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消災五毒隔離~

講題4.png

視頻: https://youtu.be/scXaPgvymjE

 

疫情防控 揭示五毒引患

百病從心起,養生先養心

七情適度是健康之母!

養生的根本是心理養生,心理養生能大大提高自愈力和免疫力。

"恬淡虛無,真誠和氣"是長壽之道!

四診是中醫診察疾病的基本方法,

也就是望診、聞診、問診、切診,

合稱「望聞問切」。

空有視透 ,真人當家是 永生之道

修道疫情防控 揭示五毒引患-()

五毒癮患

貪毒 嗔毒 癡毒 慢毒 疑毒

身受病 心先病 心病五毒貪.....

毒害身心 致使靈性輪迴不止

疫情防控 揭示五毒引患-()
(一)貪:是貪愛五欲, 我們千差萬錯生發

煩惱的根本源於「貪」。

貪愛五欲是:眼貪美色、耳貪音聲、鼻貪香氣、口貪美味、身貪舒適 五種感官貪著不滿足

古代有位名叫龍樹  大約出生於公元二至三世紀,是南天竺的婆羅門種姓。龍樹天資特別聰明,在很小的時候,聽婆羅門誦讀《吠陀》經典,只要聽過一遍就能全部背誦出來。到二十歲以後,他對天文、地理、數學、工巧、武術以及婆羅門教典和道術等等各種學問,幾乎都已學完,而且無不精通,領悟力也很強,因此在青年時就已聞名全國。

他有三個同齡好友,同樣學識超群、聰明傑出。有一天,他們四人在一起議論道:「天下的學問我們都已經學遍,極其幽深難懂的哲理也已經通達,從今以後還有什麼樂趣的?想到縱情聲色是人生最快樂之事,但我們既非王公貴族,也非修道之士,不能隨心所欲;於是拜師學隱身術,果然如願以償。」

龍樹等四人仗著隱身術,經常自在出入王宮之中,恣情取樂,宮中美女都被他們所輕薄。這樣過了一百多天,

國王知道後 即下令緊閉宮門,並派出數百位武士,手揮刀劍望空亂砍。那三個婆羅門術士都被亂刀殺死,只有龍樹因為藥性未過,沒有現出身形,屏氣凝神躲藏在國王背後,心中暗自發誓:「若我能夠逃脫此劫,必定皈依佛門,出家為修行。」

龍樹逃出王宮,反思此前經歷,恍然醒悟,這才明白佛陀所說,貪慾正是痛苦的根本、一切禍害之根源,大凡敗德喪身的事都因欲望而引起,於是下定決心皈依佛門。

當時西方十四祖迦毗摩羅尊者教化眾生,到了西天竺國這個地方,龍樹就出來迎接了迦毗摩羅,說道:「這深山是很孤獨的、很寂寞的,是龍和蟒蛇所住的地方。尊貴的大德至尊!您怎麼走到這了呢?十四祖說:「我不是最尊貴的,我到這兒,是來訪有賢德的人。」龍樹尊者在心裡默默的想:「您盡打妄語!您本來是個祖師,難道您不是至尊貴的。」十四祖也就知道他心裡在說什麼。龍樹尊者因為十四祖知道他心裡打什麼妄想,就生懺悔心,於是向十四代祖求懺悔而謝罪。後來十四祖就將佛法傳給了他。龍樹菩薩成為西方第十五代祖師,

龍樹在佛教歷史上具有崇高地位,許多人認為他是繼釋迦牟尼佛之後,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論道師。

大智度論的第九十三卷 龍樹菩薩有一段解說:

    「有弟子問說。這五欲色、聲、香、味、觸 釋迦牟尼佛說好比是烈火 好比是坑洞 如好比是生膿生瘡 好比是地獄 好比是盜賊 能奪去人的善根。而龍樹菩薩為何發願期望眾生獲得這五種欲求呢?。而且佛說修行弟子應穿贫民所穿的粗布衣叫納衣也叫糞掃衣 向人乞食討飯 只能靜坐於林樹下。龍樹菩薩為什麼期望眾生得此五種欲求呢。」

