辦中成長智慧,功德日高,道功日深,福慧日長,業力漸退,三災八難自然遠離。

6.早晚獻香慎終追遠與上帝同在

在早晚禮中,

明明上帝至自己祖先

愿懺文持修 感恩懺悔

歡喜參辦,神人共讚。

7.擔任天職,將來得上天果位

成就仙位,並無人間爵位門檻,也無學歷限制,但憑真功實善,持之以恆,功圓果滿。不但得天職,更多一份為上天做事、了愿、立功的機會。當上天的服務生,做上天慈音的轉播站。送往迎來,任勞任怨,一心祇為眾生,離苦得樂,認中歸根。如此積功累德,自然道功日深。仙佛云:「西方果位人間証」,又說:「東方不捨,西方不得」。「要坐蓮台要打拼,先佔先贏。」(台語)早先已有不計其數前賢,在一生付出道場,而能道成天上、名留人間,是最好的印証。

修行之路是長久的,你可以永遠精進的保持下去。但面對你自己能級的更替,不可避免的會在有一些時候讓你發現,你的周遭環境可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除非你做好了準備能承受更高的能級,否則這一切都不會變化。

設立佛堂的殊勝

活佛老師慈悲指示設立佛堂的十個重要原因~

1.天堂的介紹所

2.三曹的事務所

3.學佛的改良所

4.成道的修煉所

5.西方功德的加油站

6.眾生靈性的救濟站

7.培養品德的大學校

8.避劫的眾福地

9.仙佛的歡喜地

10.捨念的清淨地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彌勒淨土的殊勝

講題7.png

視頻: https://youtu.be/f3X50sklBBY

 

釋尊大愿在五濁惡世成中佛,因眾生根性低下,業力深重,釋尊慈憫,若等眾生化世間成淨土,

久不可等,故世間此時不可無佛來引導。

釋尊所指五濁惡世: 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一、劫濁~通常是指饑饉劫、疾疫劫、刀兵劫這三劫。。

世界眾生都無法超越這些劫數,招到危害,少有寧日,。所以稱為劫濁。眾生不能超越劫濁總是被劫所限制的原因,都是因為堅固妄想。對於色陰、色身存有堅固的虛妄想,認為色陰、色身是我,所以存想固形的結果就被劫所拘束,就無法超越劫濁而被色法所拘繫,全球疫情總確診數18千多萬例 死亡總數超過400萬例,除此地球生命始終面臨自然災難的威脅,各種天災與人禍從未停止。有記載的歷史上對生命殺傷力最強的天災包括地震、海嘯、颶風和洪水。沒有哪一個地方是安樂土,全球:極端氣候帶來的滿目瘡痍,

暴雨水患,導致河水暴漲造成嚴重水患,上百萬人流離失所。民眾叫苦連天,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全球各地的暴雨、洪水、高溫等極端氣候事件,與氣候變遷不無關係。誰也無法預知下一次的災害,但幾乎可以確定的是,極端氣候將隨著氣候變遷的加劇而越加頻繁,這些訊號不斷提醒您我, 人心敗壞見錢眼開、唯利是圖、嚴重墮落為一個物化的民族 道德淪喪到處可見暴力、恐怖、殺人、放火、強搶、偷盜,充滿這種惡氣。這就是第一濁,

 

二、見濁~正法已滅,像法漸起,邪法轉生,末法世之時,眾生 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五種。

見濁以五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為體;

1. 我見~是身見以五陰我為身的我見  我見害於心 聰明障於道

2. 邊見~是落到斷見或是常見中,不然就是有增有減的執著中

有利欲的念頭並不一定是障害自己行道之心的阻力,

那些自以為是的偏見才是障害身心的障礙物

3. 邪見~是一切不如理、不如法的顛倒妄見都可說為邪見

新聞報導指出,藉男女雙修採陰補陽之名長期以短訊挑逗女弟子,藉「修法」談「淫慾」,讓出家女弟子以為信仰和情感上的唯一依靠,讓女弟子主動獻身,淫僧邪見即是魔道。邪師邪見即是邪道

4. 見取見~就是認為自己的看法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

 

人們一個個被各種謊言隱瞞的災難,被謊言製造的災難,漸漸被剝奪想好好簡單生活下去的機會,也不管自己的看法能不能通過理則乃至經典聖教的考驗,縱使別人的說法是合理有根據的,他也不管,都一概加以貶抑,認為自己的看法永遠是勝過別人的  不論是非真偽就是為了反對某人某事而反對

5. 戒禁取見,錯誤的邪見而去施設一種戒法或一種禁制,說不可以怎樣、不可以怎樣,這叫作戒禁取見。世人知見不正,異說紛紜,莫衷一是,不奉正道,不修善行,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就是見濁

三、煩惱濁~

眾生因有這三種障礙,因此引起無邊之煩惱,煩惱能迷惑本性

末法之時,眾生邪見增盛,執著多貪於諸愛欲,慳吝貪婪,嗔怒諍斗,諂曲虛誑,貪嗔嫉慢疑等諸煩惱極度盛行,攝受邪法而惱亂心神,經典中這樣說:「多貪、多瞋、多癡,此謂煩惱濁。」;

煩惱濁以五鈍惑(貪、嗔、痴、慢、疑)為體,最平凡而且最常看到的煩惱,是想要保有五欲的煩惱

有了煩惱障上的煩惱,所以叫作煩惱濁

四、眾生濁~眾生濁又稱為有情濁。

五陰就叫作眾生, 以五蘊(色受想行識)為體;當你正在執著自己的五陰時——自己的身行、口行、意行時,這就是眾生。眾生受見濁煩、惱濁之煩亂的結果,致使道德盡喪,多諸弊惡,心身不淨,不達義理,言行低劣,不孝敬父母尊長,不畏惡業果報,不作功德,不修慧施、齋法,不持禁戒等,眾生有著種種欺詐弊害的惡行,。在一個沒有真相沒有正義的社會裡,美一個人都是受害者,這裏面是否包括了你呢?

行伍陰的執著就是眾生濁,

五、命濁~被壽、命所繫縛 命濁又稱為壽濁

而人壽短促不過百歲的命濁,當然就是由於眾生的惡見及煩惱所致;見聞覺知、受用相互交織而形成妄想具有五濁中見濁及煩惱濁的眾生,就稱為命濁;善業力弱則命根漸短,此為殺生業之所招感。

這樣的眾生持續短促的命根、壽命,就稱為命濁

老子說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不感放縱五欲眾生貪濁

覺醒惡世五濁精勤去濁存清修持

覺醒

森羅殿內判輪迴  百千懊悔錯事堆 

人間總是隨性為  陰路走來苦痛催 

頻頻回首盼依歸  怎知福薄身滿罪 

條條加披刀山鬼  件件顯鏡驚心碎

一哭二辨三跪悔  俯首聽命待妙迴

任何事物,達到一個頂峰的時候,

都必將走向衰落。正法已滅剝極必復 可見衰颯的景象就在盛滿中,發生的機緘即在零落內。由於世間五濁: 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上天諸佛悲憫 這是當今大道降世的因緣

釋尊大愿在五濁惡世成中佛,因眾生根性低下,業力深重,釋尊慈憫,若等眾生化世間成淨土,久不可等,故世間此時不可無佛來引導。彌勒發愿在淨土中成佛。龍華樹下開龍大會,兜率天諸弟子仙真下世,按功定果,故大家要再來人間。

相傳布袋和尚為五代時候的人,應化於浙江奉化縣,

布袋和尚 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

岳林寺出家,他總隨身帶著一個大布袋,

有人問和尚有法號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

打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布袋和尚終日袒胸露腹,出語無定,

常以錫杖著布袋,右手提羅漢珠遊化四方,隨緣向人乞討,得來的東西全藏於布袋內,世人都稱他為「布袋和尚」。

有一次,浙江天童寺過堂打板時,

僧眾們陸續排班入座,嬉笑瘋顛的布袋和尚,不知從什麼地方跑出來,毫不客氣地就往齋堂中央方丈和尚的位置坐下。

糾察師發現了,生氣的要驅趕他下來,布袋和尚卻視若無睹,行堂師也向前要拉他下座,無奈他穩如泰山,動也不動一下。

眼看住持就要駕到,糾察師一急,趕忙走到中央,氣呼呼地用手揪住布袋和尚的耳朵,想把他拉下座來,誰知布袋和尚的耳朵被糾察師拉了一丈多長,耳朵都已經拉到齋堂門口,身體卻絲毫不動地安坐在中央。兩旁的大眾看了,都驚訝得目瞪口呆!

住持走進齋堂見此情形,就對糾察師說:

「讓他在上座,我就坐在他後面好了。」

從此以後,每天受午供的時候,布袋和尚就來了,並且老實不客氣地總是往齋堂中央的飯桌坐下。五代時期梁貞明二年(西元九一六年),布袋和尚於於岳林寺 圓寂前留一偈語

"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

 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佛教寺廟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尊面帶笑容、大腹便便、交腳而坐的佛像,在四王殿入門前的玄關處供奉的就是彌勒佛,為末法收圓一大事廣結終生緣。

有一副對聯說

大肚能容,容世上難容之事;

  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這位彌勒佛的形象據說就是當年的布袋和尚,人們說,布袋和尚是彌勒佛的化身。

佛說彌勒菩薩下生經:

     彌勒所化弟子,盡是釋迦文佛弟子。」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彌勒菩薩法王子  從初發心不食肉

      以是因緣名慈氏  為欲成熟諸眾生

      處於第四兜率天  四十九重如意殿

      晝夜恒說不退行  無數方便度人天

      八功德水妙華池  諸有緣者悉同生

      我今弟子付彌勒  龍華會中得解脫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

     須菩提,若復有人於我法中,

得聞斯義生信解者,皆於未來世見彌勒佛。

佛說在這個賢劫當中,有一千尊佛在這個世界示現。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

彌勒菩薩將來示現成佛,是第五尊

大寶積經:彌勒!我付囑汝,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正法滅時,汝當守護佛法僧寶,莫令斷絕

…世尊!我為利益一一眾生,

   尚受無量億劫之苦,況復如來付我正法,

而當不受。

世尊!我今受持,於當來世,

演說如來無量阿僧祇劫,

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般指天上兜率天;

另一義指龍華大會時的淨土世界。

《佛說彌勒上生經》

佛告優婆離:此名兜率陀天十善報應妙福處,若我住世一小劫中,廣說一生補處菩薩報應及十善果者,不能窮盡。」

兜率陀天在欲界第四天,又名知足天,分內、外院。天福壽為四千歲。內院是一生補處佛所居。在欲界如同眾生一般,但又有修十善,知善修善者方便能渡。

彌勒淨土的殊勝

佛教的天界分為欲界六天,分別是:四大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他化自在天及大自在天。

優婆離問世尊,此人雖受記出家,但不修禪定、不斷煩惱,命終後,生何國土?佛曰:此人十二年後,上生兜率陀天。

因此天是在欲而離欲,在三界而離三界,離世間眾生較近,能接引發心結緣者,是末法之時,不能斷欲及修禪定者之方便處所,是仗佛大愿所成福緣。天台宗稱方便有餘淨土,與阿彌陀佛淨土一樣可帶業往生。

觀想彌勒佛

稱勒佛號。

南無阿彌十佛天元.

