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佛堂的殊勝

講題8.png

視頻: https://youtu.be/3xahMCVghrY

我們都曾有這樣的感覺:當我們初進佛堂求道時,引保師帶我們進佛堂,被莊嚴的佛堂所感動,於是溫馨的氣氛,親切的笑容,一聲輕輕的問候,可口的菜餚。「佛堂」成了我們最喜歡去的地方。

美國大衛•霍金斯博士運用人體運動學的基本原理科學實驗結果表明,因為每一個人的能量層級都是由這個人的信念、動機、行為準則和心靈境界決定的, 一個人的能量層級又決定了這個人一生的一切. 你的生活環境中的一切都會對你的意識層次產生影響,包括書籍、音樂、電影、錄影帶、畫像、工藝品等等

在成長的過程裏,道場充實了生活,豐富了人生。有了道場的活動,美化了生活;有了研究班,提升了心靈;前人是導航,與前賢共修辦,生命不失方向;駕舟有燈塔,乘雲有仙伴。佛堂是指引的明燈,孤寂心靈的靠岸。猶如燈塔照亮歸航倦舟。佛堂更是法船,接引佛子朝聖顏。以下就設佛堂的殊勝做說明與分享。

先天佛堂的功能:

1.是眾生得道受記之處~

2.是莊嚴的講道、聞法之勝境~

3.道親學道成長之所~

4.佛子學道、提昇心靈之處~

5.躲劫避難之所~

6.救世的慈舟~

不同的場所具備不同的功能,也有各自的時代使命,因此道中的佛堂,其功能性自然有別於寺廟和教堂。

1.是眾生「得道受記」之處

佛堂像是一艘法船,在茫茫的人生大海中,承載著無數眾生,駛向光明清淨的彼岸。雖然不是所有的佛堂都裝潢的很華麗。但所有的佛堂都是同樣的莊嚴神聖,與聖靈充滿。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海不在深,有龍則靈。」佛堂是眾生嚮往的地方,藉著佛堂,我們在師尊師母的佛光加被下、領受亙古不傳的三寶心法,當下可頓見真如本性,了脫生死輪迴。

佛云:「人間一處佛堂,天上一朵蓮花。」設立佛堂之功德不可思議,如能善加護持,廣行方便,更是功德無量。

六祖大師言:

「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2.是莊嚴的講道聞法之勝境

六祖大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多數的道親求道之時,尚不明究理,必須參加道場所開設的各種班,在研究班中得以成長明理,充實道學,知命、達理。以致在平凡的生命中創造不朽,平淡中開創永恆。平常中有激勵;奮中有驚奇。生活已不再是短暫的心靈交會,而是生命智慧的重新啟發。

智慧不僅對生命的讚美、供養,更應是菩薩大愿的無限延伸。在研究班中每一位都是智者的代表,仁者的化身,讓出班的道親都能將感恩迥向天地,迥向於眾生身上。這一份對天道的了解,天道尊貴的體悟,化成修行真義更對道真、理真、天命真有新的認識和肯定。

3.道親學道、了愿成長的地方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

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在道場中,因為天命的流行,我們才稱得上代天宣化,宏法利生。在佛堂中,藉著師尊師母的大德敦化,我們得以講仁義,說道德,暢談人生真諦,在這裡讓無數的眾生找到了生命的尊嚴,認清了人生的方向,創造了幸福的家庭,譜下了生命的價值,留下了生命的意義。佛堂是老的無極宮,也是我們眾生的家,我們應好好的珍惜,善加利用,一則可以成全道親,幫辦道務,二則可以行功了愿,讓更多的原胎佛子認申歸根,讓更多的浪子(迷人)改惡向善,去邪歸正,進而效法諸佛菩薩,渡化眾生,共成佛道。

六祖大師問神秀徒弟志誠說:「你師父平時對大眾開示些什麼?」志誠應對說:「我師父常指示大眾,要住心於一處而觀淨,大家常打坐不睡覺。」六祖說:「住心觀淨,這是一種病,是用功的毛病,這不是禪。常坐著反而拘縛自己的身體,不自由了,在道理上有何益處呢?」

4.佛子學道、提昇心靈之處

六祖壇經~

從今日起,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

培養優良人格特質,使道親人人能自我肯定,肯定道真、理真、天命真。肯定修辦的生命成就,由內而外,能心誠、氣和、色溫、辭婉,每一位辦道者,能人品高尚,都足以代表天道尊貴。

佛堂的道親來自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具不同氣稟,價值觀、思想、觀念卻都在活佛門下車,目標一致,心念一致。皆能棄置習性,一心向道,歡喜修行。

5.躲劫避難之所

先賢常言:「自助助人必得天助」,在誠心學修、講辦過程中,吾人已在廣行方便,利人利物,平日必得天神護持。而在道場中,辦道者經常親近,接受佛光普照,並有三寶可以受持,家中設佛堂,將老聖靈請至家中,遇有災難,自感神佛護佑,而得以逢凶化吉,躲劫避難。此例處處皆有,不勝枚舉也。

六祖大師言: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6.救世的慈舟

基督教、天主教均謂天時已至「世界末日」,佛道二家亦謂天時已至「三期末劫」,蓋天心隨人心轉,人心善上天降的劫數少,人心惡上天降的劫數多,如今工商業競爭激烈,邪說橫行之時,人心不古,道德淪亡,因此上天降下大劫,而道乃因劫而設「天下溺,援之以道」,上天不忍玉石俱焚,故降下慈舟,救拯有緣佛子。吾人行道化人心為良善,善氣沖天,自能消滅災劫之降臨。

