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尊師重道

講題13.png

視頻: https://youtu.be/c_tf3-Z4nCg

 

「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

  •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 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    一次,魯國有個大夫在人前貶低孔子,抬高子貢,剛好被子貢聽到了。他非常氣憤,絲毫不因為那人在夸自己而給他留情面,當即打了一個比方。他說,如果說每個人的才能就是一所房子,那麼老師的房子圍牆就有十多丈那麼高,屋子裡富麗堂皇,一般人沒法翻過圍牆看得到裡邊的擺設;而我子貢的房子呢,不過是只有肩高的圍牆,一眼就可望盡。接著,他又把老師比作太陽和月亮,太陽和月亮可是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呀!大夫聽了這一席話,十分慚愧。

孔子死後,子貢悲痛萬分,在孔子墓旁守墓三年,後又住下,再守墓三年。竭力維護老師的尊嚴和名聲,守護老師的遺冢,是子貢尊重老師的方法。

古人尊師的精神,被後世傳為佳話,令人學習和敬仰,使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樹立崇高的信仰,敬師德、

學師德和銘感師恩。

 

師云:

我們修道修心,要有大公無私之仁心,

辦道盡心,為救眾生出苦,

不是為自己之私利,我們自己受辛苦,是了自己之愿。

救眾生出苦,是行功立德,不是沽名釣譽。

尊師重道,謹守佛規;尊敬前人,領導後學,

這是修道人之本份。

吾們修道人不能忘本,木有本,水有源,

如無前人引保,那能得道。

要知道修道有魔考,不受磨煉不成佛。

知修不知考,就出煩惱。

如果我們不尊師不重道,不敬前人引保,

將來我們的後學也可以對我們不敬。

上行下效,這是一定之理。

我們要慎思,眼光要放遠大處看,人我相要除去,

只許有功,不許有過。這是師尊囑語。

上三師:老祖師 師尊師母

        切忌頭假祖師

下三師:點傳師 引師保師

        切忌攻短抱怨

何謂尊師?

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把「道」放在「業」的前面,說明了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學習的態度比知識本身更重要。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

 

 荷澤神會大師湖北襄陽人從小飽讀儒家四書、五經的神會大師,對於道家老、莊也很有造詣。年少時傾心於佛法,放棄科舉仕途。而後,在徵得雙親的允可之下,至國昌寺從顥()元法師剃度出家,之後又隨神秀大師在荊州玉泉寺習學禪法三年。西元七○○年,

由於神秀大師受則天武后詔請入京說法,弟子們無法隨行,

神會在十四歲時,南下至廣東韶州曹溪寶林寺獨自參謁六祖,

投身曹溪依止於六祖惠能門下繼續學習。在曹溪幾年的光陰中,

由於神會大師的勤奮學習,漸而對頓教宗旨有所體會;

更為了增廣見聞,行腳至北方名剎參學,以期在修行的境界上有更進一步的體悟。最後才又回到曹溪,全心全意地隨侍在惠能大師身邊,直至惠能大師圓寂。

荷澤神會大師不避艱辛的獻身與努力使惠能大師為禪宗六祖的

法統得到認同,在禪宗的地位得以確立

 

永嘉玄覺證道歌:

圓頓教  勿人情。  有疑不決直須爭。

《法華經》所講是圓教,頓教是立地成佛的法門,所以叫頓悟。

修行諸法中,向上一法是禪宗的心地法門,向上一法是只向上走,

不向後退。頓悟心法沒有人情可講的,不講人情面子,不講循私,

不講任何虛偽的話,有甚麼懷疑,不明白真理的地方,

不妨提疑討論辯證

不是山僧逞人我。  修行恐落斷常坑。

不是爭是、爭非、爭強、爭勝,不是我這個住山的和尚想來爭強論勝

不要修不了義的法門。要是墮落邪見,執斷、執常,著空、著有

就好像掉到坑裏,不容易出來。  

非不非  是不是。  差之毫釐失千里。

 非也不一定是非,是也不一定是是你若差一點點,就背道而馳,與道就不相應。一開始差一點,等到歸根究底的時候,就距離千里那麼遠,所以修道要明辨是非,要有大智慧。 

是則龍女頓成佛。  非則善星生陷墜。

龍女以她視若生命的寶珠獻給佛,所以感應道交,即刻成佛。善星比丘,因為錯墮因果,所以生陷地獄,就在活著時陷入地獄。

               

吾早年來積學問。  亦曾討疏尋經論。

 永嘉大師說,我在早先也走了一些冤枉路,不知道怎麼用功,對頓悟法也不了解。也曾討論佛典的注疏對經律論都研究過。 

分別名相不知休。  入海算沙徒自困。

   分別種種名相,甚麼五時八教,分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學習這些名相,不知休止,沒有止境地執著研究,好像到大海裏,想把海裏的沙算出個數目

卻被如來苦訶(喝)責。  數他珍寶有何益。

所以佛陀責怪、訶斥這種在海裏算沙愚癡到極點的人。

替人數錢算寶貝,有甚麼助益呢?