南無天元太保阿彌陀佛

彌勒淨土,主要是由於 彌勒祖師與娑婆世間眾生的殊勝因緣所致, 彌勒菩薩是我們的未來佛,度化地球上所有的眾生,也是 彌勒菩薩的基本使命,而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也說: 彌勒菩薩於末法時期要負起護持三寶、宏揚度化的責任,而末法時期的眾生都要皈依 彌勒菩薩,因此在 釋迦牟尼佛已經滅渡,進入末法時期的今日,

萬教齊興,雖然各具特色,但想要在無上菩提快速的得到成就,當然只有皈依 

彌勒菩薩,是最契機的選擇。

而彌勒淨土有什麼殊勝之處,後學就以下幾點跟大家介紹:

彌勒淨土有什麼殊勝

一、淨土是距離最近

二、是最佳法門、易入門、易推廣

三、最容易成就印證最多的法門

四、往生淨土後,較快見佛聞法於無上道得不退轉

一、淨土是距離最近-----彌勒淨土是人世間最接近的一處淨土。化娑婆世界為佛國淨土  彌勒菩薩理想中未來的蓮花邦世界,是社會安和樂利,人心常懷慈悲,人們身體沒有任何疾病痛苦,而且壽命都很長。佛說彌勒菩薩上生經:「佛告優波離:『佛滅度後,四部弟子,天龍鬼神,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當作是觀,繫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

  迴向願生彌勒前者,當作是觀。』」

    釋迦牟尼的"方便說"

「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

.是最佳法門、易入門、易推廣-----

歷史正反合 修行本在家後出家今在家出家

人人可行菩薩道,只要有人發心修道辦道,不論是男是女,年紀大或年紀小,不用多久就會有ㄧ群人,經由他而開始學道修道。佛說彌勒菩薩上生經:「若一念頃稱彌勒名,此人除卻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聞彌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卻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禮敬彌勒者,除卻百億劫生死之罪;設不生天,未來世中龍華菩提樹下,亦得值遇發無上心。」

三、最容易成就印證最多的法門~  彌勒菩薩為了達到全民普度的目標三根普被,只要有人「存好心」想學佛、誠心皈依,就能順利的往生彌勒淨土。

     修持容易-行六事法,持齋禮佛,一切眾生迴向願生-彌勒淨土。

四、往生淨土後,較快「見佛聞法於無上道得不退轉」

往生佛國淨土最重要的目的之ㄧ是:見佛聞法於無上道得不退轉。但並不是每一個佛國淨土都是一經往生,就能馬上見佛聞法的,但只要在彌勒淨土往生者,即使只有下品生,仍然能夠得到 彌勒菩薩的接引。

   往生兜率天的六事法

第一、勤修功德。三學、八正道、六度、供養、佈施,皆為功德。默頌真言,禮拜諸佛。常來佛堂者:聽道理、常佈施

第二、威儀不缺。有戒律的人俱有威儀相,例如五戒。守佛規禮節

第三、掃塔塗地。清淨佛廟、掃地等。打毛巾、擦佛桌

第四、以眾名香妙花供養。供養僧團。衣、 食、藥、具四資具,佈施。(獻香、果、茶 幫助道場)

第五、行眾三昧。學道之人,在正信,正見,律儀的基礎上,於業處精進實踐。

      歡喜 感恩 、渡眾、成全

第六、深入、正受、讀誦經典。真理信受奉行。研讀三教經典,為人說法

我們白陽弟子,往生此淨土比較容易,六事簡而言之在信、願、行。求道者已俱足「信、愿」求道時有

有開法會又立愿者,一生又能照愿而行者,信愿行俱全。簡言之:拜佛唸佛號觀佛法相,無大惡業又心中樂意往生此淨土者,便可蒙彌勒佛接引,但要辛苦修行;白陽弟子中多親近道場,則較易上生九品蓮位。

見佛聞法,對一位學道者來說,可說是邁向成佛之路的ㄧ個里程碑,對我們眾生來說, 彌勒菩薩是未來佛,若錯過了最近一次的佛出世,就不知道要再等多久了,雖然也可以自行修練,但只是繞遠道而事半功倍,因此想要修行的人,都要皈依彌勒菩薩,這是一個最有效率的、能快速成就的法門。

佛說彌勒菩薩上生經

佛告優波離:「汝今諦聽!是彌勒菩薩,於未來世,當為眾生作大歸依處;若有歸依彌勒菩薩者,當知是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

   龍華大會時的淨土世界:

往生淨土後,「見佛聞法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大菩薩們不忍獨自涅槃,心念眾生苦海,常來往於世間,隨緣渡化眾生。但我們初發心愿者,怕紅塵俗事,迷失了本來面目,不小心流浪生死苦海中,故而彌勒尊佛,設此兜率淨土,讓我們容易歸去,不會從此常沈苦海中。生生世世所造之功德,白陽弟子修成的果位,例如:清閒大仙,文慈真君,真修大修,衪們留下的德行事蹟,影響許許多多的修行人,願意以衪們為榜樣,跟隨著衪們的腳步去學、修、講、辨、行,所以果位持續有上升,目前已知晉位為:仙長,菩薩,真君之果位。

末法接引眾生的因緣認識

白陽三聖:彌勒祖師 濟公活佛 月慧菩薩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未來的人間淨土是相當安和樂利的世界,這樣的世界是所有希望這個地球更好的眾生,在彌勒菩薩的帶領下一起成就的,我們道場的理想也是如此、 彌勒菩薩的本願是如此、孔子的大同世界也是如此,希望我們一起來推廣這殊勝的法門,讓人間早日變成淨土。

白陽弟子上生兜率淨土三資糧

第一是相信:道真.理真.天命真

第二是發願:            

清口茹素.開設佛堂.重聖輕凡

 財法佈施.開荒下種.捨身辦道

第三則修行: 誠心抱守 真心懺悔(實心修煉)

白陽修士成道證果:

文德仙君」,

司察仙長」;清閒仙長

大德真君,德化真君,真修真君,

晉元真君,裕明真君

福德大仙」承恩大仙,誠貞大仙」;

晉德大仙 ,清慈大仙」,靜修大仙」;

 德慧菩薩,文慈菩薩,不休息菩薩

慧圓大帥,文恥大帥

至德大帝,白水聖帝,

兜率淨土乃是彌勒創立的方便淨土。

兜率淨土內外院

兜率內院與兜率外院都是非常莊嚴和令人嚮往的居所,所不同的是兜率內院是補處菩薩的居所, 在有欲又能不妨礙修行的淨土中,

時時見佛聞法,自然能夠不斷地向上升進,內院中是清淨無欲的,最後必可達到離欲而成佛!

兜率外院則是天人所居。天人聽了佛法道理,都生起趕快修行以解脫三界生死、六道輪回,到達究竟解脫佛地的想法。

欲路上事,毋樂其便而姑為染指,

一染指便深入萬仞;

 理路上事,毋憚其難而稍為退步,

一退步便遠隔千山。

迴向偈

願生兜率淨土中 蓮開即見慈尊容

悟徹緣生第一義 誓隨彌勒演真宗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道三不離

講題6.png

視頻: https://youtu.be/knJVcwQS55E

 

 意願修道 勸三不離 發願踐行

四弘誓願指的是一切菩薩於因位時所應發起的四種誓願。又稱四弘誓 四弘願

諸佛有總願別願,四弘誓願為總願,一切菩薩初發心時,必發此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

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

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

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

從今日去,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

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

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

如何看待 邪魔外道

佛魔並降,佛以渡眾生為懷,魔以亂道為心,兩相對立,佛降世犧牲財產護道,

魔降世拼生命亂修道心,

致修道士無可擇從,

現在末法時期,眾生哪能分辨是邪是正?

如果有人告訴你,他是什麼菩薩再來的,

記得趕快離開。大妄語。

真的菩薩再來的人,他不會講的,也不可能講給你聽。《楞嚴經》的重點:捨識用根:識就是妄識,就是妄心,用根,就是用心,用真心。妄心就是生滅心,

真心就是不生不滅的心

有的人動不動就說他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

有的人自稱,他是六祖惠能大師再來的;

有的人自認為是文殊師利菩薩再來的。

這在《楞嚴經》的後面就講得很清楚了,

叫做泄佛密因,告訴你我,真正菩薩來的,

一句都不能講,是佛所禁止的。

他是真的菩薩來的,他也不能告訴你。

千萬不要被外面的五花八門惑亂你的清淨自性。

現在假大空呈現的假话、大话、空话,不倫不類,

妖言惑眾,好為人師的人,大部分品性欠謙卑、

常自私、好忌妒、貢高我慢、態度囂張、剛愎自用、

固執己見,往往認為自己總比別人優勝,執著“自我”為中心,不喜歡接受別人的批評和教導,由於自滿自足,不思進取,又不肯卑躬向他人學習,

基本要領尚未掌握得好,就急於表現自己,一知半解,言過其實,結果是害人害己。

孟子曰︰「人之大患,在好為人師。」

末法時期 五魔亂世?

