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不盈章第四 

防疫五毒83.png

https://youtu.be/kUN0clcYhpA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沖是虛。盈是充滿。

道可比器物杯可容物的空間處,空無一物整個杯子用途全在其空虛無處,道的作用如此無窮無盡。

道是空虛的,而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

《易》曰:「形而上之謂道,形而下之謂器。」

器物是有形有範限,雖然能容納物體,容納空間一定會有盈滿。大道不是有形的器物,所以能容納萬有而若沒有容納不了的,能生化萬有而卻似無生的自然,能覆蓋承載天地萬物而若無若有。

道德信仰是文明的基石 我們大家所信仰的道,大家在修持的 “道” 雖說祂是無形、無情和無名,但卻是非常完美。古今中外的聖賢人無時不刻都在傳達這個美好的訊息,都在傳播這個非常完美的道;

道體充滿宇宙之中,大而無外,

道在身上 一點自性小而無內,

運用於萬物之中而不自滿,如不足者。如聖人之德已臻極至,而其行為如常人,沒有一絲滿溢、驕泰之氣。

唐代 白鹿洞書院,是我國歷史上一所非常著名的書院,李渤兄弟曾隱居於此讀書。 李渤養有一隻白鹿,終日相隨,

所以人稱白鹿先生。 後來李渤就任江州刺史,在修建亭臺樓閣,疏引山泉,種植花木,成為一處遊覽勝地。

有一次他問智常禪師說道:「佛經記載」

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

未免太過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麼可能容納 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

 末不是在騙人吧? “

智常禪師聽后笑著問道:”人家說你涉獵書籍超過萬卷,人稱李萬卷,

可有這回事呢? “李渤回答”當然! 我讀過的書豈止萬卷! “李渤頗為得意! “禪師質問:”奇怪,

你的頭顱只有一顆椰子這麼大,

如何將那萬冊書卷放進這小小的腦袋裡去呢? 莫非你也騙人嗎?

李渤聽後心中若有所領悟

到家說 道沖(盅)而用之,或不盈

佛家說「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

以“芥子”比喻極為微小。

以“須彌山”比喻極為巨大。

以極小與極大的對比,說明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道理。須彌雖大,納極小之芥子自然很容易,但也不會因此而使須彌山有增加體積;芥子雖小,卻也能夠輕易地容納須彌山,並且毫無扭曲形體的必要。一切平常,相容無礙。看似不可思議的道理,其實極為平易。自然就是道

心就像芥子一般能包容萬有,無論好壞都在我的心中。一心善念時,世界一片美好;一旦惡念升起時,世界便處處礙眼。心如芥子,能輕易容納彌之大而無所變形,正如一沙一世界,足以涵納萬有,無所妨礙。是以,一切如如,並無不思議之處。

「一虛(靈)藏萬用,無用(體)不成虛,正反皆可用,宇宙一太虛」。

不盈~天道忌盈,卦終未濟

不論作任何事都要留有餘地,就是不要做得太絕,

假如一切事物都要求達到盡善盡美的地步,一切功勞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即使不為此而發生內亂,也必為此而招致外患。

物極必反 窮極生變

易經推演天道的消長與人事的治亂興廢最後一掛 ,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天道循環,始卒若環,無始無終,以未濟為終正是代表這不是一個實質的結束,而是另一循環的開始。

64卦 火水未濟

不盈章 ~天道忌盈,卦終未濟

淵兮似萬物之宗。

淵是寂靜深廣。宗是本源

浩瀚深遠的很哪,象是萬物的宗主。

大道不器故能容萬物而若無容能生萬物,而若無生,因其用能生天地萬物,故為萬物之宗源(本源),道為一切之根本,是萬物之所依歸,亦猶水之必歸於淵一樣。

廣博精深的內德,好像是萬物的老祖宗一樣。比喻德行深廣,可以包容萬事萬物,就好像父母親在包容自己的子女一般。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挫減銳氣,人剛銳之志,勇銳之氣,精銳之智

收斂那鋒芒銳氣。一個道德才氣過人的人,當然有敏銳的覺知力,如果將他敏銳的覺知力表現在外,人們就不願接近他,就無法產生教化眾生的作用。所以要收斂他的鋒芒銳氣。如要勸作惡之人歸於善,不可直接揭穿他的惡心,否則只有更加深他的惡念。

   解其紛以道本無言,無是無非,所以說解開糾紛,

天下萬事紛紛擾擾,環環相扣,聖德之人能挫其銳氣,隱藏其先知先覺的外表,與世人同處紛亂的世界中,替世人找到出世之法要,帶領世人走出紛擾。如進入迷宮,帶領迷途之人走回正途。

