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守中章第五

防疫五毒89.png

視頻: https://youtu.be/oAtXdpgE0sU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真的不仁慈嗎?為什麼將萬物當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樣,

用過之後就不要了。

天地無所謂仁慈,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不以仁自居、自炫

天地生生不息之道,致使生長滅循環 天地既然生育了萬物,養育了萬物,卻又不讓萬物長存於世,只是讓這些萬物飛在天地間顯露一下就消失無形了。人無千日好

意謂上天完全沒有偏愛,一視同仁,讓萬物自行發展,

任其榮枯。不加干涉。

天地是在無心無意、無欲無為狀態下,

化生養育萬物的仁善之德。

天地本無心,以無心生養萬物,不聲不息,

施恩無遺,為而不恃,生而不佔有,為而不圖報。

這種純粹質樸、大公無私的捨己精神。

這種不言之仁,天地不知,人也不覺。

“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尚書·大禹謨》

正人之德,盡物之用 又正物德,厚民之生

方能利用自然資源,以達使人們生活富足、

社會和諧之目的。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真的不仁慈嗎?為什麼將天下百姓,當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樣,用過之後就不要了。

聖人無所謂仁慈,任憑百姓自生自滅。

芻狗為古人在祭祀時用草紮成狗形,慎重行禮、

祭祀後便拆毀、焚化拋棄。

比喻用時可貴,不用時即淘汰之意。 

聖人看起來好像也很不仁道,為什麼呢?

他因為心中充滿了愛護世人,

希望世人享有祥和大同的生活,所以發明了、制定了人倫規則,讓世人遵守,

但世人卻因遵守這無上真理寶貴的人倫規則,

犧牲了寶貴的生命,消失於無形,

增深了人們多少的痛苦和埋怨與奈何,

所以就以不仁道來指責聖人 

旨意是天地聖人的無功用道,為無為而無不為。

“聖人不仁”,是說聖人愛養萬民,法天地,行自然,

無心無為,毫無痕跡。雖為天下施行大恩大德,但天下人卻不知不覺,這就是聖人的“不仁”之德。

芻狗雖是至賤之草,但天地對萬物一視同仁,

不分貴賤,無論賢愚善惡,均一樣同施化育,

不因其賤而厚此薄彼。

這好比陽光普照、佛光普照一樣。

體萬物而無心,順萬物而無情。

人與萬物同體,與萬物相通。

聖人,心如天地,明如日月,一切所作所為,

自視為理所當為、義所當為之事,便自然而然地去做去行。

天地化育萬物與聖人博愛的精神是遍及一切的,

絕不存有偏狹之心與分別之念。

萬物之退化,完全是隨著他們的因果造化,

這完全是人們自己所作所為招來之因果禍福,

無關乎天地或聖人不仁慈呢?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橐籥,是指的是古代冶煉時,用以鼓風吹火的裝置,

猶如今現代的風箱。取其動蕩鼓風的義意。

風箱看似空虛一似,但其中造化卻是萬端,鼓風煽火其氣不盡,其用無窮。

道本是真空與風箱中空一樣,雖然空虛,但不短缺,越拉動它風量越多。

所以說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個風箱一樣。

如果沒有人去搖動它,它就虛靜無為,

但是它生風的本性仍然是不變的,如果有人去拉動它,

那麼─風就自然吹出來。

天地之間的虛中,猶如橐龠,靜則無生息,

動則生萬物,千變萬化,無有限量。

天地之用,大用無方。

人能效法天之虛中,則會動靜自如,以應無餘。

律己,宜帶秋氣。處世,須帶春風。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寬宏為本。

能這樣 抱本守元,致虛靜篤,內默涵養,

則身中至虛之元炁即會妙生無窮,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例如:果實到了熟透的時候,就是不採收,

它還是要掉落,消失於無形,這好像世人在祭神一樣,

當在拜祭之前,或在拜祭時,祭品是被視為最珍貴的,

很珍惜它。而在拜祭完成之後。

那個祭品不是被吃掉就是被丟棄,

說起來,有點不仁。

聖人制定了人倫規則,讓世人遵守而享有,但也有世人卻因遵行這真理,而因道德仁義犧牲了寶貴的生命,消失於無形。1. 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愛國詩人。