大劫凜凜在眼前     五魔掃世甚兇嚴

各人提防早修善     莫到臨時後悔難

               ~~~關聖帝君救劫度人指迷篇

差來了五大魔東土大鬧 設萬法定連環惡孽來收

天數至地數滿氣數已到 亦是那人造孽夙結冤仇

~~~~皇母訓子十誡

天魔、罪魔、行魔、惱魔、死魔。

道本先天  不在一切法

在未求道前我們拜佛,是祈求神明保佑平安、健康、賺大錢;

求道後是找回一條人生光明道路,百年後靈性回天之路,

不再生死流浪輪迴迷轉,這才是真正的人生真諦、生死大事。

因為求道選入聖賢榜,更要一步一步修己成人,走向成道的路,這才是上天慈悲降下大道,讓眾生能先得後修的保證。

所以成道是需要腳踏實地修辦並行的,如同上階梯,布布登青雲。

求道是種下一粒成佛的種子,之後須靠自己努力栽培灌溉,

使其成長茁壯,最後結成道果。所以中間的努力過程,

包括學道、修道、辦道,就非常重要了。

因為學修辦,讓我們能找回一開始就有的善良本性,

所以要下定決心,專心一意的學修辦,

將失去的本性找回,恢復本來的真面目

但要如何做到學修辦呢?。所以必須藉著三不離,去體悟道理建立起自信(性)心,產生自發性不退轉的力量,始終如一的立下志願達成佛果。接下來願與大家一起分享,白陽弟子修道三不離:

一.不離道場(本心) 

老母的無極宮。具體做到誠心抱守

1. 道場參班天人合一~可以收束身心

佛堂可以收心 穩住大家的慧命 護持道場的莊嚴。「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佛陀圓寂前留下了這一句讓弟子們深省的話,也是一句公案。因為人心總是向外攀緣追求,回到莊嚴佛堂找回清淨本心,把外放的心收回到自性處,讓起伏的心沉靜下來。

2. 奉天承運慈航行舟~可以同修共辦

佛堂可以行功了愿、三施並行。盡一份心力為上天辦聖事,

就算在佛堂靜下心來坐著聽課,也是行無畏施護持法會的進行。 

3. 末後一著傳心法要~可以行功了愿

佛堂可以精進不懈怠。道在一切處,道也在祂心中,說平凡極其平凡,說神聖極其神聖,祂能體貼天心,敬畏上帝老母。在佛堂中學習佛規禮節,常常使用才不會忘記。又可以研究道理,開悟對人生的盲點疑惑,使自己有正確的人生方向遵循,導正自己的身口意合乎理,才不會盲修瞎煉。永嘉大師說:「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 

4. 天恩加被祖師鴻慈~可以感恩清靜

佛堂可以成全眾生。我們要學習能低心、平等服務一切眾生,引導同修、後進一起走向光明的路。

另外,我們每個人身上的自性佛堂更要二六時中不離。這個無形的佛堂,才是永恆存在的,時時迴光返照、常清常靜,當心靜無念時,即刻就在天堂。

二.不離經典(聖言) 

  • 圓融萬法融通萬教~以經典印證性理

所謂﹁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言語乏味。﹂所以多讀聖書,可以改變氣質。聖賢仙佛所留下的經典聖訓,三教經典(儒~四書,佛~壇經,證道歌, 道~道德經.  菜根譚),都是過去修行時的體悟所流露的妙智慧,得修道人仔細專研參悟。

透過閱讀聖訓經典—

  • 讀經是為明心~明鏡來照心
  • 讀經是為解義~學和思兩兼
  • 讀經是為修定~都攝六根眼.耳.鼻…其義自現
  • 讀經是為弘法~同沾法益,勸發菩提心 旁徵博引

白陽經典應時應運~順天時末法指南

 性理題釋 仙佛聖訓

3.五教經典敦品勵志~讀經典反躬自省

審察自己的身口意,改變以往錯誤的想法觀念,將不良的嗜好、脾氣毛病,一一懺悔改過,改惡向善,不再犯錯造過。西天取經的故事中,每一個角色人物都是暗示修道人要藉著假體修己,

首先三藏法師就代表一顆不屈不撓的不二真心,一心到西天取經。

修道人也要老老實實修行,不投機取巧,才能返回理天;

大弟子悟空(須悟空),就是要解開一切束縛,不被外在假相、慾念牽纏住,才能身心解脫自在;

二弟子沙僧,就是要戒(殺生),因為人的嘴一年中不知吃了多少不該吃的、吐出多少不該說的,所以要慈悲心口放生,少說多做;

三弟子豬八戒(知八戒),人世間的酒色財氣、名利恩愛都要看淡放下,才能把這因果造業的八條根拔除,免受輪迴之苦。

從這四種角色要修心、修意、修口、修身,。真理是需要靠自己去深刻體悟的,自己才能改變自己,修回本性良心,這就是每個人的一部無字真經,與仙佛相同的覺性,要發揮其妙用,

恩師云:一個人能反省有多深,智慧流露就有多深。

所以反省的功夫,是靠自己去修的,

才能有所得,求佛不如求己。

4.用法捨法自性覺行~無字經不執文字

陸九淵是宋明理學的開創者及代表人物之一,

主張「吾心即是宇宙」,斷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他認為治學應「發明本心」,不必執著於書典鑽營外求,「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

《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讀書不可拘泥於書上所載,一味盲從。

歷史可信嗎? 我們只能說:大體可信 拘泥執著 不如沒有

三.不離前賢(金線) 

常云:﹁佛是眾生,眾生亦是佛﹂佛是因眾生而成就的,欲成佛必先做眾生的牛馬,所以不離眾生,即是不離仙佛。時時以慈悲的愿力,念念救渡眾生,自然與合、與眾生合,這就是合同的真意。.傳達真理正法給你的人,就有五恩的其中一恩,即「聖師傳法恩」

  1. 前賢成全菩薩示現~。明師是代表上帝來引導我們認識真理,老師代表著上帝的真理,每一句話皆是上帝的心,祂以後要跟咱們同住在佛國裡
  2. 護道了愿聽師調遣~道是靠人宏揚出去,讓所有眾生、兄弟姊妹都能登上法船,跳出輪迴。

 “學無前後,達者為先 誰通達了就敬重他。

 此刻是三曹大開普渡的時刻,要救渡的時刻,要救渡所有有緣佛子回天,不能只有獨善其身、匿道不現。

  1. 知恩感恩前尊後導~。心存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見眾生的苦如同自己的苦,能適時伸出援手救助眾生離苦得樂,為眾生拔苦。
  2. 叔齊典故講述的是商周時期貴族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叔齊,伯夷為長子,叔齊是三子  兄弟二人以恪守仁義而成為商周時期的仁義典範,
  3. 於是兩兄弟一起隱居, 最後王位禪讓予仲馮
  4. “才德全盡謂之聖人”

十五代祖曰:

「凡學道者當明師徒之大義。天地君親師五恩並重。

故君在臣無權,父在子無權,師在徒無權。

夫與君爭權謂之奸臣,

與父爭權謂之逆子,

與師爭權謂之叛徒。」。

修道檢驗真心 無戀名利權位

天心守護金線緊隨~。

認準金線

「師心吾心,師志吾志」,服膺拳拳,永矢勿諼。

凡是為學之道,以尊敬教師最難做到。教師受到尊敬,然後真理才會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後民眾才懂得敬重學業。凡學之道,嚴(尊敬)師為難。

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同修間能互相的關心鼓勵、勸勉向善,使大家因道而親,

修道路上多一個道伴知音,才是真正的不離善知識。

修道人懷著一顆誠心誠意的信心,

更要識透三寶不離我們的自性良知:

時時在內心自性寶地用功夫,恢復光明清靜的真我。

覺察反省自身,修身口意、懺悔改過,不再造因結果。

慈心渡化眾生,三施並行,始終如一。

完成四宏誓愿:

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

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

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

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三不離中不離三寶自性,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1.「畏天命

不離道場(本心)

第一個「畏天命」,這「畏天命」三個字,包括了一切宗教信仰,信上帝、主宰、佛。這些都是「畏天命」。一個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個人到了無所怕,不會成功的。敬畏上天的意志

「畏聖人之言」

2.「畏大人」「畏大人在上」

不離前賢(金線)

金線斷,金線連,金線一斷,保命難。」這一場考由七十二個假彌勒,三十六個假弓長,真假一齊現出,憑個人的緣份,個人的智慧,勿貪勿妄,不嗔不疑,認明金線,真修實煉,始終如一,

千萬不可亂接金線,投假祖 拜假師 亂串他船,務須謹慎,否則午時成道,巳時墜,功虧一簣,前功盡棄。修情者墜,認理者昇,認清金線,

3.畏聖人之言」

不離經典(聖言)

「敬畏聖人的遺訓  像我們讀《論語》,看四書五經,基督教徒看聖經,佛教徒看佛經,這些都是聖人之言,怕違反了聖人的話。

清虛道人  慈悲:

捨凡情則父母妻子受餓,捨道德者則落空一生,

須知三期性理,真天大道,中不偏庸不易,

是歸根復命之真天道,

青陽已過,紅陽又止,白陽應運之時機,

彌勒古佛掌天盤,

天然月慧二佛並肩承運道盤,辦理末後一著,

天旨三界神聖仙佛,協助正宗,使三期大道心法重光,

直指人心,真傳直授庶民小子,是天之意,

同時修羅魔眾,應時考道,轉世為人者為人身魔鬼,

亦有藉神名義,設神壇惑眾,考退修道士,

修道士宜各慎之,凡是誹謗大道真理者皆是魔眷屬,

修道士稍有不小心,落入考場圈內,難以自拔,

修心聞賭戒慎。

白陽弟子修道三不離修道子在道程中遇有挫折、變化等因素,只要能夠一心向道,修持不退,

不離道場 不離前賢 不離經典

則終必可以返回理天。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防疫消災五毒隔離~()

講題5.png

視頻: https://youtu.be/jAW9BR4PH0Q

 

 疫情防控 揭示五毒引患

百病從心起,養生先養心

五毒癮患

貪毒 嗔毒 癡毒 慢毒 疑毒

身受病 心先病 心病五毒貪.....

毒害身心 致使靈性輪迴不止

疫情防控 揭示五毒引患-()
(一)貪:是貪愛五欲,

我們無名煩惱的造業根本源於「貪」。

   貪的途徑來自五根~....

引發~五欲色....

陰蘊潛藏~.....

五欲過患 身心俱損 皆因恣意貪婪

原本清淨無染的心 清淨心

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天性清靈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亙古以來,吾人清淨「自性」未曾玷汙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亙古以來,「道」之實性終不曾毀壞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亙古以來,萬相、萬物皆具足其「能量」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亙古以來,「自性」化育的「元氣」未曾終止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亙古以來,萬相、萬物皆因「道」而生化萬有 自性元神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心被貪嗔癡慢疑 五毒所擾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五欲 眼貪色.耳貪音.鼻貪香.舌貪味.身貪觸.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五門緊閉外賊不入

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色.....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澄心淨意 五欲無染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萬法唯心愛憎 好壞 善惡 美醜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幻境緣影 ~....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遠觀其物,物無其物。百年身 身物外物

三者既悟,唯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性在身心在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心是地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 天有神

既驚其神,即著萬物;心著外物

既著萬物,即生貪求;心生貪求

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無明煩惱苦根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  常沉苦海 失道

