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安民章第三

防疫五毒83.png

https://youtu.be/vP4JTgB60IU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惡性競爭

一個人最好不要標榜自己的尊大,就不會讓人去爭取虛名的地位,那麼人與人之間反而能達到和平相處。

老子不是主張不崇尚具備才德的人,而是主張不要崇尚才德的「名」。因為一旦過分標榜它,在名可名、非常名的作用下,就會有人為了爭取德性之名,而假惺惺作一些事,這叫沽名釣譽;為了備受重用,獲得金錢權力,原本該適性發展的才能就容易被扭曲

是指不要刻意標榜賢才,

莊子天道說.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黨尚齒,行事尚賢 ,大道之序也」

在宗廟祭祀時;以尊卑次序而排之,在朝廷者,論爵位的高低。

在鄉鄰行處者,必以年齡大小而定其稱,在承辦事業中。則只推崇賢能者;

這是自然之序,非有意作為,崇尚賢才,是自然而然的,若有意標榜。人工機心樹立。必使人們爭名逐利而不務實際,坐享其成而不作貢獻,賢名為形式障蔽,為投機者所用,必失其真,流於虛名,貽誤後人。

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司馬法·仁本》

國家雖然大,好戰必然滅亡,天下即使安定,忘記戰爭必然危險。

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

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

以戰止戰,雖戰可也。

貪夫徇財兮,烈士殉名;誇者死權兮,品庶每生。

漢·賈誼《鵬鳥賦》貪婪的人為錢財而死, 有志氣抱負的人為名節而死; 好虛名喜權勢的人為追求權勢而死, 一般的人則貪生怕死。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要特別去標榜或是珍藏難得的財貨。這樣別人就不會有貪慾的妄念,而淪為盜賊。

君主不以珍稀之物為貴,沒有物質功利的崇拜,那人民感其典範,就不易因欲望而爭奪寶物。明星粉絲競相模仿追逐,那勾起的一波波欲望如山谷一般深,如何能滿足?

金玉珠寶,是謂難得之貨,本已珍貴,若再加提倡,必然促使人們去行盜地。

這說明人為地加尊於某種東西,必然導致不良後果,濃妝豔抹,賣弄媚姿,顯其麗色,必惑人之本性。亂人的平常心 ,觸動人的邪念 引誘人的妄行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不去見那些足以起心動念的聲色貨利。心思就不會受到外物的迷惑。

不讓看到可以引起貪慾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擾亂。  不顯現過度滿足的基本欲望,如鋪張美食、沉溺美色,百姓仿而效之,自然心神有所節約而不喪志。老子在這三句話分別處理了「名」、「利」與「基本欲望」,這就是心所以不靜、疲於奔命的主因。

同樣的道理,為政者若彰榮華,顯富貴,揚虛名,倡奢糜,亦會惑亂民心,上行下效,弊病四起,敗亂綱紀

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為善德者,

            利敗之也;故君子羞言利名。

漢·劉向《說苑·貴德》

所有人的本性都是希望自己的品德完善美好的, 然而, 有的人不能使自己的品德得到完善, 那是因為名利損害了他; 所以, 有德君子是羞於談論名利的。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因此聖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先教人斷除一切的邪思妄念為首要的步驟。因為能斷除邪思妄念,身心才能神清氣爽,精神飽滿。再來又教人,消除高傲與自滿的骨氣,及不擇手段的互相競爭之心,能夠這樣的話,爭端就平息了。再其次是增加人的體魄,

聖人的治民方式,在於使人民具世智聰辯與貪欲的心空虛下來,只滿足其基本欲望。弱化人民追求名利的志向,只管強健他們的體魄。反觀當今社會「完美地」與聖人之治背道而馳─大環境鼓吹聰明套利、吃不飽穿不暖沒得住、一生拚比力爭上流、在學校熬夜背書/在社會加班賣肝,社會混亂不安,也是剛好而已。

聖人心地純素,不留一物、性體圓明虛朗。不甘陷入虛華的塵網之中,他們恬淡。

無為 ,心虛意靜,柔弱謙和,不與物爭,斂華就實,神凝氣聚,精全髓滿,自然百病不生,身康體健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人人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以及堅定自強不息的概念,更保持天真和諧的狀態,又沒有偽詐的心智,及爭奪的慾念。

老子不是反智,無為也不是消極。使民無知是要人民沒有「充滿目的的聰明才智」,沒有貪欲

假使人們保持淳樸的自然天性,不炫機智,不尚狡詐,返樸還淳,樂享天真,

至誠無息博厚悠遠是天地大道

「誠」的狀態,是天道,也是人應有的狀態,真誠是沒有止息的

至誠之人的天真性德。顯露出來就會悠遠,悠遠就會廣博深厚,

人們對自己的認識、對真知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所謂至誠,就是對真知的無休止的追求過程。無知無欲旨在真誠真知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像這樣教化人民的方法縱然有幾位詭計多端的陰謀家,也不敢胡作非為了。

而具才智之人之所以不妄動,是因為君主不尚賢,所以逞現其才能也沒用,自然能安住其位置上,妥善發揮專長。

使人民沒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為。用無為的原則辦事,

賢與貴賤相忘於德化之中,少數尚機詐者,自然不敢妄為。此乃以德化民之方, 而非愚民之策

小人之譽人,反為損.劉安《淮南子說山訓》

 小人的讚譽人, 反而是一種損害。

「寧為小人所忌毀,毋為小人所媚悅;

寧為君子所責備,毋為君子所包容。」

我們寧可被小人妒忌詆毀,也不能被小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

只因小人之為,皆有所圖謀,被小人惦記,我們尚可處處留意,小心防範,假若被其花言巧語所迷惑,則很容易放鬆警惕,而陷入局中,被小人所擺布。

而親近君子則要注意,寧可被德高望重、德才兼備的人責罵,也不要被他們所包庇容忍。

如果我們不求上進,他們看不到希望,認為無論怎麼努力也不會有絲毫改進,他們就會包容我們,我們就得不到他們的指點,這正是「朽木不可雕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因此照這樣無為又安然的方法來治理天下。天下那裏還有治不好的道理呢?

總結來說,聖人之治在於做到「不尚賢」、「不貴貨」、「不見可欲」,這三不政策就是無為的功夫,一旦做到,自然萬事治理的服貼妥當,天下太平。

道的體性是無,無形無象,無聲無色,不陰不陽,不上不下,空空洞洞,杳杳冥冥,似有非有,似無非無,一切皆無。然而萬類咸仗,群生皆賴,無所不生,無所不造。這說明道的體性和功能是無為而無不為。以此類推,人若法天地自然之道,使其體性合於大道,虛無自然,無私無欲, 無執無偏,恬淡無為,以「道」的「無為」原則修身治國,必可無所不治,無所不達,修身身康壯,治國國太平。收到最佳之效果。

為無為則無不治,乃述上古聖人之行事者。

賢愚也只是比較出來的相對看法,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可供判定賢與愚。

那就不要去崇尚賢能的虛名,這樣人就不會用巧詐的手段爭相欺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