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觀徼章第二  

防疫五毒83.png

https://youtu.be/R55pBtwNOuk

 

道是無形的,永恆的,由道生出的有形有象、可生可滅的萬事萬物」 。自性是無形永恆的

可道,和非常道即為「太極”」

道,是無極,陰陽則是太極「道」是無;

陰陽則是有; 道借用無極圖表示,陰陽用太極圖表示

無極一動生太極《周易繫辭上》云:

一陰一陽之謂道。

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涵蓋陰陽,是陰陽二氣的中和、平衡與統一,道分而為陰陽。陰陽合而為 「道」

,陰陽沖和之氣便化育生成萬物」 。

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稍停;

日月盡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

陰陽二氣,互相吸引,相互凝聚,

必然生出了自然萬物。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

         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男清女濁,男動女靜。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自然萬物皆分為陰陽,植物動物皆分雌雄。

人則分乾坤男女。氣、物、人皆分陰陽,

陰陽並立則為太極、太極是相反對立矛盾體的、同時也是統一互補的

例舉: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這是說,任何事物都由正反兩種因素組合而成,它們互相聯繫,互相依賴,互相滲透

互相補充,有正必有反,

二者對待存在相輔相成。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

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例舉: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想要收藏它,一定先要攤開它。(例如:遮陽簾)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想要弱化它,一定先要強化它。(例如:橡皮圈.小數大樹砍樹)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想要廢掉它,一定先要興盛它。(例如:老外早晚喝咖啡 )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想要奪取它,一定先要給予它。(例如:捉雞施米)

 

這就說,事物的運動變化規律,

是「物極必反。理窮必變」,任何事物達到極端,,超過一定限度就會走向反面

宇宙萬物由陰陽二氣和合而成,

陰陽是一對矛盾體,陰陽二氣,陽動陰靜,

陽剛陰柔,陽熱陰寒,陽生陰殺,有聚有散,有生有死有強有弱可變可化謂 “可道”

因成敗興衰變化不定  不能永恆存在

故稱 “非常道”

無極即無,太極即有。老子說:

                    有生於無 ,有無相生

這就是說,無極生太極,太極歸無極,

無極是本。 太極是末。

無極是母,太極是子,

無極是源太極是流;,無極是總;太極是分;,無極是全;太極是偏,

無極是定,太極是變等等。

無極順而生太極;太極逆而歸無極,

無極動而生太極;太極靜而歸無極,

一本散為萬殊,萬殊歸於一本。

太極與無極的關係。可比是母子關係,

太極中的陰和陽的關係。可比是夫妻關係

。老子主張,復歸於無極,復歸其根,

             復歸於嬰兒 復歸於樸

             一切復歸於本 (自然)

方法: 抱一為天下式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聖棄智」、  絕學無憂」  ,「致虛極、 守靜篤。」等等,

都是主張「崇本息末」,守母存子,以道為本,為無為而無不為,為無為而無不治,

「道」是全在全備全息全能的,抱守此道,

必可使人自身得到昇華,發生質的根本變化。得道成真。老子所說的「聖人」是道的人格化,具有道的體性、特徵、氣質、品格的人,是真正的「得道者」

 

觀徼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的人對於美有所定義時,這就不好了 。美和不美、善和不善的定義,是肯定與否定二分關係。

實際上是對美和善設定了評價標準,但不論是何種渠道產生的美和善的主觀或客觀的標準,在設定的同時,等於宣稱不符合這一標準的就是不美,就是不善。

世道風氣,以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為人生觀的人,為了追求名利,往往用假美、假善來偽裝自己,這樣就不好了。

“美”,是喜的意思。

”,是厌恶的意思。

“善”,是成的意思。

“不善”,是反的意思。

 

。所以,有和無互助產生,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

音和聲互助諧和,前和後互助跟從,

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

沒有“有”也就沒有“無”,

沒有“長”也就沒有“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因此,聖人以無為處理事務,實行無言的教導,萬物自己發生變化而不干預它。