《華嚴經》云: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

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

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有一個心,祂好像是一個善於工筆畫的師傅,

能夠畫出種種的欲..無色三界器世間,

也能夠畫出一切有情眾生的五蘊身。

心中含藏人的業種,祂就幫你製造出

一個人的五蘊身讓你使用,

心中含藏著畜生的業種,

祂就幫你製造出種種不同的畜生身,

供你來酬償業果,由此因緣而受種種的苦報。

心性多慳貪、嫉妒、邪見、欺誑、廣造眾惡,

則為你製造鬼道有情的五蘊身;

如果廣行十善業道利樂有情者,

就讓你生到欲界天受用欲界天的天福

乃至十方三世一切佛所成之佛身,

都是在說這個能夠出生三界一切法界的心。

修道即是修心

防疫 外毒是病菌 防疫 內毒是心中的嗜慾

古人說:經常舉行酒會宴客作樂的,

絕對不是一個正派人的家庭;

喜歡靡靡之音和愛穿華麗豔服的,

絕對不是一個正派的讀書人;

名利和權位觀念太重的人,

絕對不是一個好官吏。

孔子說:「立志追求真理,

而恥於粗布淡飯的人,不值得交談。」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

未足與議也。」

指的是

飲宴之樂多,不是個好人家;

聲華之習勝,不是個好士子;

名位之念重,不是個好臣士。

~

清朝 獻縣衙門公署裡有個小差吏王某,

是個刀筆吏,專靠耍筆桿子幫人訴訟,

每接到訴訟辨乘機敲詐勒索他人的財物。

但他每得到一筆不義之財後,

必然被另一起意外事故消耗掉。

這獻縣衙門附近的城隍廟裡有個道童,

一天夜晚,他路過大殿的走廊下,

聽見有兩個鬼吏在殿堂里拿著賬簿在對帳。其中一位說:「那傢伙今年搜刮的錢財可真不少!得想個辦法讓他損耗損耗!」

正在沉思間,另一位說:「只要一個翠雲,就夠他受了,沒必要再費其它的周折啦!」這城隍廟裡經常鬧鬼,道童已經司空見慣,也不害怕。但不知那二吏所說的翠雲到底是什麼人?也不知是要給誰損耗?

不久,獻縣城內的妓院中新來一位

名叫翠雲的妓女。那王某立即就被這翠雲的美色迷住了。在她身上花去了所積蓄的不義之財有八九成。還被染上一身惡瘡,

他延醫用藥,百般調治,

等到他的病差不多治好了,

他所有詐來的積蓄也全花光了。

人們統計他平生所得的不義之財,

可以用手指頭算得出的,巧取金額大約就有三四萬兩文銀。後來他得了瘋病暴死,

竟連買口棺材的錢都沒有。

唐朝有個 鳥巢禪師給做官者的忠告:

刀筆為官四十年

是是非非有萬千

一家飽暖千家怨

半世功名百世冤

故事~

過去有位算命先生虞春潭,他給人推算,大部分都很靈驗。 又一次他去襄陽、漢陽一帶遊歷,與一位讀書人同船,兩人相談甚歡,十分投機。

時間長了虞先生發現這個讀書人不睡覺也不吃飯,心裏懷疑他非仙即鬼。

 夜裡暗中問他。

讀書人回答說:「我既不是仙也不是鬼,

是文昌帝君治下的司祿之神,有事到南嶽去。 因為和你有緣,所 以能夠聚在一起盤桓幾天。」

算命的虞春譚問他:「對於命理算命,

我自認為理解頗深,懂得很多了。

 可是有一次我推算某人應當大貴,

可是竟沒有靈驗。 您是主宰功名、祿位的,一定知道緣由吧。」

讀書人說:「這個人的命本來是應該大貴,但他太過於熱衷做官,

所以就被消減了十分之七。 」

算命的虞春譚說:「熱中做官,也是人之常情,為什麼冥間對這個懲罰這麼重呢?」

讀書人答說:「凡熱衷於做官的,其中強悍的必定會倚仗權勢作威作福,必定陰狠而且剛愎自用; 而那些個比較軟弱的則總是要想方設法保住自己的官位,這樣的人一定是心地險惡而且深藏不露。 還會仗勢作惡,保住官位,一定會導致他們勾心鬥角,爭寵鬥勝陰謀算計排擠別人。 至於到了排擠這一步,那就會根本不看這個人是好還是不好,只論是不是與自己是一夥的,即黨同伐異;也不管那件事情是不是該做的,只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 這樣的人做了官,那壞處弊端說都說不完哪。 你說的那個人他的惡行就是貪婪而且殘酷,何止是削減祿位 他的壽命都要消減折壽! 」

算命的虞春譚記住了這位讀書人的話。 過了兩年多, 那個人果然死了。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五欲貪毒自害生命…….閱微草堂筆記 

閱微筆記是二百多年前 清乾隆年間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 紀曉嵐所寫的

紀曉嵐河北滄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學家。歷官左都御史,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他才思敏捷,口才絕頂,能言善辯,被譽為--鐵齒銅牙

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了紀曉嵐幾十年中親耳聽到並記錄下來的故事

大學: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對別人說著違背良心的話,將來也會遭受別人對你良心的譴責;

用昧著良心不正當方法所賺取的財貨,將來也會受到不正當的方式而流失。

導致身敗名裂的根本源於心「貪」

防範疫情外毒病菌傳染可怕

萌生內毒的貪婪嗜慾更可怕

閱微草堂筆記

紀曉嵐的家奴紀昌本來姓魏,後來就改隨主人姓紀。紀昌從小喜歡讀書,而且對文藝也很嫻熟,寫字也很工整。他最有心計,平生沒有一件事情吃過虧。

晚年,他得了一種奇怪的病,眼睛不能看,耳朵不能聽,口不能說,手腳不能動,全身肌肉萎縮麻痹,不知痛癢。把他仰放在床上,就象木頭和石塊一般,只有呼吸還在繼續,因而知道他沒死。

每天按時把飯菜放在他口中,他還能咀嚼吞咽食物,給他診斷時,他的六脈平和,沒有一點生病的狀態,名醫也對他束手無策。象這樣一直過了好幾年,他才死去。老僧果成說:這種病是身體死了,而心還活著。自古以來,醫書上從沒有記載過。是報應嗎?然而這個家奴平生並沒有做過很不好的事,只不過事事只求對自己有好處,機關算盡罷了。看來乖巧是上天所忌的,確實不錯。

五根萌生五欲

1.. 對境成色~心弊在放任眼根著色的偏見

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不著色相,不留聲影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

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部好文章(真性情)

可惜卻被內容不健全的雜亂偏見給封閉了;

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首美妙的樂曲,

可惜卻被一些妖邪的歌聲和豔麗的舞蹈所埋沒了。 所以一個有學問的讀書人,

必須排除一切外來物慾的引誘,

直接用自己的智慧尋求本性,

如此才能求得一生受用不盡的真學問。

人心有一部真文章,

都被殘篇斷簡封錮了;

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豔舞湮沒了。

學者須掃除外物,直覓本來,

才有個真受用。 

讀心中之名文 聽本真之妙曲 (心眼)

真誠的心為人處世~君子坦蕩蕩

2.. 對境成聲~心弊在放任耳根偏聽的缺失

子路勇於遷善,人如告訴他有過失,

他就歡喜;夏禹聽見人家很好的言論,

就虛心拜受;大舜又比這兩人偉大:

他不待別人言說,天生就和善人同好惡;

並且肯放棄自己的成見,順從公意;

喜歡採取別人的長處以為善;

耳聽純善真實的話  耳聽規勸缺失的話

故事~清雍正末年  雲南甲 浙東乙

"甲乙兩人是好朋友。 甲請乙明自己料理家庭各方面的事務。 後來甲當了撫軍,

甲又請乙輔助公務。 對乙的話甲言出即聽計從。 時間一長,甲發現自己的財產都被乙侵佔了。 甲發現后,雖然看出乙的奸詐,但是考慮到兩人多年的關係和情分,

只是稍微責備了幾句。 由於乙抓住了甲的短處和陰私,不但不認錯,反而反咬一口,指責甲的不是。 甲非常氣憤,

便向城隍神告狀。 當夜,

甲夢見城隍對他說:『乙這個人陰險惡毒,你為什麼會那樣地信任他呢? '

 甲說:'因為他事事順著我的心意。

  城隍感慨道:"一個能事事順著你的心意的人,可怕得很哪! 你不但不怕他,還喜歡他,他不欺騙你還欺騙誰?

這個人已經惡貫滿盈,一定會得到報應的; 而甲則是自作自受,請你不要再告狀了。 ”

古人說: 道吾好者是吾賊,道我惡者是我師

有時拍馬屁者,為了奉承我而不說真話,

使我繼續錯下去,這樣反而害了我,

這比賊還要可怕啊

有時反對我者,做事情處處憎對我,

本來是對我不利的,正是這樣,

我做的事情處處都要小心,恐怕有差錯,

這反而教育了我,就好象是自已的老師一樣。

一個人的耳朵假若能常聽些不中聽的話,

心裡經常想些不如意的事,

這才是敦品勵德的好教訓。

反之,若每句話都好聽,每件事都很稱心,

那就等於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劇毒之中了。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修德行的砥石。

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

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有個世家子弟,占卜的曾經說他是大貴之命,相面的也他是大貴之命。可是到了垂老之年,只做到了六品官。有一天扶乩,他就問為什麼官運不順 

乩仙寫到:“ 占卜的沒錯,相面的也沒錯。是因為太夫人對你太偏愛的緣故,就削減了你的官祿只能做到六品。 ” 

他又拜問:“ 母親偏愛的确也難免,怎麼至于削減官祿呢?”

乩仙又寫道:“ ‘禮’這部書上‘繼母如母’,就是說繼母也要如同親生母親一樣,對待前妻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一樣;妾生的儿子當嫡母去世的时候要服孝三年,那么對待妾生的儿子也應當如同對待親生儿子一樣。但是人情險惡,自己划定界限,自己生的和不是自己生的,心里分的就如同水火一樣不相容。

私心一起,机心万端。小到飲食起居,大到錢物田宅,沒有一樣不是給親生的优厚,非親生的菲薄的。這就已經干犯了造物主的律條了。更有甚者,從中離間挑撥以致進讒构陷、暗中施陰謀,明裡責罵喧囂凌辱,不顧禮法,使遭受毒害的有苦說不出,旁觀的恨得咬牙切齒,還嚷嚷說自己生的孩子受了委屈。鬼神都在怒視,祖宗都哀怨悲痛。 這樣如果不降禍懲罰她的儿子,怎么能彰顯天道的公平呢?

何況人生中的享受,都是有定數的。這邊多了,那邊就要減少。這是天理規律。既然在家里由于強勢,享用增加了;那么自然就會在仕途之上,減掉官運。你從兄弟那里獲利太多了, 不能兩面都占,所以官運坎坷一些又有什么不平的呢?”

。 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 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 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 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3.. 對境聞香臭~弊在放任鼻根執著嗅覺的慾望

能夠忍受吃粗茶淡飯的人,

他們的操守多半都像冰一般清,

純玉一般沌白;而講求穿華美衣服、

吃山珍海味的人,他們大多都甘願作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

因為一個人的志氣要在清心寡慾的狀態下才能表現出來,而一個人的節操都在貪圖物欲享受中喪失怠盡。

蔾口莧腸者,多冰清玉潔;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顏。 蓋志以澹泊明,而節從肥甘喪也。

故事~

清朝 南宮的鮑敬之先生說:

村裡有個書生叫陳生,常在神祠中讀書,

夏夜就光著膀子睡到廊下,

夢見神仙把自己召到神座前斥責。

陳生辯解道:

「神殿之中先前有販夫走卒數人酣睡,

我才避到廊檐之下,何以反倒怪罪於我?」

神曰:「他們可以,你就不行。

他們蠢得像豬狗一般,我能跟他們計較嗎?

你可是讀書人,怎麼不知禮儀?」

對啊,《春秋》也是責備賢者,不責備百姓,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君子立於世,

不可隨俗的就不能隨,別遷就。

世人對於違反禮儀之事,動不動就說別人也這麼做過,憑什麼只管我?

,我們說的是事情的對錯,

不去討論事情是否在其他人身上發生過,自古以來,什麼事不曾發生過?

難道別人做過的,你就能做嗎?

而且就視之為理所當然的嗎?

世人 明知故犯 罪加一等

如今修行的人 開齋破戒 自然是罪上加罪

4.. 對境成辨~弊在放任舌根執著美味的慾望