  

從來蹭蹬(路途險阻難行,困頓不順利)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

從出家修行,不知修行頓悟心法,只知道在皮毛上用功夫,把寶貴光陰空過了,,永嘉大師自述很冤枉地在風塵裏,浪費自己寶貴的生命,沒有做出有用的事情。這真是太可憐了。

永嘉謁惠能 關鍵一宿覺 

師師密付更顯明師的重要

 

明師一指,超生了死,永脫輪迴之苦。

尊師:即時時尊重師長輩,包括老祖師、師尊、師母、老前人、前人、點傳師和前賢。

怎麼樣表現出我們的尊師呢?

心誠意懇,不可欺瞞:

要心誠意誠,不可以欺上瞞下,受命交辦之聖事,勿辭勞苦。更要體師之心,存著感恩的心,發出慈心悲愿,挽救眾生齊出苦海之願力。

言語謹慎,不可冒犯:

不可以犯上頂嘴。更要尊師之訓,將恩師所垂示的道義,信受奉行,並且多加講解勸化,宏揚恩師的教誨,讓眾生都能夠得救。

禮貌周到,不可輕慢:

要心存感恩,禮貌上做到:「有命不可違,無命不敢自專,既命不敢躊躇。」

(4)聽師調遣,不可推諉:

如果犯錯,要接受勸告,受教改過,和顏悅色的態度,接受各種教誨與提攜。

(5)尊命而行,不可違背:

無怨無尤,當要效師之行,要具備體力、耐力、願力,來效師之行,行師之道,

(6)金線承啟,不可二心:

恩師誓願普渡三曹眾生,齊歸覺路,繼往開來, 繼師之志,弘揚大道,廣渡原人,要有至誠不二的心。

 

如何感師恩~

體師之心:挽救眾生脫出苦海同登覺路

欽師之意:不違背老師之意而行濟人利物之事

遵師之訓:恩師之教誨我們應認真遵行

效師之行:為救眾生不辭辛勞

繼師之志:師之志是要普渡眾生

行師之道:替天行道代天宣化挽救迷人

了師之愿:師之愿乃是普渡三曹人人成道

 

凡學道者,當明師徒之大義,天地君親師五恩並重,

故君在臣無權,父在子無權,師在徒無權,

今之為徒者,今日得道,明日即想權歸己!

夫與君爭權,謂之奸臣,

與父爭權,謂之逆子,

與師爭權,謂之叛徒。

夫學道之人,捨恩割愛,

為聖賢仙佛也,焉有不忠所事而能成仙成佛成聖成賢者。

 

三、何謂重道?

重道是重視天地之道、人倫大道、回天之道也。

道者理也,永恆不變的真理。道生天地生萬物,乃宇宙中最尊貴者。

重道:即處處以道為前提,道在人就是我們的佛性良心,不用良心就是不重道。修人道以達天道,人道盡,天道近矣。回天之道

如何重道

認理實修,不落人情

見道成道,廣行方便

重聖輕凡,行功立德

 

永嘉玄覺證道歌

建法幢(床)立宗旨。 明明佛(赤)曹溪是。 

 建立供人使用修道的道場以「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為宗旨。梁朝智藥三藏法師從印度來到廣州就預言:「一百七十五年後,有肉身菩薩,在此菩提樹下,開演上乘佛法,直指心地,見性法門,而成就佛道。」

第一迦葉首傳燈。 二十八代西天記。  

法東流 入此土。  菩提達磨為初祖。  

六代傳衣天下聞。 後人得道何窮數。  

真不立 妄本空。 有無俱遣不空空。  

二十空門元不著。 一性如來體自同。 

佛渡眾生的接引方便法門:一切佈施門,具足持戒門,無盡忍辱門,無量苦行精進門,禪定寂靜三昧門…...等二十空門都不執著,二十門是為眾生修行方便假有,見性的人 看來都用不著.

我們都具足如來藏性,和佛那個性是無二無別的,本體是和佛一樣的,不過佛是已成的佛,他修成了;我們是未成的佛,因為未修,所以我們若明白修的法,我們和佛是無二無別的。

李皋問藥山:如何是戒定慧, 答:老僧無此閒家具

佛性本自清淨 本自圓滿 無凡聖無尊卑 真妄有無

異同等相對性的名相

尊師必須要重道,重道必須要尊師,

是故尊師與重道,實密不可分也。

老師的本意為傳道,所以道不可以不重,

而道在師傳,故師不可以不尊。

 

尊師為情理,譬如開花;

重道屬法理,是為結果。

如果偏於尊師,則為落於執象而成為人情,有如開空花;如果偏於重道,則落於頑空,名為忘本,如何能結果呢?

 

所以尊師與重道,是一體兩面,兩者都要並重,情理與法理兼顧,依中道而行,才能功愿成就,報恩了愿。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經典課題 講題
    全站熱搜

    學聖書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