生長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撫育了萬物而不自恃己能,

成功後而不居功。正是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失去。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為惡而畏人知,惡中尤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一個人做了壞事而怕人知道,可見這種人還有羞恥之心,也就是在惡性中還保留一些向善之心;

一個人做了善事而急於讓人知道,就證明他做善事只是為了貪圖虛名和讚譽,那麼在他做善事時,已種下了可怕的禍根。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貂皮 孔雀最大的能飛鳥類 羽毛富有金屬光澤

被稱為“軟黃金”。貂皮具有“風吹皮毛毛更暖,雪落皮毛雪自消,雨落皮毛毛不濕”的三大特點。貂皮用它製成的皮草服裝,皮板優良,輕柔結實,毛絨豐厚,色澤光潤。雍容華貴被認為是富人之寶。

美味食品 有害添加物?

運動風氣 奧運比賽&爭名逐利

標節義者,必以節義受謗;

榜道學者,常因道學招尤。

故君子不近惡事,亦不立善名,

只渾然和氣,才是居身之珍。

一個愛好標榜節義的人,到頭來必然為了節義而受人批評誹謗;

一個標榜道學的人,經常由於道學而招致人們的抨擊指責。

因此一個真有修養的君子,平日既不接近壞人作壞事,也不標奇立異建立聲譽,只是保留那種純樸、敦厚、和藹的氣象,這才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無價之寶。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勤奮的人應當在品德修養上多下工夫,

可是有些人卻把勤奮用在解決自己的貧困上,而忽略了道德修養,就算掙到錢也不一定守得住,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勤儉節約的人不看重財物利益,

可是有些人卻以勤儉節約為名來掩飾

自己的吝嗇。 君子處世的原則標準

 可惜卻成了小人謀私利的工具

勤者敏於德義,而世人借勤以濟其貧;

儉者淡於貨利,而世人假儉以飾其吝。

施恩者,內不見己,外不見人。

則斗粟可當萬鍾之報;

利物者,計己之施,責人之報,

雖百鎰難成一文之功。

無求之施一粒萬鍾 有求之施萬金無功

一個施恩惠給別人的人,不可老把這種恩惠記在心頭,更不可存讓別人讚美的觀念,這樣即使是一斗米也可收到萬鐘的回報;

一個用財物幫助別人的人,不但計較自己對別人的施捨,而且要求人家的報答,這樣即使是付出一百鎰,也難收到一文錢的功德。

陰惡之惡大 顯善之善小

為惡而畏人知,惡中尤有善路;

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宋代文人蘇東坡,才華洋溢,堪稱文壇上的奇葩,一生受的打擊很大,所以他有一首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他後悔自己聰明;「但願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希望笨兒子一輩子平平安安有福氣,功名富貴都有。

天下有那麼便宜的事嗎?

他不是又用聰明了嗎?這個聰明就不對了。

拋棄聰明才智,人民反而可以得到比以往百倍的好處;

不去談仁義,人民自然就會恢復孝慈的本性;拋棄投機取巧營營汲利,自然就不會有強盜小偷。

聖智、仁義、巧利這三個都是人特意去強調出來不能夠用來治理天下。

要讓人民能有遵循的依據,外在看起來要純真質樸,而內在要減少個人私心降低慾望。

有妍必有丑為之對,我不夸妍,誰能丑我?

有潔必有污為之仇,我不好潔,誰能污我?

不夸妍好潔,無丑污之辱

大凡人間的事情,有美好的就有醜陋的來作對比,假如我不自誇其德說自己美好,又有誰會諷刺我醜陋呢?