紀曉嵐先祖父當年有個小奴僕名叫大月,年約十三四歲。有一天,大月跟隨村里人一起到河邊捕魚。他用竹筐一下子扣住了一條大魚,有二尺多長。他剛要把魚舉起來讓大家看。那魚在他手中忽然撥剌一甩尾巴,正打在他左頰上。他一失神,腳下一滑,倒在水中。眾人奇怪,他為什麼好久沒從水中爬起來?有人便走過去挽扶他。只見縷縷鮮血在水面上漾開。原來,有一塊破碗片嵌在河底泥土中,鋒利如刀刃,正刺中了他的太陽穴。大月已經因為失血過多而死去了。

在此之前,他母親曾夢見大月被一群人綁起來,推上肉砧板,像豬羊一樣宰割。

她從夢中驚醒,心裡一直很喪氣。從那以後,她常提醒大月,千萬不可與人爭鬥,以免發生不測。但沒想到會被一條魚所擊而死。這大概就是佛家所謂的前世夙怨吧。大月上輩子可能欠下這魚一條命!

美酒佳餚和大魚大肉都不是真正的美味,

其實真正的美味只是那些精茶淡飯;

標奇立異,超凡絕俗的人,

都不算人間真正的偉人,

其實真正的偉人只是那些平凡無奇的人。

濃烈肥美辛辣甘甜不是真正的美味,

真正的美味只是清淡;

神妙奇特卓越優異不是至高的完人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

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唐朝的杜甫說: 豪門之家酒肉堆積變了味,

         宮外路上橫陳著凍死者的屍骨。閱微草堂筆記

紀曉嵐家奴李福的老婆,非常蠻橫暴戾,

每天頂撞公婆,不是當面吼罵,就是背後詛咒,什麼事都做得出來。有人委婉地勸告她,

不孝是要受陰間的懲罰的,她卻轉過頭去冷笑道:「我定期吃觀音齋,念觀音的經,菩薩法力很大,能消災去禍,閻羅王能拿我怎樣?」後來得了治不好的病,痛苦不堪,還說:「這是我念經時沒漱口,燒香用灶火,所以得到這樣的報應,不是因為其他的事。」真是愚蠢啊!

巧舌如簧成語~

舌頭靈巧,象簧片一樣能發出動聽的樂音。

形容花言巧語,能說會道。 

5.. 對境成觸感~弊在放任觸感的慾望

清朝

滄州城南的上河涯,有個無賴名叫呂四。 呂四為人兇橫,什麼壞事都做,人們就像害怕虎狼一樣怕他。 一天傍晚,呂四和一群惡少在村外乘涼。 忽然隱隱約約聽到雷聲,風雨馬上就要來臨。 向遠處望去,見一位少婦急急忙忙躲入河岸的古廟裡去避雨。 呂四對惡少們說:「我們可以強姦她。 "當時已經入夜,陰雲密佈,一片漆黑。 呂四帶一群惡少來到廟前。 他突然沖入廟內,堵住了少婦的口。 眾惡少扒光少婦衣服,紛紛擁上強姦。 突然一道閃電穿過窗櫺射進廟內,呂四見少婦的身貌好像自己的妻子,急忙鬆手問她,果然不錯。 呂四大為惱恨,要拽起妻子扔到河裡淹死她。 妻子大聲哭叫說:"你想強姦別人,導致別人強姦我,天理昭昭,你還想殺我呀? "昌四無話可說,急忙尋找衣褲,可衣褲早已隨風吹入河中漂走了。 呂四彷徨苦思,無計可施,只好自己背著一絲不掛的媳婦回家。 當時雨過天晴,明月高照,呂四夫婦的狼狽相一清二楚,滿村人譁然大笑,爭相上前問他們這是怎麼一回事。 呂四無言回答,竟羞愧得自己投河自盡了。 原來是呂四的妻子回娘家,說定住滿一月才回來。 不料娘家遭受火災,沒有房屋居住,所以提前返回。 呂四不知道,結果造成此難。 後來呂四的妻子夢見呂四回家看她,對她說:"我罪孽深重,該進泥犁地獄,永遠都不能出來。 因為生前侍奉母親還算盡了孝道,冥間官員檢閱檔案,我得受一個蛇身,現在就要去投生了。 你的後夫不久就到,要好好侍奉新公婆;冥間法律不孝罪最重,不要自己蹈入陰曹地府的湯鍋里。

天理昭昭 報應不爽

一晌貪歡,亦是虛幻是說貪圖世間片刻的歡娛,其實不過是虛幻而已。

唐後主李煜的一首詩《浪淘沙》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酒足飯飽之後再回想美酒佳肴的味道,

這時所有的甘美味道都已經全部消失。

房事滿足之後再回味性慾的情趣,

那男女之間魚水之歡的念頭已全部消失。

飽後思味,則濃淡之境都消;

色後思淫,則男女之見盡絕。

臨事痴迷,悟 性定動正

一般人都只知爭名利與官職

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卻不知沒有名聲沒有官職

才是人生真正的樂趣。

一般人都只知道饑餓跟寒冷是最痛苦的事,

卻不知那些不愁衣食的達官貴人,

他們的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才是最痛苦的。

人知名位為樂,不知無名無位之樂為最真;

人知饑寒為慮,不知不饑不寒之慮更為甚。

修道在清楚認識到問題的本質和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後,剩下的就只有建立自我監督、自我反省意識,並勇往直前,不斷積累,直到將「常見他人過」轉變為「常自見己過。的實踐

六祖惠能大師說: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世間的人,如果想要修學佛道,一切法門都不妨礙,要緊的是自己要時常自我反省,看看有沒有什麼過失? 這樣就契合了佛教的義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 ,反省自己 ,檢討自己.

也就是說,學佛的人必須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檢討自己。 能夠反觀自心,知道自己的過失在那裡? 如果連過失在那裡都不知道,怎有可能改過呢?

有過而不能改,又如何能夠超脫呢?

佛法教人改過向善,改之又改,改到真正無過可改,不執一切,使心地清澈,一片靈明,自然能與佛心相應。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防疫消災五毒隔離~

講題4.png

視頻: https://youtu.be/scXaPgvymjE

 

疫情防控 揭示五毒引患

百病從心起,養生先養心

七情適度是健康之母!

養生的根本是心理養生,心理養生能大大提高自愈力和免疫力。

"恬淡虛無,真誠和氣"是長壽之道!

四診是中醫診察疾病的基本方法,

也就是望診、聞診、問診、切診,

合稱「望聞問切」。

空有視透 ,真人當家是 永生之道

修道疫情防控 揭示五毒引患-()

五毒癮患

貪毒 嗔毒 癡毒 慢毒 疑毒

身受病 心先病 心病五毒貪.....

毒害身心 致使靈性輪迴不止

疫情防控 揭示五毒引患-()
(一)貪:是貪愛五欲, 我們千差萬錯生發

煩惱的根本源於「貪」。

貪愛五欲是:眼貪美色、耳貪音聲、鼻貪香氣、口貪美味、身貪舒適 五種感官貪著不滿足

古代有位名叫龍樹  大約出生於公元二至三世紀,是南天竺的婆羅門種姓。龍樹天資特別聰明,在很小的時候,聽婆羅門誦讀《吠陀》經典,只要聽過一遍就能全部背誦出來。到二十歲以後,他對天文、地理、數學、工巧、武術以及婆羅門教典和道術等等各種學問,幾乎都已學完,而且無不精通,領悟力也很強,因此在青年時就已聞名全國。

他有三個同齡好友,同樣學識超群、聰明傑出。有一天,他們四人在一起議論道:「天下的學問我們都已經學遍,極其幽深難懂的哲理也已經通達,從今以後還有什麼樂趣的?想到縱情聲色是人生最快樂之事,但我們既非王公貴族,也非修道之士,不能隨心所欲;於是拜師學隱身術,果然如願以償。」

龍樹等四人仗著隱身術,經常自在出入王宮之中,恣情取樂,宮中美女都被他們所輕薄。這樣過了一百多天,

國王知道後 即下令緊閉宮門,並派出數百位武士,手揮刀劍望空亂砍。那三個婆羅門術士都被亂刀殺死,只有龍樹因為藥性未過,沒有現出身形,屏氣凝神躲藏在國王背後,心中暗自發誓:「若我能夠逃脫此劫,必定皈依佛門,出家為修行。」

龍樹逃出王宮,反思此前經歷,恍然醒悟,這才明白佛陀所說,貪慾正是痛苦的根本、一切禍害之根源,大凡敗德喪身的事都因欲望而引起,於是下定決心皈依佛門。

當時西方十四祖迦毗摩羅尊者教化眾生,到了西天竺國這個地方,龍樹就出來迎接了迦毗摩羅,說道:「這深山是很孤獨的、很寂寞的,是龍和蟒蛇所住的地方。尊貴的大德至尊!您怎麼走到這了呢?十四祖說:「我不是最尊貴的,我到這兒,是來訪有賢德的人。」龍樹尊者在心裡默默的想:「您盡打妄語!您本來是個祖師,難道您不是至尊貴的。」十四祖也就知道他心裡在說什麼。龍樹尊者因為十四祖知道他心裡打什麼妄想,就生懺悔心,於是向十四代祖求懺悔而謝罪。後來十四祖就將佛法傳給了他。龍樹菩薩成為西方第十五代祖師,

龍樹在佛教歷史上具有崇高地位,許多人認為他是繼釋迦牟尼佛之後,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論道師。

大智度論的第九十三卷 龍樹菩薩有一段解說:

    「有弟子問說。這五欲色、聲、香、味、觸 釋迦牟尼佛說好比是烈火 好比是坑洞 如好比是生膿生瘡 好比是地獄 好比是盜賊 能奪去人的善根。而龍樹菩薩為何發願期望眾生獲得這五種欲求呢?。而且佛說修行弟子應穿贫民所穿的粗布衣叫納衣也叫糞掃衣 向人乞食討飯 只能靜坐於林樹下。龍樹菩薩為什麼期望眾生得此五種欲求呢。」

    「龍樹菩薩回答說。天人中五種欲求是福德果報。假若今生今世或來生來世。貧窮薄福的人不能自得生活。就會做出搶劫偷盜 因此也就從中受到危害。或是因為錢財殺害他人或者從中無惡不作。這就造下了十不善的罪業。都是由於貧窮的緣故所造下的, 飢寒起盜心,。如若有人五欲色、聲、香、味、觸都得到滿足  那麼得到想要的就不會做出十不善。

十不善分成身、口、意三類,就是身體的行為、語言的行為、心理的行為。

身體的行為~殺生、偷盜、邪淫三種;

語言的行為~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四種;

心理的行為~貪欲、瞋恚、愚癡三種。

十不善法的相反,就是十善法。

在菩薩的國土眾生 隨心所欲享受快樂。什麼都不缺少。所以不造惡。只不過這從中也有貪愛嬌慢等等的缺陷。如果聽聞覺者佛的說法。用心聞聽佛法也就較為容易得道。雖然有利於六根 聽聞無常苦空的道理也就能有所領悟。比方說骯髒的衣物先用了含泥的水先淹泡了一晚上 第二天再用乾淨水沖洗 一下子便能沖洗乾淨。菩薩不想讓眾生執著的緣故。五欲先暫時得到滿足一時。就像剛才說的。佛陀教導弟子穿著納衣沿街乞食 布施所得無可選擇 。過去世造罪的緣故 今生投生受報在五濁惡世。塵世處處有染著身心的地方。如果得到好吃好穿的縱情恣意更加深了 心性的墮落。又因為追求好吃好穿物質生活所以妨礙了修道。菩薩的佛國淨土。是用來成就眾生無量福德。至於五欲這些就不會再貪戀執著。也不想要追求五欲了 所以是沒有妨礙修行的。如果修行人斷除了五欲而想要修苦行 就容易增長忿怒怨恨。為了滿足需求的五欲而生出煩惱。這個時候內心沒有定向而無法安住。所以佛說。捨下苦樂的分別 運用智慧的實行中道。所以清淨內心的覺悟修持。五欲並不妨礙。」

    五根是指眼....身接觸外境產生五欲 色、聲、香、味、觸五種感官上的滿足,追逐生活上的種種享受,如美觀的服飾、美味的食物、美好的香氣、適度的娛樂及舒適的居家環境等等都是基本欲望需求。在淨土中,佛以巧妙的五欲基本需求作為攝化眾生的方便,漸次引導深入般若實相而離欲。雖然,以解脫的觀點來看,五欲固然也有障道的可能,然而真正的關鍵在於心 五欲讓內心不清淨,五欲染著外在的紅塵幻境,而染著的根本 是為視透五欲本是無常、五欲原來虛幻。

    大乘佛法的特性,是基於空性智慧,知道一切法因緣和合,順從欲望固然有害,但若逆勢而為的在欲望中衝突、掙扎,也無法安心修行。另一方面,大乘精神以慈悲為本,由瞋心而惱害眾生,或漠視情欲、未能體察眾生的心,有損菩提心地長養。 比起對於五欲的染著,,瞋的過失重;而貪的過失輕,雖有愛欲,起碼還可以與眾生有感情上的連繫,有機會培養慈悲心,只要用長時間,以教育化導逐漸淨化眾生,就不致有很大的罪過。這是大乘菩薩道不急著離欲、斷盡煩惱的原因。

佛陀的十大弟子持界第一的優波離說,

彌勒菩薩「不修禪定、不斷煩惱」,

但彌勒菩薩還是去了兜率陀天做補處菩薩,

後來又下生成佛。

彌勒菩薩「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並非真的沒有禪定的功夫或是縱容煩惱的為害,只是慈心特重、心懷眾生給出的方便法。

    佛國淨土,不以五欲為必然的污穢,

重要的是在樂行中以「清淨心」

遠離凡塵俗世修行的道理,應在人世間磨鍊,根本不必離群索居與世隔絕;要想完全明白智慧的功用,應在貢獻智慧的時刻去領悟,根本不必斷絕一切欲望使心境猶如死灰一般 寂然不動。

道家無為清靜

佛家離欲出塵

儒家經世在塵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

不必絕人以逃世;

了心之功,即在盡心內,

不必絕欲以灰心。

那麼身處當代物質科技進步、經濟繁榮的世代,應當如何修行才是合乎中道的呢?

我們在人間修行,大乘佛法的三個要點:

菩提願慈悲心般若智卻是一致的。

    現代人習慣於物質的享用,這不能算是罪過,如果能夠常存歡喜、感恩的善念,不把現有的福份視為理所當然,明白其中包含了無數人的付出以及大自然的資源,不奢侈、浪費而善用它,這樣就可以維持既有的福報,不致耗損。

    在享用現代物質科技的方便和舒適的同時,也要觀照無常、緣起,知道欲樂的滿足是不長久、不究竟的,終歸會消失,不可依恃,而要有警覺,這樣就能增長智慧。

  不貪 少欲知足不等於過回到原始生活,

如果勉強斷絕物質的享用,由於不能隨遇而安,以致處處不便,不能適應現代生活步調,

不是心生苦惱,就是和社會脫節,

不但不能增長智慧,也不能長養慈悲,

更無法安心修定,這是不顧現實因緣所致。

如果不是以緣起無我、慈悲喜捨為清淨

自心的功夫,而是以隔絕文明來標榜無欲、

無為、自由、清靜,其實很可能活在愚痴、

我慢中而不自知呢!