佛堂供奉哪尊佛像~

1彌勒祖師 濟公老師 觀音菩薩

2孔聖人 關聖帝君

3空著

成立佛堂的好處:

1.方便接引眾生

2.開班授課,造就人才

3.便於承上啟下

4.同修共辦、成長開拓道務

5.佛光普照,智慧成長,躲劫避難

6.早晚獻香慎終追遠與上帝同在

7.擔任天職,將來得上天果位

1.方便接引眾生

佛堂是苦海中的法船,是眾生的避風港,也是暗夜的明燈、心靈的燈塔。在這裡可以得到心靈的溫馨,生命的成長,智慧的清明。無數的人在此找到人生的方向,重拾自信心,生命重新定位,人生重新出發。建立了生命的光耀。無論士農工商,我們都可以廣結善緣,隨緣渡化,這是三期大開普渡的殊勝因緣。因此我們應秉持佛心,佛門大大開,有緣人快快來。

所以在佛堂中有如下作用:

(1) 拜明師,得真傳

(2) 弘法、明理、開啟眾生無上智慧

(3) 懺悔、感恩、迴向

(4)齊家同修行,幸福圓滿

2.開班授課,造就人才

佛堂成立,眾生才能在此拜明師,求真傳。但是人人根器不一,能當下契入道者少。故求道後,應鼓勵他們開法會,上研究班,以期明理,進而認理實修。並能學道、修道、辦道,逐步學習道中各項工作,如練習講道、佛規禮節,辦道操持,或是勤務支援。總之財施、法施、無畏施,盡力而為。進而投入辦道行列,行功了愿,成為三曹之人才。

(1)配合整體道場之教育工作

(2)設班成全道親明理達道

(3)初一、十五,道親回佛堂禮拜、研究

(4)道中長輩長青班

(5)幼童成全讀經班、青少年班

(6)其他活動

3.便於承上啟下

大學云:「家齊而後國治」要建立一道同風的彌勒家園,從各佛堂開始,凡事應以尊師重道為先,敬老尊賢故佛堂中。應經常提倡天恩師德,前賢之苦心。推而至整個道場。進而鞏固道場中心之運作,增進道親之向心力,維護道場倫理,呈現長幼有序的和諧道場。

以知恩感恩,上德師德,往上推恩、往下施德;主動策劃本身單位道場,報告道務,請示道務,分工合作,一團和氣,承命遵行。

4.同修共辦、成長開拓道務

財法侶地是修行的四要素,缺一不可,而佛堂就是其中一項要素。故在佛堂中,如何共同塑造氣氛,共同策劃道務,安排成全、辦道,及其他工作。才不才皆是上天之人才,可以分組分工,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可成就。要讓道親有歸屬感,參與感、成就感。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往往可以塑造一個人,在佛堂中,有如下特點:

(1) 同修共辦,相互提攜,共同成長。

(2) 在前賢的指導下,策劃道務,參與道務。培養共修共辦之包容力與合作力

(3) 成全道親。破除我執,接納別人,欣賞他人優點

(4) 心性提昇,因工作成長經驗,付出而心靈充實。

(5) 辦道參與,學習,歷練,而成熟圓滿人格。

(6)住進佛堂,道場,佛光普照,潛移默化。

5.佛光普照,智慧成長,躲劫避難

在師尊師母佛力加被之下,蒙祖師宏慈,天天仰受佛光。瞻仰仙佛慈容及法相莊嚴,觀己身渺小、卑微,進而惕勵自己,更加精進,多做常辦。參辦中成長智慧,功德日高,道功日深,福慧日長,業力漸退,三災八難自然遠離。

6.早晚獻香慎終追遠與上帝同在

在早晚禮中,

明明上帝至自己祖先

愿懺文持修 感恩懺悔

歡喜參辦,神人共讚。

7.擔任天職,將來得上天果位

成就仙位,並無人間爵位門檻,也無學歷限制,但憑真功實善,持之以恆,功圓果滿。不但得天職,更多一份為上天做事、了愿、立功的機會。當上天的服務生,做上天慈音的轉播站。送往迎來,任勞任怨,一心祇為眾生,離苦得樂,認中歸根。如此積功累德,自然道功日深。仙佛云:「西方果位人間証」,又說:「東方不捨,西方不得」。「要坐蓮台要打拼,先佔先贏。」(台語)早先已有不計其數前賢,在一生付出道場,而能道成天上、名留人間,是最好的印証。

修行之路是長久的,你可以永遠精進的保持下去。但面對你自己能級的更替,不可避免的會在有一些時候讓你發現,你的周遭環境可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除非你做好了準備能承受更高的能級,否則這一切都不會變化。

設立佛堂的殊勝

活佛老師慈悲指示設立佛堂的十個重要原因~

1.天堂的介紹所

2.三曹的事務所

3.學佛的改良所

4.成道的修煉所

5.西方功德的加油站

6.眾生靈性的救濟站

7.培養品德的大學校

8.避劫的眾福地

9.仙佛的歡喜地

10.捨念的清淨地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經典課題 講題
    全站熱搜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