    「龍樹菩薩回答說。天人中五種欲求是福德果報。假若今生今世或來生來世。貧窮薄福的人不能自得生活。就會做出搶劫偷盜 因此也就從中受到危害。或是因為錢財殺害他人或者從中無惡不作。這就造下了十不善的罪業。都是由於貧窮的緣故所造下的, 飢寒起盜心,。如若有人五欲色、聲、香、味、觸都得到滿足  那麼得到想要的就不會做出十不善。

十不善分成身、口、意三類,就是身體的行為、語言的行為、心理的行為。

身體的行為~殺生、偷盜、邪淫三種;

語言的行為~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四種;

心理的行為~貪欲、瞋恚、愚癡三種。

十不善法的相反,就是十善法。

在菩薩的國土眾生 隨心所欲享受快樂。什麼都不缺少。所以不造惡。只不過這從中也有貪愛嬌慢等等的缺陷。如果聽聞覺者佛的說法。用心聞聽佛法也就較為容易得道。雖然有利於六根 聽聞無常苦空的道理也就能有所領悟。比方說骯髒的衣物先用了含泥的水先淹泡了一晚上 第二天再用乾淨水沖洗 一下子便能沖洗乾淨。菩薩不想讓眾生執著的緣故。五欲先暫時得到滿足一時。就像剛才說的。佛陀教導弟子穿著納衣沿街乞食 布施所得無可選擇 。過去世造罪的緣故 今生投生受報在五濁惡世。塵世處處有染著身心的地方。如果得到好吃好穿的縱情恣意更加深了 心性的墮落。又因為追求好吃好穿物質生活所以妨礙了修道。菩薩的佛國淨土。是用來成就眾生無量福德。至於五欲這些就不會再貪戀執著。也不想要追求五欲了 所以是沒有妨礙修行的。如果修行人斷除了五欲而想要修苦行 就容易增長忿怒怨恨。為了滿足需求的五欲而生出煩惱。這個時候內心沒有定向而無法安住。所以佛說。捨下苦樂的分別 運用智慧的實行中道。所以清淨內心的覺悟修持。五欲並不妨礙。」

    五根是指眼....身接觸外境產生五欲 色、聲、香、味、觸五種感官上的滿足,追逐生活上的種種享受,如美觀的服飾、美味的食物、美好的香氣、適度的娛樂及舒適的居家環境等等都是基本欲望需求。在淨土中,佛以巧妙的五欲基本需求作為攝化眾生的方便,漸次引導深入般若實相而離欲。雖然,以解脫的觀點來看,五欲固然也有障道的可能,然而真正的關鍵在於心 五欲讓內心不清淨,五欲染著外在的紅塵幻境,而染著的根本 是為視透五欲本是無常、五欲原來虛幻。

    大乘佛法的特性,是基於空性智慧,知道一切法因緣和合,順從欲望固然有害,但若逆勢而為的在欲望中衝突、掙扎,也無法安心修行。另一方面,大乘精神以慈悲為本,由瞋心而惱害眾生,或漠視情欲、未能體察眾生的心,有損菩提心地長養。 比起對於五欲的染著,,瞋的過失重;而貪的過失輕,雖有愛欲,起碼還可以與眾生有感情上的連繫,有機會培養慈悲心,只要用長時間,以教育化導逐漸淨化眾生,就不致有很大的罪過。這是大乘菩薩道不急著離欲、斷盡煩惱的原因。

佛陀的十大弟子持界第一的優波離說,

彌勒菩薩「不修禪定、不斷煩惱」,

但彌勒菩薩還是去了兜率陀天做補處菩薩,

後來又下生成佛。

彌勒菩薩「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並非真的沒有禪定的功夫或是縱容煩惱的為害,只是慈心特重、心懷眾生給出的方便法。

    佛國淨土,不以五欲為必然的污穢,

重要的是在樂行中以「清淨心」

遠離凡塵俗世修行的道理,應在人世間磨鍊,根本不必離群索居與世隔絕;要想完全明白智慧的功用,應在貢獻智慧的時刻去領悟,根本不必斷絕一切欲望使心境猶如死灰一般 寂然不動。

道家無為清靜

佛家離欲出塵

儒家經世在塵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

不必絕人以逃世;

了心之功,即在盡心內,

不必絕欲以灰心。

那麼身處當代物質科技進步、經濟繁榮的世代,應當如何修行才是合乎中道的呢?