一個人只要心中出現一點貪婪或偏私的念頭,那他原本剛直的性格就會變得懦弱,

原本聰明的頭腦就會被蒙蔽得很昏庸,

原本慈悲的心地會變得很殘酷,

原本純潔的人格會變得很污濁,

結果就等於毀了他一輩子的品德。

 所以古聖先賢一致認為,

做人要以"不貪"為修身之寶,

這樣才能超脫物欲度過一生。

人只一念私貪,便銷剛為柔、

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污,

壞了一生人品。

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

      五根眼....

引發~五欲色....

五欲過患 身心俱損 皆因貪

宴樂、聲色、名位,三者不可過貪

賈誼說:貪婪的人爲財而丟命,壯烈之士爲名而獻身,自命不凡者爲權勢而死,普通老百姓愛惜自己的性命

貪夫徇財,烈士徇名

誇者死權,衆庶馮生

每個人眼睛所看、耳朵所聞的聲色都是外來的敵人;每個人都有容易衝動的感情,無法滿足的欲望,

這些心理上的邪念都是內在的敵人。

 不管是內敵還是外賊,

只要身為主人翁的你自己保持

靈魂的清醒,每天都循規蹈矩不違背

情理法則,那麼,所有心理上的敵人都會成為你修養品德的助手。

耳目見聞為外賊,情欲意識為內賊。 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獨坐堂中,賊便化為家人矣!5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摘自六祖壇經

 

防疫 外毒是病菌 防疫 內毒是嗜慾

1心放任眼睛貪著外物的慾望~

    心王國王不明自性不為明王卻成魔王

佛家不動明王是奉大日如來教令,

示現忿怒形像 降伏一切惡魔之大威勢明王。

他的身相是對那些頑固不化、執迷不誤、

受魔障遮蔽的眾生而變化的,

以喝醒眾生和嚇退魔障。

不動明王他的誓願為「見我身者發菩提心,

聞我名者斷惡修善,聞我法者得大智能,

知我心者即身成佛。」

2心放任耳根偏聽的缺失

    心地善長成荒地~可說是既聾又啞

3心放任鼻根貪著嗅覺的慾望

  魚腥羶臭蒼蠅滿到處沾~堪稱香臭不分

4心放任舌根貪著美味的慾望

   湖吃海喝陸海空包抄~可說是泯滅天良

5心放縱身軀貪著觸感的刺激

陪酒陪睡小三小白臉數不清~可說是喪徳敗節

五根難長保 眼....身感官形體有盡頭

五慾難填滿 色....觸五蘊造下罪業深

疫情防控五毒癮患 -不貪不妄 百毒不侵

菩提自性 本來清靜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經常舉行酒會宴客作樂的,

絕對不是一個正派人的家庭;

喜歡靡靡之音和愛穿華麗豔服的,

絕對不是一個正派的讀書人;

名利和權位觀念太重的人,

絕對不是一個好官吏。

飲宴之樂多,不是個好人家;

聲華之習勝,不是個好士子;

名位之念重,不是個好臣士。

. 迷於色~

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不著色相,不留聲影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

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部好文章,

可惜卻被內容不健全的雜亂偏見給封閉了;

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首美妙的樂曲,

可惜卻被一些妖邪的歌聲和豔麗的舞蹈所埋沒了。 所以一個有學問的讀書人,

必須排除一切外來物慾的引誘,

直接用自己的智慧尋求本性,

如此才能求得一生受用不盡的真學問。

人心有一部真文章,

都被殘篇斷簡封錮了;

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豔舞湮沒了。

學者須掃除外物,直覓本來,

才有個真受用。

讀心中之名文 聽本真之妙曲 (心眼)

放任耳根偏聽的缺失

. ~

一個人的耳朵假若能常聽些不中聽的話,

心裡經常想些不如意的事,

這才是敦品勵德的好教訓。

反之,若每句話都好聽,每件事都很稱心,

那就等於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劇毒之中了。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修德行的砥石。

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

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子路勇於遷善,人如告訴他有過失,他就歡喜;夏禹聽見人家很好的言論,就虛心拜受;大舜又比這兩人偉大:他不待別人言說,天生就和善人同好惡;並且肯放棄自己的成見,順從公意;喜歡採取別人的長處以為善;

耳聽純善真實的話  耳聽規勸缺失的話

放任鼻根執著嗅覺的慾望

. ~

能夠忍受吃粗茶淡飯的人,

他們的操守多半都像冰一般清,

純玉一般沌白;而講求穿華美衣服、

吃山珍海味的人,他們大多都甘願作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

因為一個人的志氣要在清心寡慾的狀態下才能表現出來,而一個人的節操都在貪圖物欲享受中喪失怠盡。

蔾口苋腸者,多冰清玉潔;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顏。 蓋志以澹泊明,而節從肥甘喪也。8

放任舌根執著美味的慾望

. ~

美酒佳餚和大魚大肉都不是真正的美味,

其實真正的美味只是那些精茶淡飯;

標奇立異,超凡絕俗的人,

都不算人間真正的偉人,

其實真正的偉人只是那些平凡無奇的人。

濃烈肥美辛辣甘甜不是真正的美味,

真正的美味只是清淡;

神妙奇特卓越優異不是至高的完人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

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杜甫說: 豪門之家酒肉堆積變了味,

宮外路上橫陳著凍死者的屍骨。

. ~

一晌貪歡,亦是虛幻是說貪圖世間片刻的歡娛,其實不過是虛幻而已。

唐後主李煜的一首詩《浪淘沙》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酒足飯飽之後再回想美酒佳肴的味道,

這時所有的甘美味道都已經全部消失。

房事滿足之後再回味性慾的情趣,

那男女之間魚水之歡的念頭已全部消失。

飽後思味,則濃淡之境都消;

色後思淫,則男女之見盡絕。

臨事痴迷,悟 性定動正

一般人都只知爭名利與官職

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卻不知沒有名聲沒有官職

才是人生真正的樂趣。

一般人都只知道饑餓跟寒冷是最痛苦的事,

卻不知那些不愁衣食的達官貴人,

他們的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才是最痛苦的。

人知名位為樂,不知無名無位之樂為最真;

人知饑寒為慮,不知不饑不寒之慮更為甚。

疫情防控五毒癮患 -不貪不妄 百毒不侵

菩提自性 本來清靜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今聞法證果的修持

講題3.png

視頻: https://youtu.be/EKSH8vj_-lY

 

即是白陽法門的修持

要放下  先看透   既看透  再提起(擔當)

邊見轉正見

看穿視透這個有盡頭的身軀,

身處的塵世 萬般因緣自然止息而不放逸追逐;

覺悟可進入海闊天空的心境,

好比一輪明月般的心性 獨自呈現清明。

看破有盡身軀,萬境之塵緣自息;

悟入無懷境界,一輪之心月獨明

因此 修道體察心中的真趣味

在久遠劫以前 印度有一位婆羅門,

聰明睿智,廣學多聞,凡間的種種技藝,

無一不精通。

不久他即入深山,修清淨行,

因悟道精進,髮未修、指甲未剪,少欲無為,

每日只以乞食為生;,專心一意的虔心修道。

在當時,國王荒淫無道,以致感應氣候的四時不調,

連連大雨,而致山洪暴發,河水暴漲,

沖走一切農作物,人民遭受饑饉的苦楚,。

婆羅門仙人,因此一連七天沒食物吃,虛弱身體,

已經是奄奄一息。在林中不遠處,住著五百隻白兔。

群兔中有一隻母兔王,毛髮潔白無瑕。

母兔和小兔,看見仙人已經飢餓得只剩一絲氣息,

心中甚是憂慮,不禁說道:

「仙人為佛道,在此山中清修,

而今已有七日沒有進食,性命堪憂。

我當以我身肉供養仙人,續延仙人活命,

使佛法不致滅絕。」,便召集所有兔子,

說道:

「我的孩子們,請靜靜地聽我說: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凡是眾生皆執著自己的身軀,

貪生怕死,一生過著醉生夢死的日子,

未曾藉此臭皮囊,為法做些正事。

我將以我的身體,供養山中那位修行的仙人,

使佛法久住塵世,為眾生做橋樑,你們亦可隨喜。」

母兔王殷切的提醒群兔:

這時,山中的樹神,聽到兔王的話,

很是欽佩;即為母兔王,架起柴火,

並用火點燃。這時,火焰沖天,

紅光照遍了森林。

兔王來到仙人端坐的地方,

兔王說道:「仙人!我今將為法供養尊者,

請尊者接受我的供養。」

 

仙人說「你是畜生,雖有慈悲心想做供養,

但又能作什麼呢?」。

兔王說:「為使佛法久住世間,我將用自己的身供養仙人,

使眾生皆能得到法益。」

兔王說完,就轉身交待小兔子們:

「孩子呀!我將供養仙人,

你們未來將自己去覓食水草。」

小兔子聞聽母兔所說,哀傷地跪下來,對牠的母親說:

「誠如母親所言,值遇佛法,應當大供養,

我也願意隨喜。」說完,

一隻小兔縱身跳進熊熊烈焰中,

母兔亦隨之投入火堆中。

這時, 火勢熾盛,轉瞬間,兔肉已熟,

樹神便到仙人的地方告知:

「仙人!兔肉已經熟了,你可以享用了。」

仙人聽聞這些話,哀傷悲慟得說不出話來。

仙人強忍著悲傷,隨後發願說:

「願我生生世世,沒有殺害眾生的念頭,

生生世世,不食眾生的肉,常入慈心三昧,

直至成佛,發願不吃肉的戒律。」

仙人話說完,亦躍入大火中,與二兔一塊捨身。

這時天地震動,樹神放光,照耀大地

當時的婆羅門仙人叫做 一切智 光明仙人,

就是今日所稱的彌勒菩薩的其中一世轉生;

兔王者,釋迦牟尼佛;兔子者,羅猴羅。

一切智光明仙人由於累劫修慈心所感,

他母素原來生性不溫良,自懷孕 彌勒以後,

性情變的十分仁慈溫柔,對一切的苦難眾生,

時常心生哀愍,愛護照顧,好死己幾的孩子一般。

釋迦牟尼佛,曾對大眾說:

彌勒菩薩法王子,從初發心不食肉,

  以是因緣名慈氏,為欲成熟諸眾生,

  處於第四兜率天,晝夜說法不退行,

  我今弟子付彌勒,龍華會中得解脫,

  於末法中善男子,一搏之食施眾生,

  以是善根見彌勒,當得菩提究竟道。

當來下生彌勒佛,將於成道的龍華樹下三會說法。

想要往生彌勒淨土者,須要具足「信..行」

三種往生淨土資糧~..

1、「信」:堅定信念

正法時能求解脫 相法時多聞經論 末法時期疑謗爭鬥

過去摩訶迦葉法會上,釋迦世尊以手摩彌勒菩薩頂而咐囑

其於末法時,當守護三寶,莫使斷絕;

更令一切眾生,皆得解脫。

《彌勒上生經》中,釋機牟尼告訴持戒第一的優波離:

汝今諦聽!

是彌勒菩薩於未來世當為眾生作大歸依處,

若有歸依彌勒菩薩者,

當知是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

因此,我們當要相信釋迦佛金口宣達,

將末法修行弟子付託彌勒慈尊,令得證悟道果,

咐囑殷勤,佛不妄語。

中下乘法難行~苦行

無上道難信~悟後修

2、「願」:發大願心

《大智度論》說:「有人修少福德,

聞有福處,常願往生,及至命終,各生其中。」

故當常發大願:「願為當來救度一切眾生,

盡此報身後,而得生兜率內院,

親見彌勒慈尊,聽聞妙法,得證不退轉。」

3、「行」:實地修持。

彌勒淨土法門是非常簡易可行的。

「信」:堅定信念

「願」:發大願心

「行」:實地修持

只要修持彌勒法門 往生皆蒙菩薩放白毫相光,

與諸天子來迎,末法眾生受持持彌勒法門修習

“六事法”

所謂“六事法”者:

  1. 精勤修福 繫念三寶

2 守五淨戒 具足威儀。

3)清淨佛堂 感恩懺悔。

4)佛前供養 早晚禮敬。

5)得道聞法 在家修行。

     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六祖云: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6)稱念聖號 彌勒造像。

    願懺文

餘蘊(信士)

虔心跪在

明明上帝蓮下

幸受真傳

彌勒祖師 妙法無邊

護庇眾生 懺悔佛前

改過自新 同註天盤

凡係佛堂 顛倒錯亂

望祈祖師 赦罪容寬

南無阿彌十佛天元

於“六事法”中,能修五、六者,上品上生。

                  修三、四者,上品中生。

                 只修一、二者,上品下生。

根據行者根器之利鈍及修持方法之不同,

修習白陽彌勒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見佛得度