他被世人稱為「詩歌之父」,心懷大志,後被楚襄王迫害,幾經沉浮。在報國無門,不忍心看到國家滅亡,遂跳江自殺,現在的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

2. 如春秋末期吳國大夫伍子胥,軍事家、謀略家。

   屢進忠言而不被採納,反遭太宰伯嚭誣陷,

   被逼自殺,以死明志。

3.漢文帝時晁錯,有辯才,號稱「智囊」。

  多次上書中央集權,提出削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議。

  但是因為得罪了藩國利益被殺,也是政治的替罪羊。

4.宋朝的岳飛被奸人秦檜所害。

  他的忠貞不屈,為國為民的的表示是世人的楷模。

  岳飛的滿江紅更是流傳至今,可悲可敬。

  民俗中嶽飛是武財神。任天界四大法律主之一

5. 明朝的于謙,保衛了國家尊嚴。

  憂國忘身,性格剛直,遭受了眾人的妒忌,

  也因他重江山社稷輕君言,而被殺。

  留下千古絕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單身照汗青。

  忠臣自會流芳百世,這是我們高貴的精神。

  他們擔當的上忠義二字

6.南宋大臣文天祥,官職做到宰相。為官清正後被殺害 以   死盡忠氣節光耀千秋,成為偉大的民族英雄

文天祥在獄中「遇異人,指示大光明正法」

他寫了首詩:

「誰知真患難,忽悟大光明。

  日出雲俱靜,風消水自平;

  功名幾滅性,忠孝太勞生。

  天下惟豪傑,神仙立地成。」

因為有些人,忽視了人倫的規則,卻盡情的尋找自己的最愛,必定製造很多痛苦,讓別人去受,

這樣就增添了人們多少的痛苦和埋怨,

所以世人就以不仁來指責聖人。

聖人發現無上真理而示之於人,人們遵守它,

可減少內心的痛苦,這樣說來聖人的幫助,

是以真理認知苦因,而自我幫助,

是以實行真理來剷除苦因,其實聖人並非不仁。

成仙成佛,都是出於大忠大孝的人。

人道的基礎穩固了自然上達天道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靜時看不出來,至動用時愈動時愈出,至無可限量。

空即是有空而不空的道理,從這裏也可以引證。

人也是一個小天地,亦像風箱一樣,同樣是無窮盡,

有了用不完的智慧,不斷的發明出很多東西來。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智慧活水再一性中

虛心明義理

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

一個人一定要有虛懷若谷的胸襟,

只有謙虛才能容納真正的學問和真理;

實心卻物慾

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慾不入。

同時人也要有擇善固執的態度,

只有堅強的意志才能抵抗外來物慾的誘惑。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說話時,只說所當說,說過便休。

不必多說,才是守中的道理。

譬如風箱,在當用的時候,便鼓動成風,助人成事。

如不得其時,不需要的時候,便悠然止息,緘默無事。

說的多了就行不通了,還不如保持適中的態度,

守住虛靜無為之中道。

中為道的本體,守中就是守道的本體。

天地有天地之中,天地之中道為萬物之母;

天地之中,生生不息,運行日月長養萬物,四時皆中節。

天地若不中,天地之運御不順,水旱相伐,

陰陽不調,風雨不節,隆冬不寒,盛夏隕霜,

山崩地裂,山河枯竭,種種變乘之異皆出。

道固其深奧莫測,若強以言辭來論是無法道盡其奧妙的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言論愈多離真理就恐愈遠,故不如來守住中體,

觀天之道,執行自然妙在中節中道的地方。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

即使十句話說對九句也未必有人稱讚你,

可你若說錯一句話就會立刻受到指責;

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業興,

即使十次設計九次成功也未必有人會獎賞你,

可只要有一次計劃失敗,埋怨責難之聲就會紛紛而至。

君子所以寧默毋躁,守拙無巧。

所以一個有修養的君子,寧可保持沉默寡言,

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話都不隨便說;