我們在人間修行,大乘佛法的三個要點:

菩提願慈悲心般若智卻是一致的。

    現代人習慣於物質的享用,這不能算是罪過,如果能夠常存歡喜、感恩的善念,不把現有的福份視為理所當然,明白其中包含了無數人的付出以及大自然的資源,不奢侈、浪費而善用它,這樣就可以維持既有的福報,不致耗損。

    在享用現代物質科技的方便和舒適的同時,也要觀照無常、緣起,知道欲樂的滿足是不長久、不究竟的,終歸會消失,不可依恃,而要有警覺,這樣就能增長智慧。

  不貪 少欲知足不等於過回到原始生活,

如果勉強斷絕物質的享用,由於不能隨遇而安,以致處處不便,不能適應現代生活步調,

不是心生苦惱,就是和社會脫節,

不但不能增長智慧,也不能長養慈悲,

更無法安心修定,這是不顧現實因緣所致。

如果不是以緣起無我、慈悲喜捨為清淨

自心的功夫,而是以隔絕文明來標榜無欲、

無為、自由、清靜,其實很可能活在愚痴、

我慢中而不自知呢!

一個人只要心中出現一點貪婪或偏私的念頭,那他原本剛直的性格就會變得懦弱,

原本聰明的頭腦就會被蒙蔽得很昏庸,

原本慈悲的心地會變得很殘酷,

原本純潔的人格會變得很污濁,

結果就等於毀了他一輩子的品德。

 所以古聖先賢一致認為,

做人要以"不貪"為修身之寶,

這樣才能超脫物欲度過一生。

人只一念私貪,便銷剛為柔、

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污,

壞了一生人品。

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

      五根眼....

引發~五欲色....

五欲過患 身心俱損 皆因貪

宴樂、聲色、名位,三者不可過貪

賈誼說:貪婪的人爲財而丟命,壯烈之士爲名而獻身,自命不凡者爲權勢而死,普通老百姓愛惜自己的性命

貪夫徇財,烈士徇名

誇者死權,衆庶馮生

每個人眼睛所看、耳朵所聞的聲色都是外來的敵人;每個人都有容易衝動的感情,無法滿足的欲望,

這些心理上的邪念都是內在的敵人。

 不管是內敵還是外賊,

只要身為主人翁的你自己保持

靈魂的清醒,每天都循規蹈矩不違背

情理法則,那麼,所有心理上的敵人都會成為你修養品德的助手。

耳目見聞為外賊,情欲意識為內賊。 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獨坐堂中,賊便化為家人矣!5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摘自六祖壇經

 

防疫 外毒是病菌 防疫 內毒是嗜慾

1心放任眼睛貪著外物的慾望~

    心王國王不明自性不為明王卻成魔王

佛家不動明王是奉大日如來教令,

示現忿怒形像 降伏一切惡魔之大威勢明王。

他的身相是對那些頑固不化、執迷不誤、

受魔障遮蔽的眾生而變化的,

以喝醒眾生和嚇退魔障。

不動明王他的誓願為「見我身者發菩提心,

聞我名者斷惡修善,聞我法者得大智能,

知我心者即身成佛。」

2心放任耳根偏聽的缺失

    心地善長成荒地~可說是既聾又啞

3心放任鼻根貪著嗅覺的慾望

  魚腥羶臭蒼蠅滿到處沾~堪稱香臭不分

4心放任舌根貪著美味的慾望

   湖吃海喝陸海空包抄~可說是泯滅天良

5心放縱身軀貪著觸感的刺激

陪酒陪睡小三小白臉數不清~可說是喪徳敗節

五根難長保 眼....身感官形體有盡頭

五慾難填滿 色....觸五蘊造下罪業深

疫情防控五毒癮患 -不貪不妄 百毒不侵

菩提自性 本來清靜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經常舉行酒會宴客作樂的,

絕對不是一個正派人的家庭;