《法華經》云:只要在釋迦佛教法中種下一絲善根者,

將來彌勒成佛時,皆能受佛化度,得證道果。

釋迦牟尼佛說的,他說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

會有一個未來佛 彌勒佛下來度人,

彌勒佛何時下生人間,並不須要爭辯,

經文對於數字的說法,一般都是象徵性的說法,

而非確定數,例如大智論說:

「舍衛城有九億家」,

兩千五百多年前,印度的舍衛城那裡有九億家人口。

又彌勒下生經記載,幾乎都是八萬四千,

例如八萬四千歲、八萬四千人、

八萬四千眾、八萬四千天子、八萬四千梵志、

八萬四千綵女,佛教說八萬四千法門

度盡萬國九州……等。

因此佛說彌勒下生人間,要再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

形容以後會有彌勒佛下生人間,

接續佛世尊這件事的事實,渡化眾生的一大事因緣。

華嚴經~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為心造

佛陀進一步告訴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

善女人,對這部《金剛經》能夠信受奉持,

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等,能夠將經義向他人解說,

使別人也對這部經生起無限信仰之心。

那麼,這個法施的福德勝過七寶布施的福德。

言法界非言世界 法界唯心 世界為相

567言法界非言世界 

不可存過去現在未來想的法束縛

彌勒於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的未來佛

若有人還不接受這個事實

那就繼續無限期的等下去吧

所知障不除 出苦永無期

僅能勸說 但得理通 不得法執

彌勒應運

天意,不可測   天命,不可違

清道光二十八年(西元1848)四月二十四日

彌勒古佛應化轉世為後東方第十七代祖師

降生山東濟寧,自號無線痴人、道號通理子。

白陽初祖姓路名中一

老祖師再度應化住世人間七十八年

歸空後一年,1926年三月初三日,

借山西楊春齡竅,來山東濟寧道場顯化。

當時大家都不相信,經過竅手詳述祖師過去事蹟,

大家心想 如不是祖師借竅來臨,這個陌生人(楊春齡)

怎知道祖師過去種種事蹟?

經過一百天顯化(沒有退竅 ),

口吐 金公妙典 』,又說 彌勒真經』傳世

紅陽天數已盡 運轉白陽當運

白陽法門的修持

願生兜率淨土中

蓮開即見慈尊容

悟徹緣生第一義

誓隨彌勒演真宗

無量歡喜  聞法見佛

無量感恩  天恩浩蕩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陽修士的一大事因緣

講題2.png

視頻: https://youtu.be/eQ4_JSDLRco

 

今生修得同船渡 來生證得九品蓮

2500年前紅陽時期修道在寺院

《法華經》: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諸佛世尊

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

欲示眾生示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據《五燈會元》卷一記載 公元602年隋唐年間

黃梅縣有位富翁姓張名懷 ,自幼好道修行 ,但娶妻後受到阻饒,未能如願,

有一天對他妻子商議量說:

我今年三十歲了,打算去修行,請夫人能夠成全.

妻子回答:再過些年,等到家裡事務妥當安排好了 ,再去也不遲啊

到四十歲了,又請夫人能夠成全

妻子回答:再過些年,等到兒女長大成家了 ,再去也不遲啊 四十又沒去成

到五十歲了,又與夫人商量

妻子回答:再過些年,所有事物都完成了 ,再去也不遲啊

五十五歲妻子去世 兒女陸續去世 家中無人照管 至六十仍無法修行

就這樣年至七十五 離家到破頭山栽種松樹修行 人稱栽松道人

栽松道人優一天遇到了道信禪師 向道信禪師問道 , 您宣揚的禪法,我能夠聽聞嗎

道信回答説:你修行為何不早來,你年老了 一大把年紀,只可了性 不可了命 如果將道學明白了 ,還能去弘法渡人嗎

不如下輩子投胎 ,再來向我學道吧 ,我再收你為弟子.

”栽松道人聽了,失望的離開了道信禪師,走到河邊,正好碰見有一位少女正蹲在那裏洗衣服,於是上前問道:“我可以到府上寄宿嗎?”少女回答説:“我家有父兄在,道人可以去問看看。”栽松道人説:“只有你同意了,我才敢前往”

少女聽了,點了點頭,於是栽松道人便將法衣禪杖掛在樹上,隨後投河自盡,真性附於河邊梅樹上的黃梅。

原來,這位少女姓周,是周家的四女兒,尚未婚嫁。奇怪的是,自從那次洗衣回家不久,少女便懷孕了。在那個時代,少女未婚懷孕是一件傷風敗俗的可恥事情。因此少女的父母對她極為厭惡,並把她趕出家門。這樣一來,少女便沒有了歸宿,生活無依無靠,只好過着乞討的生活。這樣過了幾個月,她終於生下了那個不明不白的孩子。因吃了河邊黃梅而懷孕 ,孩子取性黃梅,。就這樣,她帶着孩子,沿村行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轉眼間這孩子便長到了三歲。有一天,周氏帶着孩子乞討,來到了山中寺廟。童子在佛殿中撒尿 ,禪師叱罵:你這個無禮的乞丐婆 ,怎麼讓孩子在佛殿小便。

禪師仔細地端詳了一下這個孩子。

童子答道:“姓氏只不過是一個因緣假名,其性本空,所以説無姓。”

禪師便問:佛殿有供佛 怎麼佛殿小便。

童子答道:到處是佛 哪裡不可以放尿,人人都是佛 面面都是佛 他能作佛 我也能作佛

我也要在此修行

禪師說問:你年紀這麼小,哪曉得如何是修行

童子回答:七十修行嫌我老 三歲修行嫌我早

於是禪師便問童子:“你貴姓?”

童子道:“我有姓,但不是普通的姓”

禪師問:“既不是普通的姓,到底是什麼姓呢?”

童子道:“是佛性。”

道信禪師聽了,心中暗自高興,知道這孩子根基不凡,

禪師問: 你願拜我為師嗎

童子說: 師傅請受弟子禮拜

四祖道信知道這一切都是宿世的因緣,

母親把孩子舍給四祖作弟子。四祖道信便給他賜了法號叫“弘忍”。

四祖道信經常為弘忍開示禪宗頓悟的要旨,終於有一天,因緣成熟了,四祖把他的法衣傳付了弘忍禪師, 還把自己的弟子全都託付給弘忍禪師,成了道統明師後東方的第五代祖師

佛法的心要華嚴經有提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弘忍大師《最上乘論》的乃見性者指示成佛之捷徑,最上乘論開門見山,直趨第一義諦;鞭辟入裏,徑指涅槃彼岸;

三世一切諸佛,皆從心性出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後得成佛。故知守本真心,乃三世諸佛之祖。

  【原文】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白話】善男子啊!一切眾生都能證得圓覺而成佛。如果遇到“善知識”,依照他指導的“因地法行”,隨時修習,便有頓悟和漸修兩種成佛途徑。如果按照佛的無上正等正覺的修行方法,無論眾生根器大小,都能修成佛果。

2500年後的現金進入白陽時期的修道在百姓家

(彌勒真經記載)

紅陽了道歸家去    

轉到三陽彌勒尊

無皇敕令寄下生   

 收伏南閻歸正宗  

白陽修士的一大事因緣

~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

吾道一以貫之

  一切即一

識自本體

   貫天人 貫古今 貫身心 貫色空

還鄉天道

2論道路有千條全然非正 

今本是末劫日道劫雙降 

3.(修道),但依此修累世因緣,一世修成:

  • (彌勒佛.濟公.月慧)(天然古佛)     
    •  

應時應運,三曹普渡乃亙古未有的奇緣,六萬年來第一次,過去是先修後得,三千功圓八百果滿,才可得道,而現在先得後修。

  1. 天曹、人曹、地曹齊渡,以前沒有仙佛顯化打幫助道。
  1. 上渡氣天大仙:氣天仙,如不得天道,仍是難脫輪迴之苦。
  2. 中渡人間善男信女:人間有緣男女,皆可求得天道。
  3. 下渡地府幽冥鬼魂|仙佛曰:亡靈欲求真天道 千般苦楚萬般難

4這師恩一指點殺身難報 天命+佛力+願心

重如山廣似海時記心懷 

若不受師指點怎能脫苦 

2、大道普傳收圓大時代~乾坤共辦,誰修誰得,誰辦誰成。

這是其他團體所不容的,但普渡之印證就是如此,存疑者可虛其心,詳加考查。這是其他團體所不容的,但普渡之印證就是如此,存疑者可虛其心,詳加考查。

上帝慈訓

   萬古奇緣奧妙多    

   三期末劫開天科3600聖48000賢

   三元運會龍華選 上元蟠桃會 中元靈山會 下元龍華會     

   考拔佛子證大羅

  • 在家出家,帶髮修行,父子同修,夫婦共辦:
  •   弟子曰: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廣興福利,可以成佛嗎?
  •   揭開歷代祖師佛法經要 值超三界
  •  達本返天

這是大開普渡亙古未有  歡喜在此  感恩在此

1930年各處仙佛臨壇訓云:「天時緊急,上天有命普渡三曹,上天不留一佛子,西天不留一菩薩,都須臨凡打幫助道。」1930年師尊師母在上天的旨意下承領天命,共擔三曹普渡收圓重任,辦理末後一著收圓大事,要渡回先天原靈九六皇胎佛子,叫做道降火宅,陰陽齊渡,父子夫婦兄弟同修,在家出家,不分士農工商,半聖半凡,不必拋家捨業,人人皆可得道成道,為亙古未有之奇緣。

1、開方便法門,接引眾生最方便之法。

2、妻為朋來子為伴,正合乎現代潮流。

上帝慈訓

盡人道合天道敦倫盡性 

行禮義守綱常中正齊莊

男遵著五倫禮八德常守 

女遵著三從行四德勿歪

3、士農工商不反道,不敗德,一切無妨,生命成就各自努力。

上帝慈訓

修天道更不論貧窮富貴 

貧捨身富捨財可把道辦 

急速開急速闡切勿遲怠 

助人力助財力見道成道

三、先得後修,九玄七祖盡沾恩:

1、一子得道九玄喜樂,一子成道七祖齊沾光。

2、先得後修,個人量力而為,修道修心,辦道盡心。 

3、由人道達天道,青雲有路志為梯。

上帝慈訓

收圓事多重大勿作戲玩 

三極道傳一理佛子登岸

現如今出世法末後一著 

聞者成得者超希聖希賢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機與道運

講題1.png

         

 

 

 

 

 

視頻: https://youtu.be/6taoMvabfmQ

 

 尋師訪道的時代意義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出自唐代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

意思是:天地是萬事萬物的旅舍,

        時光是古往今來的過客。

也就是說時光易逝,人生短暫無常、漂泊無定。

所以在人生在世就要及時把握光陰

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

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

幸生其間者,不可不知有生之樂,

亦不可不懷虛生之憂。

天地萬古永存,而生命只有一次。

人生最多活百年,百年人生與天地相比只是一瞬間。

有幸生在期間者,不可不知有生活的樂趣,

也不可不懷虛度此生的擔憂。

唐代之大文豪韓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  授業  解惑也 

替天傳道者稱之明師 

一般技藝授業者稱的業師 

能出色的業師又可尊為名師 

解惑者稱的教師或教授師 

授業解惑二者隨意願可以取捨 

但傳道之明師就有所不同  天時未到  因緣不足 

機緣不成熟都不可能會遇到  可以說可遇而不可求得  事關天時天機天運  鴻雁非時不至 

道非時不傳  法非緣不渡  今時上天大開隆恩 

在此末劫殘年  在五教聖人的教化

都不能挽化人心時  派遣天命明師 

應時應運  普渡有緣眾生  返本還源 

接引原靈回天歸位  帶業往生 

同註天盤  免墜落六道輪迴  永無出期。

人類的物質文明拜歐洲工業革命之賜 

漸漸由農業人力勞動社會  轉型為機器工業社會 

科學隨之日益昌明  傳統的生活方式改變 

純樸潔淨的心靈也隨之變化污染 

人類的倫理道德觀念日趨淡泊 

綱常倫理也不被重視 

五教聖人的教化無法規範約束人類沉淪墮落的心 

上天慈悲賜予人類安和純淨的社會 

變成了禽獸殺戮的世界 

人類忘記了上天要我們投胎在塵世間的用意本懷

為世世代代子子孫孫創造安和樂利的生活環境 

建構大同祥和文明的國際社會

張載名言: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來維繫人類生活在這一塊土地上的基本價值

在大宇宙中注入活耀的生命力

人位列三才

 此為上天敕令原靈投塵伐薪的美意

今時  天運迭轉  末劫殘年  人心思變 

芸芸眾生  只有貪圖虛花假景 

眼前物質享受   一切科學掛帥  

崇尚文明  致使道德淪喪 

世態炎涼  天時失序 

人類災難連綿   地球上的大環境 