涵蓄光亮 和其光 唯有道者,韜光內照,光而不耀。聖賢大德之人為了度化眾生,將自己遍照宇宙的七彩白毫相光,自然的溶合於世人的暗淡微光之中,使世人不覺。

混同垢塵,與俗混一而不分 呼我阿狗阿貓,就以貓狗回應他。所以說同其塵

為解救苦海眾生,只得與世人同處於五濁惡世之中。

人之聰明才智尤如利刃的鋒芒一般,若不磨治挫其鋒芒必自驕、自滿自盈之失反被聰盟所誤。以妙智慧來滌除煩惱,以道理來御眾紛亂。一切有情無情,種種形色皆有此心德之光 ,

追求學問的人,知識一天比一天增加。“修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減少,私妄減少再減少,就達到了無為的境地。這是挫其銳、解其紛

與眾人相處在污泥塵埃之中,內心仍能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在塵不染塵。必須抱素養拙,達到圓融境地。這是和其光、同其塵

所以人必法道起修,以求合於道。法道之要點,在於挫銳解紛,和光同塵

湛兮似或存。幽隱的很哪,似無而卻是真實存在。

道妙用,變化無方。道體則是湛然不動,雖用而沒有行跡。所以說湛兮似或存。

「無」為道體  隱隱約約似無像有的樣子,所以道體是虛無的,但道的作用卻無窮無盡永不止息,道體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又能創生萬物,所以可說是萬物的本源。它不露鋒芒、消除紛擾、隱藏光芒、混同塵俗,它雖隱藏沒無形卻能生化萬物,則是真實而不虛,似乎自古而存在。

聖賢大德的人雖身與凡人同在世上,而其心境早脫離六道輪迴,世上的喜怒哀樂…早已鎖不住聖人的心。所以形容聖人清靜空寂,其形雖還在世上,他的心早超世外。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無形無相如此要妙,而不知其所從來。

所以說 吾不知誰之子。好似在天帝前即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從哪裡產生的,應該在有形象稱謂的天帝之前就有。三皇五帝之前就有它。

莊子曰:「道自己是自己的本,自己是自己的根,在沒有天地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創造了鬼,創造了帝,出生了天,出生了地」意思與這段相似,用來說明道並不是任何東西所創造,但卻是所有一切的創造者。

宇宙萬象。像這種神祕莫測的大德者,我不知是誰所生的(可說是天縱英明,鬼神莫測),聖人的心早已經超離有形有象的萬物之外,好像生天地之前就有的大道理了吧!

老子曰:不知道,這道是誰生的,但我了悟其在天地未生前即已存在了。

無極化育兒生 所以稱之為母 敬稱之為老母 無生老母

眾生當知誰之子~無生老母

是諸天神聖,萬仙菩薩,三世諸佛之母,也是宇宙唯一至尊的神。

明明上帝

不但是靈性之母,也是創造宇宙,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之大主宰。

明明上帝是永遠存在,獨一無二,無始無終,不生不滅,無所不在,無所不能,

永恆不改變的萬靈真宰。明明上帝的聖靈,神妙莫測,變化無窮,為萬有的本源,

萬化的主宰,所以尊稱為:「明明上帝 無量清虛 至尊至聖 三界十方 萬靈真宰」。

「明明」言其本體;「上帝」尊其主宰; 

「無量」形容其大;「清虛」說明其相; 

「至尊」崇拜其位;「至聖」敬重其德; 

「三界」即其範圍;「十方」言無不在; 

「萬靈」用在萬靈;「真宰」永恆不變。

天地造化,日月升墜,

春夏秋冬,四時運行,

寒熱溫涼,氣候變化,

陰晴圓缺,晝夜輪替,

風起雨落,震雷閃電,

鳥飛魚游,獸走蟲鳴,

果黃草青,潺潺水聲,

緡蠻鳥語,花放水瀑,

人生百態,這一切切,

全賴明明上帝所運作。

人體中,

眼睛之能觀察形形色色,

耳朵之能聽種種聲音,

鼻子之能嗅諸般的氣味,

口之能飲食、言論,

手之能執提捉拿,

腳之能行奔跑,

全身之知覺運用,

飢寒飽暖,冷熱痛癢,

全是自性的功能。

無生老母 是無量智慧的根本,無量妙行的起始,無量功德的源頭。

眾生修道的終極目的即是 歸根認母

人類最大的悲哀就是 “無知”  吾不得不知 是誰之子:

「明明上帝 無量清虛 至尊至聖 三界十方 萬靈真宰」

明明靈靈一點光,上帝賜兒真寶藏,

無量慈懷傳懿旨,清虛大化救原皇,

至尊無上威靈力,至聖心法賦賢良,

三界法雨慈雲佈,十方共沐朝母娘,

萬靈歸根樂歡喜,真宰無為居天堂。

這章讚道之體用的微妙,而不可測知。老子所言道妙,是述說自己胸中體會受用的意境。

妙道虛空是祖宗  

古今應化不相同  

若人悟得真常道  

便識從前主人翁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經典課題 講題
    全站熱搜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