喜歡靡靡之音和愛穿華麗豔服的,

絕對不是一個正派的讀書人;

名利和權位觀念太重的人,

絕對不是一個好官吏。

飲宴之樂多,不是個好人家;

聲華之習勝,不是個好士子;

名位之念重,不是個好臣士。

. 迷於色~

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不著色相,不留聲影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

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部好文章,

可惜卻被內容不健全的雜亂偏見給封閉了;

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首美妙的樂曲,

可惜卻被一些妖邪的歌聲和豔麗的舞蹈所埋沒了。 所以一個有學問的讀書人,

必須排除一切外來物慾的引誘,

直接用自己的智慧尋求本性,

如此才能求得一生受用不盡的真學問。

人心有一部真文章,

都被殘篇斷簡封錮了;

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豔舞湮沒了。

學者須掃除外物,直覓本來,

才有個真受用。

讀心中之名文 聽本真之妙曲 (心眼)

放任耳根偏聽的缺失

. ~

一個人的耳朵假若能常聽些不中聽的話,

心裡經常想些不如意的事,

這才是敦品勵德的好教訓。

反之,若每句話都好聽,每件事都很稱心,

那就等於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劇毒之中了。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修德行的砥石。

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

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子路勇於遷善,人如告訴他有過失,他就歡喜;夏禹聽見人家很好的言論,就虛心拜受;大舜又比這兩人偉大:他不待別人言說,天生就和善人同好惡;並且肯放棄自己的成見,順從公意;喜歡採取別人的長處以為善;

耳聽純善真實的話  耳聽規勸缺失的話

放任鼻根執著嗅覺的慾望

. ~

能夠忍受吃粗茶淡飯的人,

他們的操守多半都像冰一般清,

純玉一般沌白;而講求穿華美衣服、

吃山珍海味的人,他們大多都甘願作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

因為一個人的志氣要在清心寡慾的狀態下才能表現出來,而一個人的節操都在貪圖物欲享受中喪失怠盡。

蔾口苋腸者,多冰清玉潔;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顏。 蓋志以澹泊明,而節從肥甘喪也。8

放任舌根執著美味的慾望

. ~

美酒佳餚和大魚大肉都不是真正的美味,

其實真正的美味只是那些精茶淡飯;

標奇立異,超凡絕俗的人,

都不算人間真正的偉人,

其實真正的偉人只是那些平凡無奇的人。

濃烈肥美辛辣甘甜不是真正的美味,

真正的美味只是清淡;

神妙奇特卓越優異不是至高的完人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

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杜甫說: 豪門之家酒肉堆積變了味,

宮外路上橫陳著凍死者的屍骨。

. ~

一晌貪歡,亦是虛幻是說貪圖世間片刻的歡娛,其實不過是虛幻而已。

唐後主李煜的一首詩《浪淘沙》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酒足飯飽之後再回想美酒佳肴的味道,

這時所有的甘美味道都已經全部消失。

房事滿足之後再回味性慾的情趣,

那男女之間魚水之歡的念頭已全部消失。

飽後思味,則濃淡之境都消;

色後思淫,則男女之見盡絕。

臨事痴迷,悟 性定動正

一般人都只知爭名利與官職

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卻不知沒有名聲沒有官職

才是人生真正的樂趣。

一般人都只知道饑餓跟寒冷是最痛苦的事,

卻不知那些不愁衣食的達官貴人,

他們的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才是最痛苦的。

人知名位為樂,不知無名無位之樂為最真;

人知饑寒為慮,不知不饑不寒之慮更為甚。

疫情防控五毒癮患 -不貪不妄 百毒不侵

菩提自性 本來清靜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經典課題 講題
    全站熱搜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