遭受嚴重破壞  山河變色森林綠地變成焦土塵沙    水火風災   地震海嘯  全球大瘟疫傳染  貧窮饑荒  戰爭仇恨  恐怖殺戮  彷彿人間煉獄  世間眾生遭受如此苦難  尚不知細思反省  萬物靈首的人類  是否有辜負上天對人類的偏愛  未能回頭上岸  回心向道  實令仙佛憂慮。

昔時上天派遣五教聖人  教化眾生子民:

 性靈如如天上來  理應如如回天去 

要我們子民  在生命過後  要回到上帝身邊

 回天堂故家鄉  但是千百年來 

天人路迷難成  最大的原因就是 

接引眾生回天的明師  太難遇了 

時機未到  苦修難成 因緣尚未成熟的緣故。

今日我們蒙師指點 傳承大道

沒有不是多生累劫所積修

後學今天來分析古今拜明師的因緣

契合天機而明天道真理修行

上古時期 道在君相  道家當運

單傳獨授 一枝獨秀 為春季 青色

中古時期 道在師儒  佛家當運

脈脈相承 師師相續 為夏季 紅色

下古時期 道在庶民  儒家當運

大道普傳 大開普渡 為秋季 白色

上天慈悲  在原靈投胎下凡間之時 

就派遣七佛治世  教化眾生能有生存住世的能力 

教育子民如何來治理這個世間 

教化世人百姓  同時上天也派 

三佛收圓 在末法時期  接引眾生能返本還源 

燃燈古佛  釋迦牟尼佛  彌勒佛 

這三佛都是明師  最後第十佛就是

白陽普渡接引我們回去的彌勒佛 

此佛掌理天盤 

濟公活佛  月慧菩薩  掌理道盤 

辦理末後一着  萬八年開辦前所未有的

三曹普渡  接引九六原佛子回天歸位 

白陽修道弟子同唯一母之子一師之徒

仙兄仙弟仙姊仙妹 同返歸真

例舉拜明師之實例一  軒轅黄帝拜廣成子為明師  

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軒轅姓公孫公元前2697年誕生 「軒轅」皇帝,在四千六百多年前 軒轅參拜了七十二師,師師能知住世之法,不知脫世之法。有一日,再出一張榜文掛在午門上說:若有人能知天下有真明師,引我去拜他,賞賜千金,官封萬戶侯。掛在午門朝外,命一位朝臣守榜文。

有位名叫:「養馬軍」。有一日清閒無事,信步行到朝門而來,看見出有一張榜文,掛在此處,養馬軍逐將榜文從頭至尾念一遍,說道原來是聖上拜師之事。就將榜文拆落,此時朝臣看見,引他去見皇帝。朝臣奏曰:臣監守榜文,此人前來拆榜,諒必知情,未知聖意如何?軒轅皇帝問曰:你知天下有真名師嗎?養馬軍奏曰:小民有一位侄兒,名曰:廣成子,道德深高,人人都稱他是天下大名師。軒遠皇帝問養馬軍:你侄兒有多少年紀?養馬軍奏曰:我侄兒現今年登十三歲。皇帝曰:朕拜為師者共七十二師,師師都進甲子之年,但只知住世之法,不知脫世之法,廣成子十三歲,有何道德深高?朕明日去拜他為師,若能三日傳授得道,即封你高官爵位,如若傳授三日不能,將你問罪。養馬軍聞言心中大驚,奏曰:待民先轉去與我侄兒說明,我主明日去拜他為師,草民排著香案迎接聖駕,皇帝就許他回去。

養馬軍回轉小林寺,來到禪房,對廣成子說道:賢侄不好了,禍事到了,卻被叔父連累著你。廣成子問曰:何事如此慌張?養馬軍曰:當今軒轅皇帝欲拜明師,有出一張榜文說,有人能知天下真明師,引去拜他者,就賞睗千金,官封萬戶侯。那為叔看見賢侄,人人都稱你是大明師,我大膽將榜文拆落來,封為叔高官爵位,豈不是真好?誰知皇帝明日來拜你為師,若能傳授三日成道,就封為叔高官爵位,如傳授三日不能成道,為叔與賢侄同受此罪,這事卻被為叔連累你。廣成子曰:此乃是小可知是,不妨,待他明日到此,我自然有話應答。

第二天,軒轅皇帝帶領五百名御林軍保駕前來。廣成子即命道童,將這路邊樹木斬倒,擋住來路。軒轅皇帝駕到小林寺前,御林軍奏曰:啟奏我主,到此被樹木阻路,不能前進。皇帝心中轉悟說:是我心不虔誠,即回宮而去。又過一日皇帝即命捲簾將軍,保駕步行,從小路而來。

廣成子又命道童,你將路旁兩邊蘆草結成七十二結。皇帝步行到此處被蘆草橫住,不能經過。捲簾將軍性急,拔出寶劍要割斷蘆結。皇帝曰:不可!不可!今日特來拜師,須當小心,不如你解一結,我拜一拜。解了七十二結,拜了七十二拜,鞠躬而進。

來到寺前,看見有一位道童,問曰:這是小林寺嗎?

道童答偈曰:

小林寂寞少人知,結草為門便是機,道法平等不高下,驕傲逞強莫進來。 皇帝心中轉悟,就行到二門,看見一位道童,手持一枝杖打桃樹。皇帝問曰:道友你打此桃樹何事呢?道童答曰:我打祂不快生桃子。皇帝問曰:桃栽多久了呢?道童答說:桃栽有三日。皇帝曰:桃栽三日安能生桃?

道童作偈曰:桃栽三日未生桃,學道三日豈成道,寬心靜養待時到,根深葉茂結成果。

皇帝行到三門,看見一位老者在燒香併掃地。皇帝問曰:師兄啊!師傅在何處?老者答道:師傅在東邊禪房內。皇帝鞠躬而進看見有一童子端然靜坐,軒轅皇帝就跪在地下。

廣成子問:下面跪者何人?

皇帝達道:弟子軒轅是也。

廣成子說:聞得我主拜七十二師,何師有道?

軒轅皇帝曰:師師有道,奈弟子薄緣不能學之。敢問尊師,如何脫離生死?廣成子答曰:人離色不老,木離火不灰,小心學道,依法受持,必然成道。

軒轅皇帝心中有所悟,拜謝師傅,作別回宮而去。

捲簾將軍看見心中大怒:小小兒童,好生大膽,聖上到此並無行禮,待我明日來斬你一寺人眾。言罷隨駕而去。

 再說小林寺眾徒弟,齊到師傅面前賀喜。

廣成子曰:喜從何來?

眾徒弟曰:聖上拜師傅你為師,豈不是喜。

廣成子曰:只是禍 不是喜。現今保駕捲簾將軍大怒,明日要來斬了一寺人眾。眾徒弟曰:可逃走如何?

廣成子答:此未是道。

眾弟子說:可去求皇帝看他怎麼辦?

廣成子曰:此亦未是道,你明日起來參佛,

課誦經文,雙手拈香同我下山,便知端的。

次日保駕捲簾將軍,果然騎馬飛奔小林寺而來,廣成子同眾徒弟一齊就跪下。捲簾將軍問說:下面跪者何人?

廣成子答:小僧是廣成子,特來要迎接將軍。

將軍問:我主昨天到寺,你如此怠慢無禮,

我比聖上是何等人,你今日雙手拈香,跪在此地何事?

廣成子答道:聖上昨日特來向我求了生死之法,免後來落閻君之手,

小僧今日特來向將軍求生死。

 捲簾將軍曰:爾既然知,我主性命在何人手?

廣成子答:聖上性命在小僧手。

捲簾將軍說:你性命在何人手?

廣成子答:小僧性命在將軍手。

捲簾將軍說:我性命在何人手?

廣成子曰:將軍性命在閻君手。

廣成子作偈曰:

君王問道怕生死,參求一字躲閻囉,

將軍爾來起殺意,命在你手當求你。

捲簾將軍聞此偈,心中開悟,逐對廣成子說:

我今欲拜你為師,未知你意下如何?

廣成子答說:將軍你豈肯修行。

捲簾將軍曰:弟子要求了生死,脫離輪迴之苦。

廣成子曰:你既然要求了生死,隨我而來。

廣成子做前回到寺中,禪床端然靜坐。

捲簾將軍就行到門檻時問道:師傅你知我這一腳是想要出還是想要入?

廣成子回答:將軍你若進一步是上天堂,退一步是下地獄。

捲簾將軍心中開悟說:欺師滅祖罪知非,求師懺悔乞慈悲,

。廣成子見他有真心,與他授記。

作詩:將軍今日回頭悟,韋馱尊者一般同。
後來,軒轅皇帝、勤修道德、修成正果。

為道統明師64代中的前東方第三代祖師~皇帝軒轅                               

再例舉拜明師之實例二 

  孔子問禮於柱下 拜老子為明師

在二千五百多年前  孔子周遊列國  來到周都洛陽  將問禮於老子  請益大道  孔子回來告訴弟子說:「 鳥吾知其能飛  魚吾知其能游  獸吾知其能行  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禮者理也  孔子問理於老子  請示君子之處世之道  行事原則做事態度  能知所進退  老子以見素抱樸  無為之道來教化世人  孔子以忠恕之道   用仁德之心行有為之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以大公無私有教無類之心  成為萬世師表  在人格世界是一顆永不墜落的巨星  成為中華文化的精髓  留傳萬世  永垂不朽。

為道統明師64代中的前東方第15代祖師~宣聖孔子

再例舉明師之實例三 

釋迦牟尼佛於燃燈佛所授受記

在金剛經第十七分上說: 「 如來於昔日在燃燈佛所之時  請求燃燈佛受記指點  至於無上菩提自性就必須自度  自證自解  如果說我有法  可得到  無上正等正覺菩提時   則我師  燃燈佛  就不會與我授記指點   而語告我於來世當得作佛 名號釋迦牟尼了」。

為道統明師64代中的前東方第19代祖師~釋迦牟尼佛

拜明師之實例四–

六祖惠能三更傳授衣法

在六祖壇經行由品上說:弘忍五祖  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  為惠能大師解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  六祖惠能言下大悟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五祖知道六祖已經自悟本性  即與惠能說:「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若識自本心  見自本性  即名丈夫  天人師  佛」。 惠能從五祖處  拜明師得衣鉢  隨逐離開 日後傳法 在六祖壇經上五祖說﹕「自古佛佛惟傳本體  師師密付本心 衣為爭端  止汝勿傳」。

五祖說: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夏季轉秋季的開始  師儒轉庶民的印證

心物合一返璞歸真的時代意義

唐朝六祖惠能說﹕「善知識  菩提般若之智  世人本自有之  只緣心迷不能自悟  須假大善知識  示導見性  因此  拜明師以佛燈傳心燈 開啟妙智慧的時代來臨了

末法時期三曹普渡的日月明師

在彌勒下生經上說﹕「彌勒佛是末世所依托之聖者  能受記於彌勒  即得無上道  永證佛國 」 彌勒救苦真經﹕「彌勒下世不非輕 領寶齊魯靈山地  拈花印證考三乘  落在中原三星地」 「 天真收圓掛聖號 」。明師心法傳承  傳至六祖後正式傳入在家火宅弟子。在六祖滅度前  有弟子問 ﹕心法衣缽將如何傳承?六祖曰﹕吾去七十年  有二位菩薩從東方來  一出家  一在家  同時興化  建立吾宗  締緝伽藍  昌隆法嗣。而今時之先天大道就是六祖惠能所言之在家一脈  同樣身負昌隆法嗣的神聖使命  也就是如今大開普渡  普傳天命的先天大道 。

金剛經正信希有分上說﹕「如來滅後  後五百歲  有持戒修福者  聞此章句  能生信心  以此為實」其意是說  在如來滅度後的二千五百年歲後  有俗家修道者能生發信心  以此為信實  今時佛法在俗家民間百姓  有佛緣者得法修持大道  惠能六祖在壇經付囑品上有弟子問﹕「正法眼藏 傳付何人」 師曰:有道者得  無心者通現在先天大道  普傳在全世界八十多個國家  天時應運  惠能六祖的正法眼藏  不再是僧侶的專利法門  己經普傳於全世界有緣佛子  如果不是  天命明師  應天時天運  來拯救世間有緣的善男信女  那有可能迅速傳遍全世界?

如今白陽應運  儒家當興  孔孟聖道  流傳四海九州  我們不敢奢望  半聖半凡聖業凡業兩得兼顧的白陽修士  各個都能功圓果滿  清淨往生佛國  但當代明師給我們保證  帶業往生彌勒淨土  保你無恙萬八年   彌勒佛的最偉大的宏願就是   化娑婆世界為蓮花邦  把天堂的祥和安樂  無爭無求  無分別對待的景象  搬到人間來實現  在此動亂的世界  暴戾功利的社會  徬徨散渙的人心  道德淪喪的今日  我們能够盡一份社會責任  做一份代天宣化的良心聖業  期望能够實現聖人的偉大理想  化天下為一家  化世界為大同  沒有紛爭  沒有戰亂  沒有飢餓  沒有病痛  沒有仇恨  沒有殺戮暴力  所有的動物生靈和平共存在這世間  如此就是人間天堂。

天機道運

上古時期 道在君相 

         軒轅黄帝拜廣成子  單傳獨授 一枝獨秀

中古時期 道在師儒  

         孔子問禮於柱下 拜老子為明師

         釋迦牟尼佛於燃燈佛所授受記  

         脈脈相承 師師相續

下古時期 道在庶民 

         五祖宏忍傳六祖惠能   道轉庶民

        大道普傳 大開普渡

         寧度俗家千千萬 不度僧家一個僧

如今 

我們有幸生逢其時   看不盡的人生悲歡離合  

嚐不完盡世間酸甜苦澀  還不完的恩愛情仇 

寫不盡的人生悲喜劇本  經歴無數次的生老病死 

讓我們來應用冷靜的智慧仔細思量  生命有限慧命無期

 如果能用有限的生命心力去求取慧命的永恆 

善用生命的價值使之青春不留白  把握當下在自已生命的列車上 

不管我們扮演那一種角色  生旦淨末丑  都能使之綻放多釆多姿的光芒 

讓這支小小生命火炬能在人生的舞台上  盡其所能 

發光發亮  才不白來世間走一遭。

所謂   行遍天下路 還是修行好

     「行盡天下路,唯有修道不誤人 」

聖人有道:

人命無常呼吸間 眼觀紅日落西山

寶山用盡空手回 一失人身萬劫難

在生命的轉折處選擇自己永恆的歸宿 

回頭得渡燈彼岸~同歸覺悟之路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好孔孟.png

學好五常仁義

得受中庸性理

行出五倫孝悌

修養浩然正氣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常德~仁義禮智信/和善之忠孝仁義/天覺書院楷書藝文園地

2018081303.png

 

2018081304.png

2018081305.png

2018081306.png

2018081307.png

文章標籤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