尤其在做事方面,寧可顯得笨拙一些,

也絕對不能自作聰明。      ….菜根譚

“多言”是智慧不夠、涵養膚淺,不能準確的表達真義。

 “數窮”是理屈辭窮。理不通明,言辭必不足,

大道之理無法說清,故必多言,

反映出一種正炁不足、內心空虛的心理實態。

求道之要,在於 “得中”。

明道之要,在於 “虛中”。

辦道之要,在於 “執中”。

修道之要,在於 “守中”。

只有中心虛靈常住,不落在有無、

虛實的任何一面,自然可以不致生滅曲直一邊,

了了常明,洞然燭照。倘若言多絮繁,

則是理屈辭窮的狀態,多言者欲蓋彌彰。

言要簡約,貴在真誠,守中虛靜,

所言既無太過,亦無不及。

言之得體,言語平和,言出有禮,語無口過。

知此守中,不為外情所牽,不隨外物所動,

則心自清而神自靜,行不勞而氣不散。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此是守中之妙也。

中即中空,正像風箱未動時的虛靜無為道體,

虛中空靜

81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誠實的話不一定動聽,動聽的話不一定誠實。世間的好人不會花言巧語,能言善辯的人不一定是好人。

聰明的人不一定博學,見多識廣的人不一定真正聰明。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博士生王小明第一天上班的職員遲到了三分鐘

到單位見了主管

主管說:小明你遲到了

小明說: 才晚到三分鐘而已 

        因為鬧鐘沒響的關係 因為塞車導致 因為車拋錨 因為汽車晚點

        因為下雨  因為…..

 還不如說:是 抱歉 這事反省檢討改過

你為何會遲到呢? 環境功課沒做好 我當檢討改進

      守時守信的態度

孔子的弟子 子貢說 君子有了過失 就像日蝕月蝕一樣 當犯了過失時 天下人都看得到 當他改過時 就像日月回復光明一樣 人人都仰望著他  意指 君子有過必改 不加掩飾

 

成語文過飾非用來指掩飾過錯。

《論語.子張》篇記載,他說「小人犯了錯,不但不知改過,還會加以掩飾自己的過失。」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 必文。」

《論語.子張》

據載,孔子和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名叫盜跖。

隨從盜跖的士卒有九千多人,他們到處橫行霸道,

搶人牛馬,奪人婦女,貪得無厭,使千萬民眾感到痛苦。

有一天,孔子對柳下季說∶「當父親的一定會教育兒子,

做為兄長的一定會教導弟弟,使他們走向正途。

如果做不到這些,就沒有人注重父子兄弟間的親情了。

現在,你是當世有才德的人,而弟弟卻是危害天下的盜跖,你不能教導他走正道,我替你感到羞愧,我自願為你前去說服他。」

柳下季說∶「您說∶『做父親的一定能教育兒子,

做兄長的一定能教導弟弟。』

如果兒子不聽從父親教育,弟弟不接受兄長教導,

即使像您這麼能言善辯,又能拿他怎樣呢!況且盜跖的為人,

心思敏銳就像噴涌的泉水,

情緒變化猶如驟起的暴風,飄忽不定,

力量強大得足以抗敵,

雄辯的口才足以掩飾自己的過錯,

順從他的心意就高興,違逆他的心意就發怒,

還容易用話來侮辱別人,您就不必去了。」

「文過」和「飾非」被合用為「文過飾非」這句成語,

用來形容指掩飾過錯。

世人的謊言 欺騙 推諉 甩鍋 都是人性污點良知泯滅的表現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直躬不畏人忌

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

一個人與其委屈自己的意願而千方百計博取他人的高興歡心,

實在不如以剛正不阿、光明磊落的言行而遭受小人的猜疑妒忌;
 

無惡不懼人毀

無善而致人譽,不若無惡而致人毀。

一個人與其根本沒有善行而又無緣接受他人的誇耀讚譽,

實在不如由於沒有惡行劣跡而遭受小人的毀謗攻擊。
 

本章言天地之道,以無心而成就萬事萬物。

(天地為而無心)

        天之道 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以忘言而體察其中玄奧。

(聖人為而不爭)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經典課題 講題
    全站熱搜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