大凡世上的東西,有潔淨的就有骯髒的,假如我不自贊潔淨,有誰能髒污我呢?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兩忘;

仇因恩立,故使人如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一切怨恨都會由於行善而更加明顯,所以行善與其要人讚美,還不如把讚美和埋怨兩件事都忘掉;

仇恨都是由於恩惠才產生,恩惠既然不能普遍施給他人,得到恩惠的人固然心生感激之情,得不到恩惠的人就會發出牢騷之聲,可見與其施恩而希望人家感恩圖報,還不如把恩惠與仇恨兩者都徹底消除。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作到極處俱是合當如此,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頭。

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倫常本乎天性,不可認德懷恩

父母對子女的慈祥,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兄姐對弟妹的愛護,弟妹對兄姐的尊敬等等,即便拿出最大愛心作到最完美境界,也都是骨肉至親之間所應這樣做的;因為這完全都是出於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彼此之間絕對不可以存有一點感激的想法。假如父母的養育子女,兄姐的友愛弟妹,個個都懷著一顆思恩圖報的觀念;以及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弟妹對兄姐的尊敬,也都懷著感恩報答的心理,那就等於把骨肉至親變成了路上陌生的人,而且也把出自真誠的骨肉之情變成了一種市井交易。

文章作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有恰好;

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本然。

一個人寫文章寫到登峰造極的最高境界時,說來並沒有什麼特別奇妙的地方,只是把自己內心的感情和思想表達到恰到好處而已;文華不如簡素

一個人的品德修養如果達到爐火純青的最高境界時,其實和普通平凡人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只是使自己的精神回到純真樸實的本然之性而已。(斯惡:矯揉造作失本真)

聖人知虛名之不足崇尚,所以處無為之道去做事。

知多言之不可用,所以行不言之教以化民。

如天地以無心而生物,即萬物皆往資生,不以長養萬物而多說什麼。

雖生成萬物,而不以萬物為己有。

雖能生物,而不自恃其能。且四時推移,雖有成物之功,功成而不居。

因不居其功,所以至功不朽。不尚其名,所以真名常存。

聖人處無為之道,也是這樣。天地萬物的大德,以比擬聖人的德行。。

落入後天就變成相對的分別心,所以相對之發生,

美、善就容易變質,所謂大道不道,大名不名,大德不德,凡所有名相,皆起於心意,識神用事,執物而不能離物,執相而不能離相所致。

美分二種︰

一、這個「有」:美的會變化。

二、這個「無」:美德,無:不會變化。

我們來到世間是不是為了美,美大家都喜歡。

有的愛美人,有的人愛美德。美人老了,七八十歲還漂亮嗎?

花開很美,但是凋零、謝了,就馬上丟掉。青山依舊在,人生幾度夕陽紅?

難易相成

「易」為「本」,「難」為「用」,難作的大事由小事作起,例如: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是從修身、齊家的小事做起。我們要孝順父母是容易或困難,我們的良知有沒有具足?有啊!上天給我們就有了,那裡會難。只是為或不為而已,要做就有辦法,如果「不能」是「人為」的,要不要做而已。

春秋時期楚國的政治家、軍事家於經濟學家 “范蠡” 因為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國有功,選擇離開退隱 世人稱其為「陶朱公」。最後安詳的死去

文種卻沉迷功名權力其中由於沒有功成身退,從而功高振主成為君主的心腹大患,最終落得死亡可悲的命運。

漢朝建立時的: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個人

韓信為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勞,但後來卻遭到劉邦的疑忌,最後被安上謀反的罪名而遭處死。

張良漢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因此,體現真常自然之道的聖人,他們明曉天地萬物之理,深知自然運化之機,而能使自己,體性和於大道,因任自然,清靜無為,正己化人,以德化民,不施酷政 使人民不知不覺地處於渾厚的淳風之中

大道 虛無自然,清靜無為,生化萬物而不多說什麼,創造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不自恃己能沒,不居功自傲 。由於不居功,它的功績才永久不被埋沒。

真正的智慧,就是既能取得榮譽,又能夠放得下這些榮譽。

人在功成名就的時候,就應該從容地對待確立和名譽,我們一定要冷靜下來看待事物。

急流勇退,是一種智慧。功成身退,更是一種逍遙的人生境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經典課題 講題
    全站熱搜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